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7,(4):57-60
"虚静"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中重要的精神和范畴之一,文化内涵丰富复杂。"虚静"源于道家哲学,也与佛家义理相契合。李商隐可谓佛道双修,他的诗歌必然会有"虚静"文化精神的涵养。李商隐诗歌中的"虚静"之美很独特,"虚"主要体现在意象意境的虚无缥缈、情感的虚泛朦胧之美、虚中有实的创作手法,"静"主要体现在诗歌中静的审美趋向、诗歌呈现的静美意象、静中有动的创作心理。李商隐不仅在创作心理和文学意境上受到"虚静"的影响,更有着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与"虚静"本质相契合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以"自然"为中心价值,后来列子、杨朱、庄子等人都继承了自然主义中心价值.在黄老道家现存的典籍--<黄帝四经>与<管子>四篇中无一处论及自然.黄老道家抛弃了老子的自然主义中心价值,而以"虚静"作为其哲学的中心价值.黄老道家对"虚静"思想作了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修养论的论证.这种论证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但却是道家哲学向经世致用道路上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对老子自然主义中心价值的不同取舍,后老子时代,先秦道家是一分为二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道家思想的一对核心范畴,虚与静内涵相通,义相互摄。它们既贯通着道体与发用、境界与工夫,也和道家思想的其他重要范畴如自然、无为、柔弱等内涵相通,彼此间存在着互为诠释的关系。从老子、庄子到黄老道家,虚、静的意蕴及其在工夫论和政治哲学上的表现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演变。其中,由早期的工夫境界论范畴转而成为一种人君的御臣之术,是虚、静内涵发生的一次重要变化。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先秦道家的流派分化之状,也展现了晚周之际的治术之变。  相似文献   

4.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庄首倡"虚静".这一学说对中国文学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结合的理论学说--虚静说,其形成之后便浓缩并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后经历代文人雅士的生发、阐释、改造、与完善,形成了对中国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美学意识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理论观念.  相似文献   

5.
"消极能力"(Negative Ability)是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之一,"消极能力"说体现的是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后为文艺批评采用,也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理论与"消极能力"说颇为契合,以作为哲学概念和文艺批评术语的"虚静"理论审视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不仅可以阐释济慈"消极能力"的内涵,还可以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必需的心理状态,它要求主体心怀空明澄澈,超脱凡俗,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芭蕉到达俳圣的前提也在于修心,通过"虚静"感受造化的变幻、实现与四时为友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容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8.
“虚静”的美学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静”在中国古代既有深厚的哲学意蕴 ,又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且美学领域的虚静是由哲学领域嬗变而来的 ,其嬗变的历程是 :“由静至明”的体道方式“虚空澄明”的审美心态“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虚静”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从文艺心理角度来探讨由来已久,“虚静”有自身特有的两个心理层面:主体有意识的心理抑制与主体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虚静”对于人类审美活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虚静的内在活动机制对创作的重要作用,认为虚静中有深层心理活动,而且这种“动”是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外“静”(理性抑制)为内“动”(无意识兴奋)提供了心理空间,并导致“动”的产生。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引起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活跃,为构思创作既带上个人风格又具有共性奠定基础。通过虚静与醉、梦的比较,进一步论证虚静的动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宋濂的理学思想以程朱道学为本 ,兼及心学和事功之学。在其道统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大致呈现两种态势 :文道合一是主导 ,文与道的游离乃至背离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文赋>是陆机探讨文学理论的专著.在<文赋>中,陆机第一次提出了为文"用心"的问题."用心"问题即文学创作心理问题.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谈"心"者不少,但直接阐述文学创作心理问题,并将其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对象,陆机是第一人.陆机的<文赋>具体阐述了应感问题、想象问题、语言问题和灵感问题等诸多文学创作心理问题.<文赋>直接而具体地探讨文学创作心理问题与我国古代哲学"以心为主"的理论探讨模式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文学数理批评",是指从"数理"角度对文学文本的研究。东西方古现代学者都有关于文学数理批评的实质性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数理批评包括"作品命意批评"、"编撰体式批评"、"框架结构批评"等八个方面。古代文学数理批评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古人把握、表现或再现世界与艺术接受的方式与特点,并注意借鉴吸纳现代哲学与文学研究各种有益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全部)文学数理批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完整体系,均在长安问世,直接造就了中华优秀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了汉字的起源与统一、学校的萌芽和起源、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道家和黄老之学的学术地位、"独尊儒学"的影响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具体内涵。分析认为:长安是中华优秀教育思想的主要发祥地;挖掘、阐发、继承和创新长安优秀教育思想的精华,实乃当前教育改革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儒家文论的创始人,也是诸子中最早研究文艺理论的人,他和荀子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艺理论家,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世界观不同,荀子在对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学观继承的同时又有所不同。两人在文质论上,均主张文质双美,但是论述的角度不一样;在道论方面,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赋予了孔子文艺理论思想以新的内容,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服务,更加地顺应了历史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从学术倾向、天道关系、政治学说、人生态度等方面对《庄子》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庄子》思想旨趣已发生转变,即从剽剥儒墨到兼融儒法、从天地所法之道到天地之道、从反对无为到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从全性保真到修德诚己,表明《庄子》中已出现了以道为主,兼采儒、法、墨诸家的综合性思潮,即黄老学。《庄子》视界中的黄老学,一方面表明道家学说顺应时代发展,开始面向现实;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道家思维水平高,有能力融合诸家学说。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古典哲学和古代审美意识发展的内在逻辑看,王夫之的美学理论就其立论的目的而言是保守的,就其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言是反历史的,就其结局而言则标志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没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儒家和道家在先秦号称“显学”。但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二千多年,但这期间儒家也面临着挑战,也需要吸收其他思想,其中对道家的吸收最为典型,使儒家和道家在政治旨趣和人生态度上,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系统分析了先秦时期三晋地域(约广于今山西地域)形成的法家思想,及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法家思想的渊源;指出古代山西地域孕育出的法家思想与中原地区早期法家理论和儒、道、墨各派思想的相互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