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辛的悲剧是心理分析的典范之作,《费德尔》中的爱情就充分展示了一个被欲望折磨的女人爱恨交织、复杂微妙的心理脉络。从她的两次恋爱,我们可以看到费德尔的爱情皆由欲望受挫而起,也可以看到两种欲望——自我欲望和他者欲望的迥异之处。《费德尔》的人物纠缠在爱情和不满之中,是一出我们可以用心体会的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明清艳情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欲望叙事,其内容所呈现出的对于性态度的矛盾性与明清时期特定的知识型构相关,它既受这个时期正统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双重影响,也受作家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及价值选择的制约,并最终凝结为诸多文化规则,直接影响到艳情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述者态度。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媒体的竞争中,将娱乐因素融入到节目中成为电视媒体赢得收视率的重要途径,电视新闻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一方面使得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把受众的本能欲望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标尺;另一方面,媒体提供给受众的新闻成品又刺激了受众潜意识中的“暗影”。  相似文献   

4.
在某些程度上,《夜色温柔》中迪克的悲剧是他自身不断膨胀的欲望逐步侵蚀原有道德观和人生观所导致的心理悲剧。道德与欲望两股相互对抗的心理力量的交锋是迪克矛盾和痛苦的根源,而以欲望战胜道德的结局告终也就注定了迪克必然失败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欲望的海峡     
《北方人》2006,(7)
托尔金在《指环王》里杜撰了一张"中土"地图,令我大生好感。我小时候也喜欢在作业本背面画一些子虚乌有的地图。可能由于当时读了点英国史,一般我会在地图中央画一个岛国,旁边有一个大陆帝国,两者展开争霸战。现在回想起来,我那些地图可能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就是岛国与大陆之间距离太远,而不是由海峡隔开,这可能会削弱岛国干预大陆事务的欲望。事实上,早期乌托邦作品杜撰的理想社会,大都是远离大陆的岛国形态。海峡象征欲望。拿破仑说,给我一场顺风,我就可以冲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这是投鞭断流的西方版本。从叶卡捷林娜开始,俄国人朝着土耳其  相似文献   

6.
欲望的超市     
超市,其实是个陷阱。本来只打算买一瓶醋,结果还买了面条,还买了金黄的小米,还有煮小米粥的大红枣,还有黑如漆可以自己打豆浆的黑豆,还有新上市的荔枝和芒果,还有原来只几角钱、喂猫的、被称为耗儿鱼的剥皮鱼,现在却要20多块钱一斤,虽然是价涨了很多很多,但喜欢吃就没办法,还有当日优惠  相似文献   

7.
把这些事情拉张单子就可以看出,凡是在价格上"大打出手"的,全是垄断行业。也就是说,这些年来,这些垄断行业,已经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他们,是造成市场不稳定,造成大家心态不平衡,对生活感到没底的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欲望     
欲望与感情欲望(desire)是不是一种感情(feeling)?不是。可以称之为“欲望的感情”般的感情并不是不存在,也许可以说,在一些想得到大量金钱、无度玩乐的人的金钱欲中就带有这样的感情。事实上,“感到对金钱的欲望”这一说法是很自然的。但是,尽管这样,“金钱欲”与“金钱欲的感情”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植物的欲望     
周华诚 《社区》2012,(14):45-45
五月的一天.波伦在园子里播种马铃薯。蜜蜂们正在开花的苹果树中间嗡嗡飞行。蜜蜂一定以为,它是在对花朵行使选择权利。实际上。事情的真相也许是:花朵聪明地利用了蜜蜂。利用它们在花朵之间搬运花粉。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是他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动者。无非是看人怎样来行动罢了——迈克尔·波伦在《植物的欲望》这本书中,认为这其实是“人类中心论”的幻觉,这种幻觉在根本上遮蔽了我们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视野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欲望的陷阱     
星竹 《今日南国》2008,(14):77-77
人们只要有欲望,就不可能破解陷阱,包括那些最原始最古老的陷阱。南非的沙比亚丛林,至今还生活着相当原始的西布罗族人。他们的捕猎方法简单,没有猎枪,甚至也没有弓箭.就是让动物们自己跑到他们的陷阱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降,后现代作为一套价值模式,一种文化理念,正驱使作家创作价值观念的内省和转变以及文学价值的离弃。作家沉迷于本能欲望的抒写,身体遂成为欲望本体化写作的核心。进入新世纪,文学创作在一些行家看来进入一种绝境并发生蜕变,但有一股暗流却引起学界的关注并给予审视,那就是文学默默转向令人痛心的底层生存角落的抒写。底层写作者笔下的人物饱含着生存的渴求与困顿,踽踽独行于人生艰难而又披满荆棘的求生道路上。一道凄凉的风景给底层求生者带来的是生存欲望的执著追求,生存的欲望话语进而成为新世纪底层文学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被符号抽空,成为空无的主体.与此同时,无所指的、只在能指链中不停生发的身体欲望,作为资本体系的模范要素被不断生产出来.空无的主体追逐着漂浮的能指,渴望着空洞的能指建构的自我与众不同,然而这种幻像自我不过是资本主义符码秩序结构即能指链的强制,身体所欲望的也只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修剪欲望     
张佳 《阅读与作文》2009,(11):41-41
2006年,一名罗马尼亚犯人在监狱中向法院提起一项拉告.指控上帝违约。先不讨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么上帝踉他有什么约定呢,居然会违约?  相似文献   

14.
修剪欲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相似文献   

15.
种植欲望     
井植岁男是日本著名的实业家、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创始人。 有一天,他家的园艺师对他说:"社长先生,我看您的事业越做越大,而我像树上的蝉,一生都坐在树干上,太没出息了。您教我一点成功的秘诀吧?"  相似文献   

16.
欲望论     
相传,自从夏娃偷吃了禁果,欲望便在人们的头脑中繁衍生息,从此溶入我们心中的最深处,化为一种最深厚、最强烈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用文学审美维度的表现说和实用说,分别对女主人公的“欲望”和作者的创作欲望及动机进行解读。《欲望号街车》的主题隐喻可概括为没有“欲望”的欲望,是文学创作的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之间张力的悖论和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朦胧的欲望》是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导演使用顺时叙述即时经验、不确定的叙事方法,从马蒂厄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欲望交汇的爱情故事。马蒂厄的讲述作为影片的主体,却时常被一些惊奇的场景所打断,他本身的叙述也是充满了矛盾、欺骗与迷惑,导演甚至起用两个女演员去塑造肯奇塔,这更增加了影片的朦胧之感。然而正是导演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这种主观的“欲望支配下的人”的视角,恰恰能最为真实地展现人的欲望所特有的那种分裂、朦胧与惶惑。  相似文献   

19.
阮永兴 《百姓生活》2010,(11):16-16
我们往往会为了没有得到的东西而耿耿于怀,得到之后又因害怕失去而备受折磨。我们所爱的人、理想的工作、休闲的时光和心仪的座驾都能使我们走进死胡同,而忘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然而,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自爱和自我充实。  相似文献   

20.
梦露、肯尼迪、阿里和金,他们四个构成了美国的60年代,在那个时候,他们是最敢于表达出自己的人如果说有什么能代表60年代美国的话,摄影师席勒认为,那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欲望。当时年轻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越战快一点结束!"这是美国年轻人第一次发出声音,在此之前年轻人在美国从来没有被关注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