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真善美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人们在真善美的历史生成和现代契合中实现对它的理解和追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也必须实现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形成"真人"、"至善"和"人美"的终极目标和价值。"真人",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事实认知;"至善",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价值追求;"人美",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生中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工程,是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当前各种新兴媒体的兴起、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对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带来了诸多挑战。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重情感、抓信念;重层次、抓机制;重效应、抓榜样;重平台、抓载体。  相似文献   

3.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工程。对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内涵、培养现状及培养途径进行系统的思考与论证是推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4.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是国家发展和青年成长的必然要求,只有认清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必然性,准确把握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具体路径,坚持其实施的基本原则,才能不断提升该工程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下简称"青马者")组织形式上的重要载体。在运用深度访谈法对20名理论型学生社团干部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出当今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的利弊得失。通过扩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覆盖面、完善社团的管理体系以及与青年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路径发挥当今理论型学生社团对青马者培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90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机制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涵、高校培育"90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意义和途径等问题,对"90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机制加以诠释,即形成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为主阵地,以高校学生理论社团为依托,以高校教师为主体,以"90后"大学生骨干为核心对象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扬弃了旧哲学思考世界的方式,从实践的内在矛盾中来理解和把握整个感性世界。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出发,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观必须坚持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现状不断变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一体。这一解读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视角为当前避免对马克思教条化理解、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雷云 《中华魂》2012,(13):16-20
我的这篇文章,针对的是多少年来一些外国学者所谓“马克思反对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回到早期马克思”之类的鼓噪和国内一些学者跟着说什么“马克思自己也说过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否定了自己”,等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反对教条主义与人道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化,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他的<保卫马克思>中提出了科学解读马克思文本的方法,即用症侯式阅读法把握马克思文本的问题式,把文本同当时的意识形态环境及其反映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联系马克思本人的真实历史及其背后的德国和世界的真实历史,用马克思本人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去解读文本.阿尔都塞提出的文本解读方法对我们解读马克思的著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专业知识面又比较宽广、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结合时代要求本文阐述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规律和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能动选择与运用,是文本与诠释者的互动。实践性和缺少全面详细地阐述自己基本观点的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特点,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它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从客观方面看,中国人是以苏联哲学为中介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的;从主观方面看,中国的国情、革命的实践需要、革命领袖的个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了三种形态。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27年,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27—1949 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精神;1949—1978年,在两种思想的斗争中“左”的思想日渐占据上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出唯意志论的特点;1979年以后,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特征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丰富内涵彰显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体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本质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辩证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论。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新时代价值,推动全体中国人民整体实现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轴线是主体性和客体性、价值性和真理性相统一的实践.1845年之前,马克思着重探讨了实践的主体性、价值性一面,酝酿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1845年之后,马克思着重探讨了实践的客观性、真理性一面,发现建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因此,以实践为轴线,就可以完整地统一起马克思1845年前后的思想发展和全部著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历史之谜”的问题之后,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哲学探索,包括其后期的经济学研究阶段在内。意识到这一点,即马克思后期的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通过考察马克思解析“历史之谜”的方法从人本的、逻辑的到历史的转变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双重向度即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在经济学的视域中获得了根本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理性和技术狂欢的时代,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发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马克思把技术界定为活动方式、生产方法等等;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技术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技术决定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决定着人的本质;技术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技术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济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是其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特定的历史内涵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具体表述,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实践阐释,对生态问题产生根源的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是转变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改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思想的继承和发挥,由此兴起的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原则是一致的,它创新并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的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代表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最初的重要成果。写作《博士论文》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黑格尔及其弟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对青年马克思有着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自我意识”在当时马克思的哲学里具有“本体”的意义,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自我意识的本体论,即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人,它是以思辨形式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论肯定。  相似文献   

18.
辩证地理解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特别是在价值理论中所应用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辩证地理解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相似文献   

19.
亨利希·库诺夫是第二国际时期重要的思想理论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据着争议性地位,但却往往被忽视。他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并且将其原创性地运用于人类学领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倍受批判与其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公认的经济决定论者拉法格相比,他更加彻底地以“捍卫”的立场“背离”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其理解为经济史观,并以此为基点考察资本主义的阶段特点,得出了与马克思截然不同的结论。在当下中国的视阈中审视并研究库诺夫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建设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实践”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确认,以及我们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发动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实质,终结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困境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法是人的“实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