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月 《领导科学》2020,(8):32-35
当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方面存在认识不到位、回应发声"时度效"欠佳、舆情应对处置不得力、舆论引导效果不够好、治理能力有短板等问题。领导干部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思想观念要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作为,工作方式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风险化解从应对在后变为防范在先,回应关切从瞻前顾后、遮遮掩掩变为抢占先机、应回尽回,舆情应对从查删封堵变为疏导化解,舆论引导从应景式的点到为止变为侵入式的掌握话语权,正面宣传要点面结合、精准有效,舆论环境要增强向心力、形成同心圆。  相似文献   

2.
曹英 《领导科学》2020,(13):16-19
在累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与处置过程中,常有一些舆情引导的错失,应该引为鉴戒:信息发布中心"非中心化",专家盲目说话成"砖家",信息公开不及时、留死角制造"舆情盲区",与网民死磕激发"次生舆情",过于零碎化的报道失却"新型举国优势"。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载体,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和创新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妥善治理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网络媒体与地方政府双方演化博弈模型,在引入中央政府惩罚机制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网络媒体与地方政府双方行为策略选择的演化稳定均衡,同时采取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对模型进行多情景推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热度与网络媒体和地方政府双方的策略选择有着直接关系;若地方政府承受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恶性演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信誉损失持续增大,双方演化系统都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现象;引入中央政府惩罚机制后,其惩罚力度若高于网络媒体消极应对网络舆情所受到的惩罚和地方政府的监管投入成本时,最终系统会演化至良性状态,研究结论为政府部门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现状,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以及男女生之间相关认知情况的差异,为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所有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13个院校在校大学生共95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东省大学生普遍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他们普遍希望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知识。结论引导在校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确认识,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突发公共卫生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吴丽峰 《决策探索》2021,(10):13-14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必须进一步完善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本文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探究了城乡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高校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如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愈显迫切。本文从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入手,分析当前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保障机制、恢复评价、法律法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应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它的发展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高校频发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使人们逐渐关注高校的公共卫生预防、治理。本文通过文献对比研究,从高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分析,指出健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化终端设备的生活化应用,人人变成新闻播报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信息传播条件下,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的无限放大下,信息传播日益呈现出破坏性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政府作为社会运行的“掌舵人”、政务新媒体作为舆论场的“定海神针”,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其作用至关重要。笔者试图比较湖南岳阳“切糕事件”和上海“踩踏事件”两个典型舆情案例,分析总结得失,探讨政务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情境下如何科学有效的应对舆情。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一连串传染病疫情,把人们的目光一次次地聚焦到了"公共卫生"这四个字上,公共卫生安全成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问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无论是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  相似文献   

11.
刘慧  丁玉琴  罗琛 《决策探索》2021,(10):52-53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社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与应对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其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更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基层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以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提升基层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对构建新时期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运作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产生了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运作管理规律的新需求。首先,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概念,指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管理的科学意义和国家战略需求;其次,梳理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及中国发展现状;最后,据此分析和凝练该领域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和典型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运作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源识别、演化规律、传播预测模型和预警方法,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理论和策略,应急管理多主体、多因素耦合理论和策略,应急物资生产管理和调度,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和策略,应急物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及优化,应急物资供需匹配及供应链理论。  相似文献   

13.
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是城市公共管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分析我国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体系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循证治理的理论框架,并从循证治理的证据、公共价值和领导力三要素出发,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循证治理过程,包括循证防控期、循证预警期、循证控制期和事后循证重建期四个过程,围绕循证治理过程中证据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循证治理机制。以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早期治理过程为案例,对疫情防控过程中证据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VID-19疫情的早期证据质量被高估,决策者的公共价值导向和决策者的领导力还有待提升。最后从构建循证治理的证据平台角度出发,提出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循证治理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调研某省13所省属重点高校图书馆的应急管理与服务,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从应急管理融入图书馆常态化管理,加强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建设,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开展特色阅读推广活动,提升馆员应急服务水平等五个层面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图书馆应急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对网络舆情引导的能力关系到政府形象的构建,是网络时代政府亟须面对的新课题。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相关概念及政府与网络舆情间的关系进行描述,选取7.23动车事故为案例分析政府应对行为对舆情的影响,最后提出政府危机管理部门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刘祎  张敏  兰霞 《科学咨询》2023,(3):29-31
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成员,应该发挥其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其他部门相互协作,快速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兆,快速采取管理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共同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本文将介绍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原则,分析医院在应急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杜芸 《经营管理者》2013,(29):267-26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人数的集聚膨胀,网络舆情在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有助于政府有效的引导事态发展。本文对当前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引导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基层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存在理念偏差、信息公开不健全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层政府应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畅通群众舆情表达机制等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以提高基层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精准筛查”是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准防控工作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手段,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准筛查策略尚未开展深入研究。本文根据传染病传播机理,将待检测群体进行分类,引入“检测效用”刻画各类人群在不同时间检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扩散的抑制程度,建立以检测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鲁棒优化模型,并将其转化为易求解的鲁棒等价模型,确定最优的筛查方案。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模型及其转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精准筛查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已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表达利益诉求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政府听取民意的有效途径,网络舆情的政府监管就是实现网络安全和社会和谐的保障。本文将以近年来网络舆情及监管情况为基础,总结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监管现状,并对目前现状中的不足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