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朱巧英 《南都学坛》2009,29(4):50-51
"美在生命"是沈从文的艺术观。信仰生命、探索生命、讴歌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基本主题。沈从文小说的女性形象基本有乡村女性(主要是湘西女性)和都市女性两种。湘西女性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她们在原始自在的生命形态中展示出自由舒展的生命活力和对美与爱的炽热追求,在自在、蒙昧的生命形态中昭示着生命的本真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视阈下对学校体育目的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校体育目的除应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外,还应具备它独有的特性,即通过身体运动,以练"体"促进生命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提升生命的质量,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本意所在。过于强调体育的功效与利益,使学校体育失去了作为对人的培养、使生命全面和自由发展的本意,学校体育目的不仅走向了错位,而且使学生的生命发生了异化。  相似文献   

3.
教师热爱学生对做好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热爱学生不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而且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严慈相生、刚柔相济的。缺乏任何一方,偏执任何一面,教育的总方向必定走向偏科。严,即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放松,不迁就。慈,是对学生真诚宽容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爱的教育则是没有生命的教育。我们既要在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心和真情的关爱。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严","慈"结合。  相似文献   

4.
对人的教育应是符合人性的教育 ,它应使受教育者生命更健康、人格更完美、个性更突出、心灵更自由、与世界更和谐、生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天性 ,通过生命体验和潜意识的发掘 ,使学生不仅获得应有的知识和智慧 ,而且获得“人格之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爱满心间     
露珠落在花瓣上,那是大自然对生命的爱;妈 妈的眼神追逐着我们,那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战士 握枪守边疆,那是赤子对祖国的爱。 因为有了对光明与自由的爱,无数中华儿女 前赴后继,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因为有了对美好生活的爱,邓小平爷爷才领 导人民,披荆斩棘,改革开放; 因为有了对中华大家庭的爱,香港、澳门才重 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因为有了对健康生命的爱,才使全国人民万 众一心,打赢抗击"非典"这场硬仗; 因为有了对航天工程的爱,杨利伟叔叔才坐 上飞船,在宇宙中把万里长城回望; 因为有了对体育事业的爱,我国健儿才让中  相似文献   

6.
正美术教育应成为生命灵魂的教育,成为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成为张扬个性,释放自由精神的舞台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美术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对培养和强化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意义十分重大。教师如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师以美术教学为中心的"满堂灌"地教学和学生"满堂学"的现状?下面谈谈我在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作表达了他一生的理想,即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他歌颂爱情、吟咏自然,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美"是徐志摩诗歌的精髓和生命,意境美、意象美、音乐美是他诗歌"美"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寓居于德国与法国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道德哲学理论应该称为经典生命伦理学,应该作为后现代复兴的"后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前体,从叔本华开启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和英国的进化论伦理学是其重要的理论渊源之一。生命伦理学的道德相对论,或称生命伦理相对论,应该给予一种借鉴和提示:普遍价值与行动方式的混乱,可以由价值等级排序进行调节,次级相对论或次级相对主义,是一种弱相对主义观点,是一种对于理论锋芒的收敛和隐藏。个体法则(个人规律)理论是对于后现代社会中多元化和个人自由意志的认肯,更是对于实用的、具体的、境遇论的道德生活的精神生命自由的尊重。生命伦理学是生命政治与生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文化的目的正是至善的追求,也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整全的道德(content-full morality)和真全或纯全生活(entire lives or pure-full lives);这就是普世的伦理理想、真善美统一的那一境、信望爱统一的那一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借助精神分析和完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由于艺术作品中的力的结构与人的心理"力"的结构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故审美教育对实现完美人格,达到精神自由和生命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爱始于差异性,而非同一性。现代性伦理从主体性出发,寻求清晰性与自由,将爱的内在矛盾性视作一种疾病,采用"固定"和"漂流"的策略去克服它,以规则与自由取代情感冲动与责任,最终却将真正的爱导向死亡。以列维纳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伦理学家从他者的绝对异质性出发,强调爱的非对等性和责任。他者的外在性是伦理的源头,外在性的进入使得主体自身性被打破,爱才得以可能;对他者的欢迎是去质问我的自由。真正的爱是一种自我的让位,是由"以自我为中心"走向"以他人为中心",是"成为他人的人质"。列维纳斯的爱的伦理是现代性原始情感和责任缺失的背景下的一种回归,它试图探寻在主体性、理性和自由这些概念之前人类原初的伦理经验。这种"伦理的伦理"构成了罗尔斯和哈贝马斯这类伦理"立法者"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哲学教育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的素质、进行“三观”教育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所无可替代的宏观作用。然而,现有哲学教育困境重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摆脱哲学教育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哲学教育回归生活,实现哲学教育理念和价值目标等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3.
以“爱情”为主题的童书不胜枚举,不免令人困惑:“儿童也有爱情吗”?通过阅读相关童书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儿童爱情观,结合现实生活中儿童“爱情”的表现,可以发现:儿童的“爱情”虽受成人文化的影响,但与“早恋”、“性”等无关,而是孩子向他人表达的真诚而美好的善意。所以,当成人面对儿童的“爱情”时,应转变观念,正视儿童的“爱情”;可以借助童书,守护儿童美好的情感;也要身体力行,引导儿童学会爱。  相似文献   

14.
“均衡领导理论”是以定量研究数据为基础,采用元分析(meta-analysis)的研究方法,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5000多个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发现进行系统分析而发展起来的,是较为综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领导行为理论。文章介绍“均衡领导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校长领导行为与学生成绩的关系,并探讨这一理论对我国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现代人的“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和寻求终极关怀性教育。终极关怀性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其核心就是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观 ,就是要打破整齐划一的“机器人”教育观 ,树立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 ,注重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关注、关切与关怀  相似文献   

16.
明末戏曲家孟称舜的传奇作品《娇红记》是传奇史上的佳作,它在艺术特色、思想特色等方面成就突出。本文从主人公先进的爱情观、侍女飞红追求爱情体现出的人本主义、传奇自身的悲剧性,以及《娇红记》文本体现出的社会风潮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7.
周建人在五四后期在恋爱、婚姻、离婚问题上更多地注重个体的自由、价值和觉醒。他认为,真诚的恋爱本是人生的花,是精神的高尚产品;理想的配偶选择应以个人本身性质上的各种美德为标准:以爱情的有无为婚姻离合的原则。婚恋的个人自由和独立有利于种族的完善、国家的进步,也是妇女解放和冲破家族制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其婚恋观的一个重要诉求是男女平等,呈现出对妇女解放各个问题理性而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人们的素养方面无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有效性较差的实际问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严重的是把禁绝个人利益的“完美性”诉求作为具体的、现实的标准。实际上,利益作为每一个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能被完全禁绝的。因此,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正确理解利益原则”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差的一个切入点。但是,“正确理解利益原则”本身是有缺陷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追求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我们必须对该原则进行规制,倡导一种理性指导下的“有限自利”与“完美理想”相结合的“正确理解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19.
实践有利于促进德育认知与德育践行的有机统一,实现理论育人与现实育人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育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统实践育人侧重的是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比较薄弱,与校园主流文化脱节。构建以“五爱”教育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旨在将“五爱”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容,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优良的“五爱”校风。将“五爱”与实践相结合,凸显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戏曲史家徐慕云驰名中外,其弟徐筱汀亦与戏曲结缘,且堪称多面手。在戏曲研究方面,涉及戏曲史、戏曲演出、戏曲教育、戏曲音乐、戏曲服饰等多个领域,且均取得不俗成果,其学术观点屡为国内外著名学者征引;在戏曲创作方面,曾为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写过剧本,并编有《陆文龙》、《打金枝》等轰动一时的剧目。徐筱汀的戏曲脚色研究、戏曲术语研究、“京派”“海派”研究等,在一定意义上开风气之先,颇具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