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伍非百先生认为,在名、谓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名不过是记录观念所存系之实体的一种符号,一旦经过约定俗成,它便会成为一种区分不同对象的稳定概念或语词,其本身不会存在当与不当的问题。当其被用来指称实体时,因其具有固定的涵义而不能指称与之不相关的对象,于是便会产生当与不当的问题。然而,“以名指实”之中的“名”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谓”。所以说,正名的本质就是“正谓”。  相似文献   

2.
正名观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仁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认为,“正名”乃先“正字”,先“正百事之名”,百事之名顺,则可继而在此基础上以“正”在政和为政之“名号”。孔子“正名观”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的先导.是儒家为参政、为政而搭设的精神阶梯。孔子正名思想使儒家的“仁”和“礼”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是儒家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路径。孔子正名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具有积极的精神阶梯价值。  相似文献   

3.
郑玄注释中多次使用注释用语“谓若”,学界重视不够.总结其用法和内涵对正确阅读郑玄注释有重要作用.我们总结“谓若”的用法有三种:一是表示用具体解释抽象或用一般解释特殊时的举例说明,二是表示用具体解释抽象或用一般解释特殊时的类比训释,三是表示推测判断.从本质上说,“谓若”属于郑玄所用训诂方法“比况例释法”中的术语之一.郑玄的注释用语“谓若”影响很大,为后代众多注释家如高诱、何晏、王肃、韦昭、杜预、范宁、裴驷、刘孝标、皇侃、陆德明、孔颖达、颜师古、杨士勋、贾公彦、李贤、司马贞、杨倞、徐彦、段玉裁等所沿用.  相似文献   

4.
《左传》叙事,往往夹叙夹议,并经常用“君子曰”与“君子谓”等形式直接议论.由于“君子谓”与“君子曰”在评论模式上很相似,所以往往被认为是“君子曰”的变格,并且与“君子曰”不加区别,一概而论.实际上,“君子曰”与“君子谓”在格式和语气及评价角度上有明显不同,二者在评价人物事件时有明确分工,不宜将二者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5.
所谓的意义受所谓基因的制约,所谓的基因就是交织在它本身内的几个构字部件.有所谓的实指都是实在的,不实在的实指对人来说无所谓.实指的所谓在形而下层面扎根于人的衣食住行,名称的所谓在形而上层面主导并调控人的文化追求,名实的谓词逻辑词根分析能使人文在思维层面清晰化.文化层面的所谓以言文之实谓交流,言文的工具性使实谓交流又趋于名形称谓.形式化的名谓在工具层面站稳脚跟以后,"所谓"的实在形式演变成了"所以谓"的名学形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先秦的逻辑正名学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认为:后期墨家和荀子对“名”的语词性质和概念性质已经有了明确认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从理论上探讨“名”的外延和内涵的重要尝试。荀子关于“共名”和“别名”的思想从理论上对“名”的种属关系及限制和概括的原则作了明确的概括。公孙龙和后期墨家所概括的“偏有偏无”的划分原则对逻辑正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后期墨家所论“名”的种类已经达到了相当科学和完整的程度,这是后期墨家在逻辑正名理论方面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在先秦,尽管“定义”这个概念和定义的具体方法尚未明确地概括出来。但是,先秦各家对定义方法的具体应用却是相当普遍的,而且其定义的精确性和科学性都与今天传统逻辑中的定义方法极为相近。  相似文献   

7.
词项的周延性,指的是直言命题对主项或谓项的外延反映的情况。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明确这里的所谓“反映”的特定内涵,即“肯定或否定”,以利于学生对直言命题A、E、I、O主项的周延性的理解。而对于直言命题A、E、I、O谓项的周延性,如若仅止于纯理论阐释,学生则往往会感到困惑。因此,教师应跳出教科书,并根据学生“直观一实践”的学习心理活动方式和语言逻辑的实际能力,尽量采用添加法、换位法、图示法等直观教学法,以有效突破这一教与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述谓结构的研究和分析旨在展示一个更为具体的语义结构,并通过语义网络的探讨和描述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待世界认知现象的本质和特征。述谓结构中词义的模式分析涉及矢量的测度、词义的余弦值、词义的邻近词域等,这些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定量词义的描写和分析使我们更加明确地理解了语义结构描述的意义,并且通过模拟可体验到对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孔子“正名”主要是指出语言运用不当造成的事实混乱,其含义相当粗略与模糊.《荀子·正名》看到了名实混乱的危害,提出了制名的方法和原则.相比孔子之法先王、复周礼,《荀子》是法后王、制新礼,已经开始寻找与当前政治上的强者合作来结束名实混乱的现状.同时《正名》关于道法、名礼的论述,上接黄老下启法术,具有关键性的承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研究的考察中,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沿着横向的研究路径,通过分析“名”的本义、“名”的产生、“名”的分类、“名”的作用、命“名”的要求、“名”与“实”的关系、“名”与“正名”的关系以及“正名”的规则,对“名”究竟是什么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诠释,旨在不断逼近“名”在先秦逻辑思想史中的本真涵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孟子》中第一人称称谓的语用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孟子》中的第一人称称谓包括人称代词和名词性称谓两大部分。两书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基本一致,即多数用于上对下,这表明当时人们已不大接受对一般人使用第一人称代词自称的做法。《孟子》中的名词性称谓形式比《论语》更为丰富,有些词语在《论语》中还是一般词语,到《孟子》中则发展为谦称,这说明,从《论语》时代到《孟子》时代,称谓词语随着称谓礼仪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古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作说明谓语的问题.研究表明,古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作说明谓语一是表示体貌特征,一是表示衣食住行.后者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结构上,名词单独作说明谓语的情况很少,而且有较强的限制条件.常见的是名词与名词、形容词或数词组成偏正短语,然后整体上充当说明谓语;而且,偏正短语很少单独作说明谓语,一般是两个以上并列作谓语.作说明谓语是名词性成分的正常语法功能之一,不能看作是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3.
“称谓”具有稳固与流变的双重特性,能够体现时代的脉动,具有很强的社会观照价值。汉语称谓以亲属称谓为基点,包括宗亲亲属称谓、姻亲亲属称谓、亚亲与仿亲亲属称谓,此外也有名号、职阶等非亲属称谓。汉语称谓体现有浓郁的亲情色彩、厚重的宗族意识、执着的等级观念、流变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4.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是在行刑社会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符合国际行刑趋势。开展社会矫正试点工作是我国势在必行的历史选择,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鉴于我国社会矫正试点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只有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转变刑罚观念;完善相关立法,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法关于名词词组的诠释出发,分析了英语"a+单位名词+of"结构中单位名词蕴含的包括不确定的数量及笼统的物质双重概念,指出英语单位名词的数量概念源于单位名词语义上蕴含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这两种语义特征孕育了英语单位名词纯粹地表示数量概念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左传》作者左丘明氏字名众说纷纭。笔者根据先秦古人姓名称呼习惯,并吸取前人学术成果,推断出左丘明氏字名情况:"左"为氏,"丘"为字,"明"为名。  相似文献   

18.
插入虚假定语的动宾短语,其中,虚假定语不与宾语中心语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而是与整个动宾短语发生语义关系。能够插入虚假定语的动宾短语具有损益性和凝固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对名词结构歧义的生成研究是在一个完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来看语言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有限的句法和词汇和无限的表达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语言结构岐义。生成语法一直在谈论结构歧义,但很少涉及名词结构歧义研究,名词在其深层结构中可以被解释两种身份:名词和名词中闻结构。根据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口一移动理论以及对名词中间结构的定义可以研究名词结构歧义的定义、检测方法及其生成机制,名词歧义有名词多义歧义即词汇歧义和名词结构歧义之分。名词结构歧义是同一名词在深层结构上具有两种身份,即名词和名词中间结构,而这两个深层结构在转向表层结构时会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歧义。名词结构歧义的生成机制是因为在深层结构中的名词在生成表层结构时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身份,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从而产生了名词结构歧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类超常活用有以下几种情形:名词超常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形容词超常活用为名词、动词或副词;数词先活用为形容词,再超常活用为动词;从主谓复合名词中析出动词,但其义与欲表达之义完全不同;从专有名词析出姓和从外来普通双音节单纯词析出音节组合,活用为专用称呼语;主要表现如下:复杂的概念化,改变形式和概念结构,不合语法,语义艰涩难懂,逻辑结构层次级差超过一;超常成因复杂,超常典型性级差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