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员是党的主人 ,是党的建设和自身改革的主体 ,当然也是党内民主的主体。过去 ,我们对党员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 ,今后 ,我们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提高党员素质 ,进行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以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 ,推进党内的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2.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怎样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新农村建设?本文 相似文献
3.
4.
楚凤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3):72-74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各地普遍关注,积极实施。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歪曲了新农村建设的意图,以新农村建设为借口,脱离实际搞规划、盖新房、建新村而且不管农民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强行实施。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农民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分析,探讨了农民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文章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试行村民自治为发端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仅推动了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进程 ,而且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对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我们在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后发现 ,一些地方在实施村民自治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当地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稳定 ,而且还影响着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制约因素(一 )参政主体的素质。其一 ,传统封建意识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自主意识。由于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中农民被排斥在国家政治生… 相似文献
7.
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表明,亿万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思想认识上和行动上是否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要牢固地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和增进农民的合法利益,鼓励和保护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同时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方能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相似文献
8.
党的权力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曩直接来自于广大党员,只有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保障党内民主的真正实行,对权力实行有效制约,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党员主体地位有其理论依据,对党内民主必须有科学的理解,创新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的途径和思路,改变普通党员监督无权的局面,必须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以科学的态度改革党内民主制度,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伟大探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渊源和重要内容。百年来,党领导农村基层民主先后经历了人民民主的初步探索、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构建、人民民主的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展开等发展阶段,奠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坚实的实践基础,凸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断开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新局面,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问题历来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性课题。回顾历史,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者当属毛泽东。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农民主体思想。本文从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农民问题的解决来阐明他农民主体思想的内涵与实质。这对于我们探索和解决今天中国农民问题仍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实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否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难以充分体现,表现为农民自我决策程度低、农民参与实施的程度不高、农民实际受惠程度有限、农民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种种境况缘于人们传统的惯性思维、不良的政绩观和干部作风、农民自身的客观局限性及制度缺乏与漠视。创新以政府为主导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双向决策机制、民主选举机制、参与实施机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协调机制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是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现象,试图在短期内消除这样的现状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缺失不仅与政府的管理方法、政府忽视农民对文化的实际需要、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等有关,更与中国加快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改善农民主体地位缺失不仅应考虑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而且要切实考虑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精英的培养。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农村文化精英等多元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值得摸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农民集体的出现在历史上主要是过渡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确立农民集体法律主体地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健全意义重大,具有现实的法律依据.农民集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概念,既反映了我国“三农”问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要求,又反映了我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政治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村民自治是农村实施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工程。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有利于农村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解决"三农"问题,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为了增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原动力、适应新时期党员队伍结构及党员价值取向的新变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突出以人为本的党建新理念而提出来的."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内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前提条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厘清和配置党内的权利结构为重点,以建立与完善党内的权力运行机制为保证. 相似文献
16.
公有制本身是一个多样性的范畴 ,必然要通过多样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得到实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是质和量的统一。与量上的简单多数相比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主要地表现在质的优势上 ,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方面。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最终要靠其自身的竞争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白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6):30-33
农民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体,其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信息化与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结,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是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目标,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要以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为基础,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以信息化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拓宽农民利益表达渠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此推动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19.
美狄亚复仇与女性主体地位复归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希腊神话中来自科尔喀斯的痴情公主到欧里庇得斯戏剧中的复仇妻子,美狄亚因其极具震撼力的悲剧命运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对美狄亚帮助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美狄亚被丈夫抛弃和美狄亚通过杀子惩夫进行复仇这三个经典事件的分析,揭示其曲折命运的三部曲,即女性主体地位的认可、失落和复归。进一步指出,女性主体地位复归的根本途径是女性对创造力的主体拥有。这创造力既体现在对生命的创造上,也体现在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贡献里。 相似文献
20.
丁德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6):37-40
农民主体意识是农民作为社会和历史主体所具有的对自身地位、价值和能力的自我认识。主体意识是农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以及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性因素。实践中,农民主体意识存在人格意识薄弱、民主法治意识欠缺、公共和发展意识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体制、传统专制主义的深刻影响,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培育农民主体意识促进农民发展,主要应从完善平等立法、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村民自治以及塑造农村公民文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