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现代词学家胡云翼称配乐曲的歌词为音乐文学。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从《诗经》到汉魏六朝乐府诗,它们是先有了诗,然后配上适当的乐曲,这是以乐从词;唐代以来由西域传入的印度系音乐在中原流行,被称为新燕(宴)乐,根据其节奏旋律谱写的长...  相似文献   

2.
歌词的音乐性,是歌词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歌词对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影响作曲家创作的情感、曲式的构思以及节奏与曲调,这就是歌词对于音乐的召示力,它是由歌词创作的主要目的和过程所决定的。它既包括内在的音乐性也就是走向和通向音乐的真挚强烈的情感,又包括外在的音乐性即歌词的语言风格、节奏、韵律以及结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词史的角度论证了词的音乐属性。词的起源与音乐有着难以分离的紧密关系,历代词人评家赋予词以众多的“芳名”、别号,莫不与音乐相关。中国诗乐结合的传统,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词的产生是中国诗乐结合进入第三个阶段的产物。诗乐结合的第三阶段是燕乐。唐代是燕乐的繁盛期,燕乐形成的同时也在孕育着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辞”,中间又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时空。字句齐整的五、七言诗入乐,难以与流行的乐曲在节奏与旋律上配合得完美无间。乐曲愈发展,诗乐之间的矛盾便愈加突出。曲辞从五、七言之齐言走向杂言势在必行。长短句歌词的出现是必然的。正是音乐,新兴的燕乐催化了词这一诗体形式的诞生,而词这种长短句歌词最好地反映千变万化的音乐旋律节奏  相似文献   

4.
一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是华夏艺术的核心与灵魂。中国文学脱胎于音乐。在西方文艺中,音乐对文学也颇多影响,法国浪漫派诗人首先将音乐因素引入文学,意识流小说受其启发,大量借用音乐技巧来揭示人物的意识流程,如把音乐的主导动机转化为一种小说技巧,用来暗示一再出现的人物或场景主题,创造出循环往复的气氛;模仿音乐的对位法,形成多线交叉的复调叙述,表达复杂的时空关系,按照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追求音乐的音响效果1。音乐对文学的渗透是中西文学发展的共同选择和趋势之一。出身于没落贵族世家的张爱玲,十几年严格的音乐训练培养了她对音乐…  相似文献   

5.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小说语言对台湾的现代汉语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小说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整齐之美、回环之美、抑扬之美和复调之美等方面.小说语言的音乐美既表现在字句的声音、声调、语调等所形成的节奏和旋律上,也表现在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形成的内在节奏和旋律上,实际上是小说语言各层面以及语言的搭配组合所形成的一种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歌唱是音乐和歌词语言文字的相互结合体,歌词语言在歌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歌唱语言的规范化和技能化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演唱者的咬字吐字的艺术特定化处理和正确科学的发声以及流畅动听的音乐旋律曲调相结合,给听众塑造深刻的音乐形象。演唱者必须充分认识语言的规律和特征.掌握语言在歌唱时的特有规律,做到正确的咬字与吐字,充分发挥语言在艺术中的创造功能与作用,以便演唱时能更好、更完美地表达演唱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7.
姜夔是南宋词坛一大名家,他在《白石道人歌曲》中留下的17首带谱曲子词,是现存两万多首《全宋词》中仅有的带谱歌词。这些带谱歌词展现了曲子词完整的本真面目,揭示了其词曲媲美的组合方式、音乐文学的功能互补及弱化缺失原因,从而为探究词体由音乐文学向纯文学转变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情绪语言旋律是受心理、生理制约的。如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和旋律表现的关系、体液调节对语言旋律的潜在的巨大影响、受体液影响的语言中枢的神经机制对情绪语言旋律的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过程在旋律形成中的作用、内驱力状态中心理动势对情绪语言旋律的影响、意志力情绪在艺术语言旋律的体现等等。  相似文献   

9.
柏红秀 《江淮论坛》2013,(6):150-156
新世纪艺术与唐代文学关系研究成果数量丰富,成绩喜人,涉及唐代的作家、文学流派及文学作品等诸方面。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音乐与唐代文学关系研究,音乐内容包括乐种、乐人、音乐机构、音乐活动、乐曲及音乐制度等方面,文学则囊括了所有的体裁。在音乐与唐代文学研究中,最热点的话题是关于音乐与词之起源的大讨论,成果最突出的是音乐与乐府诗的研究。笔者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时发现。它所存在的明显不足是描述性成果太多,同一课题常常被重复地研究,这不但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导致研究精品不多。故今后亟须在研究广度、理论深度与创新高度上大力开拓。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树春 《学术论坛》2004,(2):134-137
流行歌曲歌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 ,具有“谱曲可唱 ,离谱能赏”的审美特征 ,因此必须重视对其进行文学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开拓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丰富其内容 ;有助于探究歌词文学的艺术本质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歌词文学体系 ;有助于作者获得启发借鉴 ,提高创作水准 ;有助于提高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和艺术素养。在进行研究时 ,要立足于其审美特性 ,遵循“词别是一家”的基本原则 ,要通过比较等方法把握其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经典声乐作品《古老的歌》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作品的词曲风格与演唱技艺的深度融合是其成为传世之作的基础,《古老的歌》词曲优美、厚重深沉,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沃土中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具有巴渝峡江风情和"川江号子"的源流。一首经典的歌曲,是作词者、作曲者和演唱者三维打造的结果,文化元素、情感体验、演唱技巧共同挖掘出声乐作品的艺术深度。廖昌永教授抒情恣意的演唱,展现了《古老的歌》的震撼魅力,成为近年来蜚声中外声乐殿堂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具有广泛的大众认知度。“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它总是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传情达意,可以利用其来教授修辞手法,其中的很多妙语警句伴着曲中的主旋律,易记、易用,是写作中积累好句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风”歌词不仅能让留学生领略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还能带领他们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培养他们阅读古典诗文的能力;另外,“中国风”歌曲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刺激形式,使留学生在欣赏音乐旋律的同时,毫无压力地提高听力技能。  相似文献   

13.
以曹操为代表的曹氏三父子之乐府诗,是乐府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父子三人的乐府观,因各自经历的不同而各异。曹操的乐府观,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追慕王权而雅好"四品乐",二是力主"依前曲作新歌"。以魏国的"四品乐"替代东汉的"四品乐",为曹丕乐府观的核心之所在。由于"立嫡之争"的失败,远"魏曲"而近"杂曲",则成为曹植乐府观最为本质的内核。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戏曲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自明代开始出现了一股文人填词制曲的热潮。这虽然促成了戏曲文学的极度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后果加速了曲牌定腔的消解。其过程为文人曲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出律现象,这导致歌场上普遍使用“依字声行腔”的方式,如此才方便将曲作原词搬上舞台,并避免歌者“拗嗓”。而“依字声行腔”方式的普遍使用,其后果是导致古曲牌定腔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15.
在音乐史上 ,乐律的发展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 ,明时朱载土育创制了十二平均律 ,说明在乐律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仍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朱载土育的十二平均律被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这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诸如雅音乐、民间音乐、音乐美学和音乐的功能密切关联 ,从而限制了其被应用、推广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论加强新时期爱情歌曲创作的价值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流行爱情歌曲的兴起,曾被视作思想自由与解放的标志。然而貌似繁荣的文化生产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危机"。爱情歌曲创作愈来愈偏离"艺术本身",爱情歌曲的创作要不要承载"审美"?是选择"娱乐"、追求简单的快乐?还是选择"回归"?精英文化在流行歌曲创作中应发挥何种作用?这是保证流行爱情歌曲创作乃至大众文化健康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东方 《齐鲁学刊》2012,(3):143-146
郭沫若的现代歌诗观念是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之一,相对于诗歌、小说、历史剧等研究而言,现代歌诗是郭沫若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他的现代歌诗观包括配乐演唱的现代诗歌和具有诗歌元素的现代歌词与新歌剧剧词三部分,其现代歌诗观念对当下诗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曹莉芳 《云梦学刊》2005,26(4):98-100
一首作品所含的丰富信息主要是通过旋律、节奏来体现,要达到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还要靠演奏者的音乐审美以及乐感表达能力来体现。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节奏和乐感有其深刻的民族特性,在演奏中把握了民族的表现手法,定能使作品展示出深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黄自艺术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具影响的部分。选材涵盖古今诗词,在对词曲关系的处理上字斟句酌,努力实现音乐的音调、节奏与诗词的声调、韵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结合。他进一步把中西方音乐语汇与写作技法巧妙融合。创作风格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融进西方作曲技法,歌曲既有民族传统风格韵味,又有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在演唱上应注意掌握层次段落,准确把握感情,恰当运用音色,合理安排节奏,注重咬字处理以及调式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