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者的教学途径首先是语言,尤其是语言学习,汉语教师在进行第二语言的教学时更要以语言教学为主,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外汉语教学的独特性(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所处语境等)势必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语言的特点做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彭小明 《兰州学刊》2003,(6):188-190,187
“听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掌握“听说教学”的技能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听说教学”教学技能 ,从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的内容两方面展开论述 ,对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由实践教学机制来控制。实践教学机制分为多层次的机制,实践教学制导预控机制为教学控制的初始机制,主要有教学流程拟制、教学目标标准、教学课业进程、教学组织程序、教学联动管理等。制导预控机制与其他机制共同作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沈云林 《云梦学刊》2007,28(5):120-122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十分适合大学学科课程的教学。在大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本教学原则、权变教学原则、交往教学原则、共同发展教学原则、团队合作竞争教学原则和表现评价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5.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环节。从目前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只有认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教学衔接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必须加强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7.
日语教学是外语语言类教学一种,由于学生基础较低,导致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满足具体的教学需要。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式教学可通过情景创建,为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文章基于体验式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体验式教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阐述了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步骤,对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付云霞 《南方论刊》2011,(2):102-103
近年来,随着教学论的发展与更新,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比较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厘清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关系,有助于促进传统教学论向现代教学论的演进,有利于我们指导教学,促进教学观念系统的更新,而且对教学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实践教学是狭义的实践教学。广义的实践教学包括理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0.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实践。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既遵循大学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有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教师的教学理解和教学实践,学生的支持配合和互动参与是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影响因素。合理取舍教学材料,科学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良好课堂英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注重自我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是教师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学或文化的全球化 ,主要是指在世界性的经济交往与交流的带动和影响下 ,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较为广泛的跨国性的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共享。这已经成为世界形态的存在 ,体现为历史的必然性。文学或文化的全球化 ,在时间过程中有从无到有的程度 ,从少到多的程度 ,从交流到合作的程度 ,从被动接受到自觉拿来的程度 ,从接受别国到送去别国的程度。这种种不同的程度 ,就是文学和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限度。而文学或文化全球化问题的提出 ,就是要人在理性上认识这个限制 ,找到克服限度的方法和策略 ,求得用全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和文学来丰富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 ,扩大这种文化的共享 ,以更好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沧 《河北学刊》2005,25(3):51-57
实用主义具有积极、创新和求实的性质,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多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它并非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而是强调实践、经验、效果三位一体;它重行动反空谈,重效用反虚夸,主张不断探索和实验,反对普遍真理和绝对真理;它重视理论结合实际,以挫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将玄学拉回现实,创立实践哲学,贴近人类生活,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方法论和审美主义人生观。新实用主义则立足协同性、相对性、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自由论,给狭隘理性以重击。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儒道伦理学中水与道的关系、道与智的关系以及智与身的关系。道家由水而得道 ,贵柔处下 ,谦退自保 ,离人而慕天 ;儒家则乐兼山水 ,道兼刚柔 ,秉仁义而处世 ,自强不息 ,进取有为。两家虽然都因水而知道 ,而处世 ,而修身 ,但所得之道不同 ,所尚之智不同 ,所持的处世修身取向亦不同 ,因此而形成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婚姻家庭历史的唯物主义阐发,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主要表现为:婚姻家庭道德观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文明时代婚姻家庭的历史性与必然性,资产阶级婚姻家庭的政治化与利益化,资产阶级金钱婚姻与现代性爱的对立性、历史性等。然而,目前学界存在着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思想简单化、形而上学化的倾向。故此,唯物辩证地研究和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观,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理论研究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当代婚姻家庭建设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文学具有诸多潜在的功能因素,它因社会时代的需要而被彰显和确定,由于不同社会时代人的需要有所不同,同一社会时代人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从而使文学的功能的显现也呈现出主次、变化和不断丰富的特点。本文就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分析了文学的教育、审美和娱乐功能如何在社会时代的需求中演进和交替变奏。  相似文献   

16.
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思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国际形势下,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陈喜庆 《文史哲》2007,2(2):138-142
正确认识和处理“纯”与“不纯”的关系,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哲学问题、实践问题和思想方法问题,因而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纯”与“不纯”的统一体,“纯”与“不纯”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认识“纯”与“不纯”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和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知识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物质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其时间具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的一维性,而其空间具有三维性或与时间相结合的四维性。而哲学知识中的时间和空间具有主、客观统一的异质性、可逆性。其时间具有以现在为基础和中心的向心性,以及以未来为中心的预设目标的超越性;其空间具有以人自身和人的创造物为中心和尺度的向心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科学活动中以尽量排除人的心理和人的活动的因素的干扰而保持科学成果的纯粹客观性,而哲学活动作为一种对整体性的追求和对前提条件的不断追问,把人的活动,特别是产生创造物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看作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和结果,正是人的精神的以人为中心的向心性和可逆性、无限的个体性赋予了哲学(还有艺术、宗教等反思性知识)知识具有主、客观统一的异质性、可逆性、向心性等。由于人的生活、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具有人的意识的对象化、客观化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对人的内化和理性化统一的特点,所以,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中,科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哲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促进和转化。  相似文献   

19.
张岱的艺术范畴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岱是明清之际学术文化史上一位在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卓有建树的杰出人物 ,特别是在文艺 -美学方面 ,其见解深刻而条贯 ,贡献尤为突出。本文从第一手资料入手 ,对张岱的艺术范畴理论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 ,认为张氏是一位充分理解了艺术中各对立范畴相生相济、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并将之自觉应用于艺术实践过程的理论家和作家。他对诸如实在与空灵、生与熟、雅与俗等基本范畴的分析 ,都有相当深度 ,充满了辩证精神 ,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 ,是中国文艺—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的宝贵遗产 ,对今天的文学 -艺术创作与研究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活实践的深化导致精神对实践的反思日益深入,影响到中国古代思想对世界的存在与时间性的理解。在殷人的意义世界中,时间是神话时间和历法时间的交织;时间与存在混然同一,是唯一普遍的存在关联。在周初思想中,实践的深化强化了人们对事物因果性的意识,导致时间开始被去神话化和伦理化,蜕变为一种普遍的宇宙和伦理时间。在春秋以降的思想中,对实践的内在反思最后使事物的存在呈现为完全由自身因果性决定且在时间中自身持续的,即具有自身必然性的、现实的存在,与之相应的是儒、墨等家思想中的现实的时间,而后期道家则企图解构这一时间。这些思考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对时间与存在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