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牧业区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不同于农业区和其他民族地区的政策。对牧主经济 ,实行“和平改造”的政策 ,通过公私合营牧场 ,逐步变封建牧主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个体牧民经济 ,按“步骤稳、时间长、政策宽”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则 ,通过互助和合作社的形式 ,逐步把个体牧民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2.
巴彦淖尔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一个盟。全盟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有三十一万多平方公里是牧业区。巴盟牧业区是一个干旱荒漠的草原。乌兰布和、腾格里、巴旦吉林三大沙漠和砾质戈壁占牧区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五以上。草场植被稀薄,风多雨少,河不成流,地下水位较低,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只有一百公厘左右,西部三个旗只有五十到七十公厘,干旱给发展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解放前,每遇大旱年,不仅牲畜大量死亡,有的户甚至人畜死绝。解放后,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胜利地完成民主  相似文献   

3.
落后的游牧经济的基本改变,是我国畜牧业生产战线上的巨大胜利。改变游牧经济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实行定居游牧。我国牧业区分布很广,从大兴安岭西部往南,沿阴山、贺兰山西北的辽阔草原西上,直达祁连山东麓,包括整个青康藏高原和天山北部,基本上都是广大的游牧地带。牧业区的面积共约三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业人口,9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这是我国牧业区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特点之一。解放前,在我国辽阔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辽阔的牧业区里,广大牧民们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一年四季不论天气多么寒冷,都是全家跟着畜群移动,到有水草的地方去,虽是老人、孕妇,小孩和病人也得跟着移动。因为是游牧,草牧场的使用就没有计划,也无法修棚搭圈、储草备料,加强牲畜的防灾、抗灾设备,以减少牲畜的死亡。因此,畜牧业经济很不稳定,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和破坏。同时,游牧的居住条件很差,极不利于牧民的身体健康。总之,游牧生活既不利于牲畜发展,也不利于人口兴旺。  相似文献   

5.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七月中旬,我和余晖同志应邀到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参加八省区“中国蒙语文学会”第四次年会。五天的会议中,我们除了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之外,也介绍了广西推行壮文的情况。会后到锡盟考察了工厂、学校,访问了牧民。锡盟(地区) 总面积二十多平方公里(差不多等于广西总面积),有80万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20万,农业人口30万,牧民30万)。七五计划发展性畜  相似文献   

6.
我国少数民族牧业区具备着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优厚条件,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九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由于牧业区有关党委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在牧业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已使得广大牧区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使牧业区大踏步地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全国已进入全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新形势下,少数民族牧业区的任务主要是:在继续完成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彻底完成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牧区人民公社化,力争高速度地发展畜牧业生产,积极进行牧区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加速牧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把牧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新牧区。  相似文献   

7.
对于青海广大牧业区(68万平方公里)解放前社会性质问题,近年来无人再主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大都认为停滞在封建社会。但是如何论述其具体特点并给以学术性表述,却有歧见。有的认为是“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青海”,也有的说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还有的说是“封建社会早期”,甚至有人只看到“残酷徭役”或“奴役”而说是“奴隶制度”。笔者认为是停滞在封建领主制社会。青海牧区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省除海东、西宁市外,其余各州县均为牧业或半牧业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7.17%,海拔均在三千米以上,气候高寒,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广大牧民群众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涉,居无定处,生活条件艰苦,自然条件严酷,给牧区发展教育,兴办学校带来诸多不便。然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则要求时,空与师生的高度集中,即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时间,统一的空间,保证一定的人数集中在一起从事教与学的活动。传统的教育要求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对河南县草原基本建设及其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县委、县政府的汇报,访问了八户牧户,实地查看了三个乡和几户牧民的草原建设,同一些乡、村干部和牧民群众进行了座谈。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县境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现有人口25074人,总面积7090.5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984.74万亩,占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10.
一、当雄县经济结构分析 (一)两大经济支柱当雄县属于拉萨市管县。该县地理位置优越,县城距拉萨180公里,距藏北重镇那曲175公里。全县有5个区、29个乡、171个村民小组,除纳木湖区外,其余4个区的所属乡村基本上位居拉萨——那曲公路干线两边。当雄县属纯牧业区,牧业经济条件良好,全县现有4941户牧民,牧业人口29094人,牧业劳动力14110人,其中女劳动力6567人。全县草场总面积1205万亩,其中可利用的草场面积1050万亩,已网围栏草场面积22.2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1%.  相似文献   

11.
1958年,是青海省牧业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牧业区發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群众性的社会主义革命大風暴,以雷霆万鈞之力,摧毁了千百年来統治着劳动人民的封建剝削制度,一举而基本上完成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偉大历史任务,并且一步登天,实現了人民公社化。全省牧业区共建立了人民公社一百零八个,入社戶占牧区总戶数的74.22%。牧业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青海少数民族經济、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五八年秋季,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牧业区,也和农业区一样,普遍建立了人民公社,实现了牧业区的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化的五年,是广大牧区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五年来,牧业区人民公社在发展畜牧业生产、加强牧区基本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显示了巨大的威力,给牧区各族人民带来了无限好处。牧区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是人民公  相似文献   

13.
青海牧区近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以上。有46万多藏族以及蒙族同胞在这块广阔的草原上放牧、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党的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牧区经济出现空前未有的大好局面,牧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1985年人均纯收入达459元,比1979年增长1.68倍,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上的县8个,千元以上的乡9个。各地都有一部分万元户,个别乡达4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并对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使牧民群众普遍过上社会主义新生活,同时达到抓消费、促生产的目的,当前,迫切需要对牧民的生活消费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引导。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农业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于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十四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了全国牧业区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有关牧业区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各地参加会议的同志一起学习了党的有关政策,着重地讨论了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增产措施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总结交流了各个地区的先进经验。毫无疑问,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建设国家的畜牧业基地,稳定、全面、大力地发展畜牧业生产,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5.
在内蒙古赛汉乌力吉草原上,有一个颇受蒙古族牧民欢迎的工厂,这就是苏尼特右旗民族用品厂。这个厂论人数,只有60多人;论厂房,不过是几十间土屋;论资本,只有20多万元;论产值,一年也只有30多万元。那么,为什么牧民一提起它就“赛,赛,赛”地赞不绝口呢?主要是20年来,这个厂想牧民之所想,急牧民之所急,牧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现在全厂有12种行业,从全套的蒙古包到牧民日常生产  相似文献   

16.
地处天山峡谷中的乌和公路66公里处驻守着新疆军区某部。每当有牧民转场到天山后峡,这儿的人就会告诉他:有事就去找“66”部队。“66”驻地一带风大天寒,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多年来,这个部队努力为牧民做好事,成了牧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伙伴。过去,牧民买粮要骑马到40公里外的永丰粮店,很不方便。部队根据驻地牧民的需要,腾出了500多平方米的房子,帮他们办起了粮食分店,定期派车拉运牧民所需要的粮食。后来,又办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的畜牧业地区分布在藏族聚居区的二十五个县内,其中纯牧业和牧业比重大的有五个县。1958年以来,在这些牧业区先后进行了民主改革,同时根据党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藏族地区实现民主改革之后,紧  相似文献   

18.
自留畜政策好在新疆牧区的调查访问中,牧民普遍反映最满意的事之一,就是自留畜不受限制的政策。自从集体化后党中央规定允许社员有自留畜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一个时期把自留畜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几放几收,牧民很有意见,把自留畜政策多变,比喻为哈萨克族的民间传统游戏——“刁羊”。尤其是十年动乱中,自留畜通统被没收,造成牧民肉食、奶食、乘骑和生活需用皮毛的困难,集体经济又满足不了牧民要求,于是出现了牧民穷困,社队紧张,有人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青海省游牧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对青海省牧业区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图①-③是西藏牧业区民居的主要形式:帐房。以白帆布做基本材料,而以黑、蓝色或彩色布做图案、装饰的谓之为“彩帐”,常是作为参加赛马、节日集会时的临时用品,亦多用在气候温和的季节,见①。作为牧区日常民居用的帐房是所谓中民帐篷,见②,拉萨语称为“巴”。这是藏区牧民的基本民居形式。而在夏季游牧时,频繁的走场、迁移用到的则是如③的轻便帆布帐篷,拉萨语称为“廊”。 图④- ⑦是一组西藏山南农业地区的民居形式:土木结构的平顶房。房屋四角的“玛尼旗幡”,构成一种特色景观。 图⑧-(14),反映的是西藏半林半农区的民居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