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概念究竟反映什么?一种意见认为,“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另一种意见认为,“概念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我认为前者是恰当的,后者是不妥的。 一、概念只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特点是表面和片面的东西,反映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偶然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毛泽东选集》合订本261页),揭示事物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由实践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按照认识机制的不同和认识程度的高低,应该分为几个基本的认识阶段?对此,我国哲学界近年的讨论意见纷纭,各言其是。大体可归纳为两种意见。一种是“两阶段”论,即第一阶段为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理性—实践”。另一种是“三阶段”论,但具体分法又各不相一。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知性—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直觉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直觉—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检验与发展认识”,写成  相似文献   

3.
1 划分认识阶段或环节的最主要的依据在于主体的活动方式和主体对客体的把握程度这两个方面。国内一般哲学教材中都认为: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所达到的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所达到的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达到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来看,这个过程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因为人的认识总是表现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运用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的概念)但是,由于把感性阶段仅仅和相应的感性认识形式相联系,把理性阶段仅仅和相应的理性形式相联系,这里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仅靠感觉、知觉、表象这些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否就能达到  相似文献   

4.
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理性认识的具体阶段问题却缺少研究,现行的各种哲学教本在论及认识过程时,仅只一般地把认识过程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而没有对理性认识的具体过程作些具体分析。其实,人类的理性认识如同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一种发展着的过程,是一种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运动着的过程。笔者认为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抽象  相似文献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它们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其具体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是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的,其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主张“二分法”(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有主张“三分法”(感性、知性、理性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的;有的主张“四分法”(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认识).在这些观点中,陶玉泉同志在他的《划分认识阶段的根据问题》(发表于《哲学研究》1984年第六期)一文中,主张把知性认识作为既区别于感性认识又区别于理性认识的独立认识阶段.陶玉泉同志的文章(下面简称“陶文”)对  相似文献   

7.
知性是认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康德提出认识应当遵循从"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黑格尔进一步提出由"感性认识--知性认识--消极理性--积极理性"的认识路线;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两阶段论的认识路线,忽视对知性范畴的研究,忽视知性思维阶段的地位和作用,致使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和实践中走了弯路,犯了错误,受到了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 一、庖丁解牛的科学技术美 庖丁解牛的科学技术美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感性认识美。庖丁解牛的感性认识美,首先表现在对牛(客观事物)的系统感性认识上,经历了“目有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三个阶段。这种感性认识美——“目有全牛”,是对牛(客观事物)系统性的表象认识。“目无全牛”是对牛内部结构的认识,这是由表及里的认识;从分析可以看出:经过由表及里的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即“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过程。这是庄子·庖丁能随心所欲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认识运动,同其它事物的运动一样,也是有规律的。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运动,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次循环,都是一次发展,一次升华。在感性认识阶段,又经历一个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运动的起点。人类的一切知  相似文献   

10.
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三种必要的心理反映形式,但不是感性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或环节,感性认识的进展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感性抽象,即从感性个别到感性一般。感性抽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感性认识过程中兼有感性的形象性和抽象的概括性的共同特点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是连接感性具体和思维抽象的中间环节。无论是研究认识过程的实际,还是追溯思想史的渊源,都有充分的根据表明应对感性认识的这一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概念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感性认识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毛泽东同志这段精辟的论述对于概念产生的复杂过程作了一个简化的描述,揭示了概念产生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即概念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第一,概念虽是抽象思维与理性认识的结果,但概念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很显然,概念的产生是离不开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反思概念在康德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着重分析《纯粹理性批判》附录中《关于反思概念的歧义》一章,指出其中通过批判莱布尼茨而进一步强调了批判哲学关于个别对象性质和归属问题的原则;其中关于空间规定对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论述,则有着结构上的意义.本文还通过比较分析指出,黑格尔的反思概念渊源于康德,而所要达到的目的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3.
关于感性认识,通常认为,它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而人的感性映像就象照相机一样机械地摄下客观事物的外形,把认识开始的初级阶段完全看成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我认为这样理解感性认识是十分粗浅的,这种观点没有看到感性认识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特点,而且取决于主体的能动性,主体的理性思维活动必然影响感性认识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黑格尔等唯心主义哲学的时候,一方面,强调了人的意识内容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依赖.主体获得的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离不开物质的感性实践活动,感觉和知觉作为人的知识的源泉具有确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同志把这一认识过程简明地概括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或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两个飞跃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第二个飞跃的重要性,他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①他认为认识运动只说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还是后一半,即从认识到实践.那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可以从理论直接变为人的实践活动呢?如果说前一个飞跃过程是经过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经过了感性、悟性、理性三个阶段)那么后一飞跃过程是否也有几个发展阶段呢?  相似文献   

15.
关于认识的阶段问题近来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看法莫衷一是。我认为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人的认识的实际过程来看,认识还应该有一个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阶段。故且取名为具体阶段。这样,认识的全过程应该是包含: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具体认识阶段这样三个阶段。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6.
近期以来,学术界对思维运动系统的层次性问题,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种看法是:思维运动系统有两个层次,两个阶段,即普通思维与辩证思维两个阶段。另一种意见认为:思维运动系统是多层次的,其发展过程是多阶段的;第三种观点是:思维运动系统是三个大的层次,其发展过程是三个阶段。在每个层次、阶段中又有一些小的层次、阶段。它们之间相互隶属、错综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前进运动过程。我们认为,前两种观点并没有反映思维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因而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而第三种意见是正确的。下边谈一些我们的粗浅看法,与学术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矛盾思维是关于主体如何才能把握客体本质的思维方式.它以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为运思途径,以把对立概念结合在一起为思维成果的表达方式。实践证明,矛盾思维是实现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全面统一的重要途径。一、在形成抽象概念的过程中矛盾思维的具体机制马克思指出,人们认识世界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从生动的直观蒸发出抽象规定,另一条是从稀薄的抽象再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抽象规定”即我们这里说的抽象概念,而“思维中的具体”即是与抽象概念相对而言的具体概念。在获取关于对象的感性认识中,矛盾思维的致思趋向主要是探求主体如何才能获取关于客体正、反两方面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很好处理主体活动和认识环境,对象的可感性质和主体感知能力,主体关于特定对象的感性认识和主体原有知识构架、感性认识和客体本象之间的矛盾关系。此时运思途径大体上由主体反思自身(主体对自己的需要、目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条件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他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不。心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无需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借助现代人的认识的某些特声、来否认感性认识作为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的倾向是错误的。在现代认识条件下.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肯定感性认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实践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以实践为基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翻译教学也应走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子.分析本科翻译教学现状及其主要缺陷,并从翻译的实践性特征和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探讨改进本科翻译教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转化的阶段、形态和基本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认识从单纯理性认识,经思维的创造性建构,转化为理想化含理感性认识,再经实践操作,使之转化为现实性含理感性认识。这是理论向实践飞跃过程的三次飞跃的主体的内在认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