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英国教育家尼尔的教育思想的宗旨是爱和自由。尼尔尊重生命,勇于实践,其观点虽然有些激进,但是对于当今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对鲁迅的早年生活进行新的阐释,论述早年鲁迅所体味的人间之“爱”,所展露的“自由”天性以及这一天性所得到的最初应和与强化,提示人们关注这两种最初的人生感受、生命意欲在鲁迅整个生命世界中的深层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3.
4.
道家独到地发现了人类个体生命的精神宇宙,是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极度张扬.他们为人类个体生命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为人类个体生命建造了一个恬静、自然、物化、逍遥的自由境界,为中国人塑造了一个飘逸、适性、逍遥的自由美神.  相似文献   

5.
诠释学校教育应推进“生命教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针对我国青少年存在高自杀率的现状(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在学校乃至全社会推进生命教育已势在必行.文章就生命教育的概念、意义、内涵作用和实施途径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全社会必须营造"生命教育"之氛围,学校教育应积极推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6.
以莫言的经典力作《蛙》为分析对象,通过计划生育前后事件及主要人物的言行,尤其是姑姑、王肝、秦河等人对待爱情、生命的态度,分析和探讨莫言对爱情、生命乃至人性的深刻认识。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爱情和婚姻被传统和现实隐匿,生命的繁衍异变为生殖的膨胀,主人公们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生命代价和人性代价。  相似文献   

7.
开展生命教育,应溯本求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和汲取宝贵的理论与经验。《论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孔子贵生重仁的教育理念。《论语》对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从呵护肉体、实现价值、诗化生活、升扬境界等4个层次探讨了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王世贞与庄子的生命精神最为接近.但终因其过分重视个体生命,而未能臻至逍遥游的完美境界,最终心境扰扰不能莹彻.相应于其对庄子生命精神一生的坚持的是其文学主张上贯彻始终的性灵说,体现了王世贞对庄子诗学体系的继承.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与中国生命美学相继出现。作为寻根思潮的早期力作,《黑骏马》走入偏远草原,以凄美的爱情悲剧揭示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疏离,展现“失根”之痛。以“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美学为视角,《黑骏马》的寻根叙事展露着“生命”的终极关怀。这种解读从一个新的角度确证了《黑骏马》的精神内容,为寻根文学的意蕴阐发提供了新的理论途径。在生命美学视域中,《黑骏马》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剖析,将草原传统思想、女性价值认同、文化的时代冲突等现实问题置于终极的“生命”关怀之中,以文学的力量加强了民族情感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自由精神洋溢在鲁迅《摩罗诗力说》的字里行间,并以鲁迅式的独特阐释给人们以重要启示。针对中国缺乏自由精神的病状,鲁迅开出了药方:建立自由意识,争取自由权利,在斗争而非逃避妥协中保障强化自由。同时,鲁迅立足社会,从文学的感化作用提出自由精神的实现途径。鲁迅对于自由精神的推崇和追求超越了时代局限,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把“盐工精神”上升为体现盐城工学院独特精神气质的大学精神,必须通过对“铁军精神”的传承来完成对已有“盐工精神”的重塑。按照“铁军精神”内涵和实质,从大学精神培育和地方高校特色养成角度看,“盐工精神”应包括六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即矢志报国岛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服务社会的民本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要塑造“盐工精神”,就不能不到“铁军精神”这一优良传统中去汲取营养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理想人格.西方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人文传统是仁爱.为克服当前市场和惟科学取向压制下的大学人文教育的种种弊病,必须把自由与仁爱确定为人文教育的基本精神内涵,并在科学、道德和艺术教育中加以贯彻.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衡量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要尺度,但不是生命、生活的全部。脱离生活世界谈论和固守抽象的自由,必然陷入悖论,导致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贬损和消解。现实自由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它必然以生活世界为旨归。  相似文献   

14.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弘扬大爱精神 建设大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爱的意识、大爱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爱是普遍的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大爱精神既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利益关系中,表现为特殊的具体的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大爱实践是大爱精神的源泉、动力、出发点和归宿;大爱行为是检验和区分"真爱"与"假爱"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的观念。爱是生活的情感显现,而生活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因此,在儒家的观念中,生活与爱生成了一切存在者,生成了人与物、主体与对象。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海顿(1913—1980)是20世纪美国黑人诗歌史上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1962年罗伯特·海顿在《记忆的歌谣》里发表了《冬日的星期天》这首诗。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展开了对儿时一幅生活场景的描述,却激起了读者对于爱与责任的深层次的体验与思考,诗中更是蕴含着一种因无法得到认同的痛苦和哀伤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