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英国人贝尔与十三世迭赖喇嘛结识于达赖流亡印度期间,贝尔通过笼络达赖成功地实施了英国的一些殖民政策,最终使得中国的西藏问题呈现出更加复杂化、国际化的局面。贝尔开创了侵略西藏的新模式:刻苦学习藏语;精心培养藏人助手;对藏人施以情感攻势,假“友谊”之名施以小恩惠笼络西藏当局,实为攫取西藏利益,竭力为英印当局牟利。  相似文献   

2.
英国人贝尔边境工作经验丰富,很早就对西藏兴趣浓厚。1908年接管西藏事务后,即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西藏的联系,特别是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流亡印度期间,二者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与“友谊”。作为英印边境骨干官员,贝尔通过对西藏所谓的援助和“现代化”,成功地实施了英国的一些殖民政策,形成了英国渗透西藏的新模式。因此,有必要对英国侵略西藏过程中的实施者予以详细研究,希望可以管窥此一历史时期英国对外殖民方式,以期拓宽英国侵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190 4年开始 ,英印出于对藏事务的需要 ,先后建立了八个驻藏机构。这些机构官员是英印侵藏的具体负责者和实施者。他们在任职期间 ,对西藏的政治、经济等方面 ,不断施加英国的影响和压力 ,严重地干扰了西藏的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英印总督寇松的支持下,狂热的殖民主义者荣赫鹏率领军队恣意进攻中国西藏拉萨,这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而且扰乱了英国政府的亚洲战略布局。最终,荣赫鹏退出了拉萨,其涉藏职业生涯也宣告终结。但是其侵藏影响巨大:首先,英国人对清政府防务西藏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助长了英国政府尤其是英印政府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其次,在荣赫鹏进攻拉萨过程中,迅速成长了一批奉荣赫鹏思想为圭臬的侵藏急进分子,这批人成为此后几十年英国侵藏的骨干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荣赫鹏离开西藏后针对英国政府的批评行了辩解与"反思",这些充斥着帝国主义强盗逻辑和殖民主义理论的"反思",被有意无意地视作了英国之后处理印藏事务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5.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於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翻开了西藏历史崭新的篇章。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这是西藏人民从黑暗和痛苦走向光明和幸福的第一步,也是发展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石。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的签订,给西藏与祖国关系的历史,带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是西藏社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半个世纪後的今天,在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们纪念西藏和平解放这一光辉的日子,不仅具…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23日,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於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实施40周年纪念日。西藏的和平解放,把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彻底地驱逐了出去,使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实现了西藏地方和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大团结,从此西藏人民回到了祖国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区域自治的权利,为发展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藏自13世纪起就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英帝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一个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英俄帝国趁清朝中央政府的虚弱,开始阴谋侵略和瓜分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领土,英帝国炮制所谓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的谬论,将侵略魔掌伸向西藏.俄帝国承认了英国炮制的所谓"西藏宗主权"谬论,从此,为后来的藏独活动和"西藏问题"国际化制造了所谓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没有因为辛亥革命而消失,英帝国主义在中国西藏继续实施各种侵略罪行。辛亥革命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方式由武力手段转向政治渗透、经济侵略、文化殖民等。重新总结这段英国在民国时期对西藏的文化侵略历史,对于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揭露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阴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道途艰险。恶劣的交通条件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对藏施政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阻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打破中央与西藏的隔绝状态,除了加大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投入外,在交通和邮政事业方面,也付出了较多努力。蒙藏委员会与交通部等中央部委合作,在规划通往西藏的航空线路,修筑机场,兴建公路,以及筹办各类邮政电信事业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英印唆使下西藏分裂势力的阻扰,很多交通规划措施未能贯彻落实。但整个国民政府时期,西藏与沿边省份的交通、邮政体系逐渐有所改善。蒙藏委员会对西藏交通、邮政事业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在维护国家主权和边疆民族稳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们比较忽略从地方社会"自下而上"的角度来考察哲孟雄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国家认同问题。基于亚东海关档案资料和清代藏事奏牍,观察中英谈判的细节和条约文本形成的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哲孟雄强烈的中国国家认同,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国国家认同立场上坚决抵制英国人进入西藏游历、贸易的努力。总理衙门采纳了西藏地方政府的正确意见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英国侵略西藏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 ,中国政府出于物资援助需求 ,筹划了中印公路日玛线和印藏驮运线。然而 ,由于英国政府对之变化不定的政策以及对西藏噶厦的唆使 ,致使该计划失败。中国政府在抗战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首次利用英国印度事务部原始档案材料对此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 ,并分析了计划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英国出于维护印度殖民地安全的目的,加紧对西藏的侵略。1899年寇松继任印督后,主张对俄、对藏采取积极政策,西藏成为英俄新的竞逐之地。整体态势是:俄国其势在守,英国其势在攻。英国政府在前进政策鼓吹者的推动下,武装入侵西藏,其军事外交方面的软硬兼施,颇显技高一筹。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日益强大,逐渐威胁到了英、法、俄等国在世界殖民地市场上的利益。为了对付这个欧洲共同的敌人,它们化解前嫌,订立所谓的“三国协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挽回了西藏的主权。这既是清政府努力的结果,也是英、俄为了联袂对付德国在双方殖民地利益上妥协、让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80年代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侵略者利用英属印度与中国西藏接壤的便利条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西藏,先后发动了两次震惊中外的侵藏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国藏印条约》及其续约以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等条款,把势力渗透到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清政府逼到了绝路。在两次重要的战后交涉中,清政府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由第一次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第二次积极主动的争取,并最终保全了西藏的行使主权归属中国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开始调整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继续对印度进行殖民主义改造。维多利亚时代前期(1837—1857)英国对印度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1853年法案,以及根据法案精神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上。英国政府继续进行殖民主义改造,实现了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但是与此同时,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出现了危机。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既是这种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又成了英国对印殖民统治历史的大界标。  相似文献   

16.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主的渗透政策。由于喜玛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印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7.
在加拿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1837年起义是其唯一的一次起义。单纯从军事上看,这只是一次较小规模的战斗,但这次流血行为却震惊了英帝国,导致了其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重新认识以及《德拉姆报告》的出台。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以十三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在英人支持下,趁民国初建、政局动荡之际,驱逐驻藏川军。时任四川都督的尹昌衡,于1912年6月挂帅西征,但由于英帝国主义的横加干涉,西征最终功败垂成,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尹昌衡西征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西藏与中央王朝政府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与此同时,西藏先后与南亚的巴勒布、英印度发生着阶段性的贸易关系变化。这种贸易关系的变化及其所形成的贸易格局,呈现出清政府所辖西南边疆的地域人群与南亚地区长期交往的历史图景。把中央王朝政府与边地的关系置于这种贸易格局变化的脉络里考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南亚贸易格局如何深刻地影响着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