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后勤形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象是一个社会组织的标志和品牌。高校后勤形象是高校各类公众对后勤综合认识后形成的最终印象和总体评价。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是高校后勤最珍贵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 ,能够产生极大的综合优势效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 ,后勤不再是高校独家包揽的部门 ,而是一个参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实体。在此形势下 ,打造高校后勤形象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试图从高校后勤形象的特征、高校后勤形象的要素、高校后勤形象的塑造三个方面作一粗线论述。一、高校后勤形象特征1 高校后勤形象形成的客观性高校后…  相似文献   

2.
要突破高校后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必须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本文作者根据邓小平关于后勤工作的论述 ,结合当前高校后勤的现状 ,提出了深化高校后勤改革 ,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 ,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 ,促进高教事业发展的诸多可行性探索  相似文献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后勤工作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进程。从高校后勤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后勤队伍的现状、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方面,简要论述了队伍建设对高校后勤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后勤市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君 《理论界》2005,(10):128-129
高校后勤市场建设问题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发展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高校后勤市场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内涵,既体现高校后勤为高校服务的宗旨,又体现高校后勤产业化、企业化的发展方向。这是关系高教事业及高校后勤长远发展的战略大计。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校后勤改革的现实与问题,必须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构建市场化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路。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内涵应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学校和社会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6.
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品性质是人们基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作出的价值判断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对其产品性质作出合乎规律的界定。在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高校后勤服务属于基本公共产品性质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以后 ,高校后勤服务则属于基本私人产品性质。高校后勤服务在后勤消费资源的配置、原有后勤资产的处理、原有后勤队伍的安置及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的改革 ,都必须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基本私人产品性质。  相似文献   

7.
浅析高校后勤职工职业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建良 《理论界》2008,(3):203-204
高校后勤从业人员是“不上讲台的教师”,同样关系和影响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职工职业道德的特殊性,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后勤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后勤要真正实现社会化,就必须要对高校后勤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这是解决我国高校发展瓶颈问题和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由于高校和后勤企业之间没有理顺产权关系,加上管理体制及高校后勤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等因素制约,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必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必须坚持“由政府统筹主导、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高校后勤队伍建设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核心,将会影响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作为高校后勤队伍中的一名管理者,该如何克服目前队伍建设存在的各种"瓶颈"?笔者认为,从事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的各级管理者,应站在政治的高度真正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高校后勤队伍战线的每一个人的智慧和激情,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更新我们的用人观念,健全我们的用人机制,优化我们的考核方法,共同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骤有所放缓,目前正处于回头看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客观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和面临的困难,理解政府在深化高校后勤改革进程发挥龙头作用的重要性,探明抓紧成立专门机构、出台改革政策、制订统一后勤服务规范和标准体系的途径,反思后勤服务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学生党支部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基层组织,是学生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从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的形势出发,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的补救措施和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将成为党和国家的中流砥柱,但当前大学生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入党动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与主流有偏差。为此,需要明确大学生入党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权重,便于改进学生党建工作。从收集大学生入党的影响因素出发,归纳出16条研究项目,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主成份因素分析,抽取出党组织培养与管理、家庭期望、借鉴因素和成长环境四个影响力最大的主成份因素。并由此探索其指导意义,首先应立足于其大学生活,从党校教学内容和管理、学生支部的建设、完善两课教育三个平台入手,创新党组织培养与管理;其次把其它几个主成份因素统筹于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教育中,为培养高素质学生党员营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始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怎样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服务,正确处理它带来的挑战从而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重庆市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市高校网络党建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加快重庆市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建设。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与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并互为补充,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将高校党建工作置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成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迫切要求。针对高校网络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应从提高认识,把握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性;严格选拔,形成多方投入的教育合力;强化学习,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者综合素质;明确标准,运用网络优化高校党建的具体环节;建章立法,规范高校网络党建管理体制;创新形式,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载体创新,增强工作吸引力、渗透力和生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重庆市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通过调研农林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认为该类院校大学生党员具有注重实践活动、拥有较好创新意识等优势,为此文章提出抓理论、促学习,树理念、提意识,搭平台、重实践,探机制、保长效等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16.
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物业管理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高等学校引进物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索 ,提出基本的运行模式和可操作性步骤  相似文献   

17.
对高校学生预备党员继续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出台,赋予了高校党建更艰巨而严峻的任务,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学生预备党员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预备党员党性教育、强化预备党员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意识、建立完善的预备党员教育管理考核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政党法治:一种新型的政党文明形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韶兴  张垚 《文史哲》2005,4(1):142-148
政党法治属于政党文明范畴 ,是政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当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政党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政党法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它包含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等丰富的制度意蕴 ,融会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依法执政等诸多价值目标 ,涵盖政党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等全部政党生活 ,贯穿政党自身事务管理和领导 -执政的整个政党行为的全过程。政党主张与国家意志相一致、政党法律与国家法律相协调是政党法治实行的前提条件 ;阶级性和工具性相统一是政党法治特性的基本内容 ;实体价值和形式价值相统一是政党法治价值的基本形式。政党法治既是一种新型的政党文明形态 ,也是这种文明形态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9.
民办高校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办高校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对党组织参与决策的内容、程序、原则及有效参与的要求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0.
童小彪 《云梦学刊》2009,30(4):63-66
“七一”纪念是党的优势资源,是推动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纪念符号可以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通过纪念仪式可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纪念话语可以推动全党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