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的雪灾春运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城市流动人口社区融合政策的缺失。为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的社区救助服务制度,发展流动人口文化指导政策,从经济基础、社会交流、文化心理等方面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是政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以诸暨市店口镇推进外来建设者管理与服务的实践探索为基础,从生活融入、服务融入、文化融入、政治融入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创新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伴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推进、居住格局的变化、流动人口的剧增、单位制的松动、社会职能的分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社区建设中社区互助、自治发展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也成  相似文献   

4.
创新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当前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平台。广东省近年来在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实现了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服务型管理、协作型管理。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创新,科学配置职能、合理设置机构、明确划分责权、不断完善法制、健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创新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机制,是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秦皇岛市的历史基础和地域特点,从转变服务理念、优化组织结构、抓住服务管理重点和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目标四个方面,提出具有较强区域的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胡文静 《决策》2014,(7):I0004-I00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要求必须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四融入”.即个人融入企业、家庭融入社区、子女融入学校、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这一过程,既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安徽各级政府制度创新的最佳腱现。只有改善城乡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迅速的发展使得城市边缘形成的新型社区成为流动人口的栖息地,文化的冲突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导致流动人口与城市原有居民社会冲突不断,社会治理存在难题。为使得城镇化科学生态发展,流动人口权利得到保障,减少社会冲突,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要求以人为本,公平共享。阻碍外来人口市民化的原因主要是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缺失,社区教育在弥补其职业技能水平、其子女受教育权利、与城镇原有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流动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群体。然而,由于其流动性较强,缺乏有效组织和明确的群体代表,加之社会保障意识薄弱,尤其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蔓延,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前日益严重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宜昌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程中,宜昌市不仅面临全国共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管理难题,而且还肩负着30万移民安稳致富、近百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每年上千万中外游客安全等特殊任务。我们以化解社会矛盾为突破口,立足基层,全面系统地推进社区网格综合管理,初步实现了宜昌“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社会管理“三全目标”。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促成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系统变化,"过渡型社区"就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显现。"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复杂情状形成了环环紧扣的三大治理难题:失地农民市民化困境、流动人口社区融入困境以及失地农民和流动人口的社区整合困境。基于对居住主体的细致区类,探究有机整合多元主体治理合力,并促成治理行为优化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对外来民工的主要管理模式有专门机构管理型、职能部门联动型、社会参与管理型、外来民工自管型和政治权利实现型,其共有特点是在城市中构建城市居民和外来民工的二元结构的管理体系,存在着一些弊端并可能形成新的社会矛盾。政府部门要通过外来流动人口群体的自我管理,构建由行政管理部门与外来流动人口群体、各类社会团体协作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9月20日隆重开幕的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合肥市铁腕拆违实现“零补偿、零冲突”;青岛市打造市政服务品牌;深圳市构建社会管理三大体系;宿迁市公共卫生社会化改革;武汉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张家港市“三张名片”实现城市与农村文明协调发展;重庆市高品质的城市环卫专业服务;中山市破解百万流动人口管理老大难等8个城市管理创新项目,在全国36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06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相似文献   

13.
积极开发利用社区资源,能有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在开放的社会交流之中,学校是一个子系统,自身不断和社会发生着交互作用.学校融入社区,不再是学校发展可有可无的策略而已,它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兴衰成败.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成为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利用社区资源,首先应与社区建立关系.建立关系后,学校才能进一步赢得社区的支持、协作和帮助.学校和社区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主动了解社区、创设让社区组织和个人了解学校的机会、向社区提供服务等.以此推进学校和社区关系的建立和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4.
积极开发利用社区资源,能有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在开放的社会交流之中,学校是一个子系统,自身不断和社会发生着交互作用。学校融入社区,不再是学校发展可有可无的策略而已,它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兴衰成败。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成为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利用社区资源,首先应与社区建立关系。建立关系后,学校才能进一步赢得社区的支持、协作和帮助。学校和社区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主动了解社区、创设让社区组织和个人了解学校的机会、向社区提供服务等。以此推进学校和社区关系的建立和不断优化。一、多层面、全…  相似文献   

15.
滨湖世纪社区2012年底设立,是合肥市首个街道级社区。滨湖世纪社区人口高度密集,且新型居民和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给社区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传统的街居制,已经难以满足新型城区管理服务的需求。这就倒逼着滨湖世纪社区,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用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流动人口一方面为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来源复杂、居住分散,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流动去向不确定,甚至有些违法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乌鲁木齐市社会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直接体现流动人口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实际状况和程度,对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提高流动人口法律意识的实现途径,对于维护乌鲁木齐市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搞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流动人口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管理服务和权益保障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该文首先梳理了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演变过程,然后分析了当前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服务意识淡薄、法规制度不健全、信息化管理滞后、部门综合协作难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从"管理"到"服务"、从"山头文件"到"国家法规"、从"更新计算机硬件"到"开启计算机软件"、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群体动力学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联结、群体利益规范、社会认同、群体意向等社会因素对网络社区成员广告反应的影响。然后,通过阐明社区成员回应社区广告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逻辑演化路径,提出了网络社区成员对广告产生积极反应的可能方式。最后,提炼了327份中国流行网络社区的用户资料,并以此为样本检验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同时对网络社区广告的前景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9.
郭云涛 《决策探索》2011,(14):43-43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到201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2.6亿多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数量会进一步增加,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将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质量,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曾伏娥  代婷婷  朱妮亚 《管理学报》2013,(8):1208-1213,1222
在群体动力学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联结、群体利益规范、社会认同、群体意向等社会因素对网络社区成员广告反应的影响。然后,通过阐明社区成员回应社区广告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逻辑演化路径,提出了网络社区成员对广告产生积极反应的可能方式。最后,提炼了327份中国流行网络社区的用户资料,并以此为样本检验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同时对网络社区广告的前景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