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压卷巨制.《红楼梦》又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与作者曹雪芹同时代的评论家脂砚斋说:“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大量诗词曲赋,人们通常称为“红楼梦诗词”,其各体兼备、寓意深邃,具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红楼梦诗词或为了深化主题,陈述此书立意之本,或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或描绘周围环境,烘托故事氛围,或预示大厦将倾,家运消亡的悲剧结局…….作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见解、精湛的艺术手法熔铸出一种独特的诗的境界.这些诗词一直成为“红学”领域研究和探求的重要课题.诸如:其中内容之一,就是《红楼梦》诗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大旨谈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一部谜一般的奇书。它的主题众说纷纭,其中不乏好的见解。但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相信雪芹自道“其中大旨谈情”是立题本意。欲知《红楼梦》“大旨”,自然要从其大处着眼。作为一部长篇巨著,《红楼梦》的大处在于总体的构思,包括主要的故事、故事的主要环境设计、情节发展和人物配置安排等,这诸多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的风神气韵,应是它煌煌大旨的唯一明证。当然,今见曹雪芹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本人有限的那一点资料,基本上还是来自敦诚、敦敏、张宜泉三人的诗文。在“雪芹三友”的诗文中,有直接提名歌诵与雪芹有关事情的;也有不直接提名,但确与雪芹有关的。例如敦诚这首《过寅圃墓感作》,为原诗二首之二,就是表面上似与雪芹无关,实际上透露出雪芹身后的重要情况。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者及“原始作者”问题的考索是近年来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简单地将这部作品视为曹雪芹一个人草创完成,《红楼梦》文本内部的很多矛盾现象则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探索“原始作者”如果诠释过度则有可能走向误区,并有剥夺曹雪芹“著作权”之嫌.本文从《红楼梦》文本内部分析入手,结合脂批等清代文献提供的丰富信息尤其是这部作品成书过程长期性的实际提出《红楼梦》作者“家族累积说”的新命题,试图对作者问题上的种种偏颇加以节制,从而更恰切地把握《红楼梦》诞生过程中的文化语境并对作品文本的复杂构成状况加以阐释.“家族累积说”的提法还可以与红学界已取得的“曹学”成果挂钩,启示人们去探索曹氏家族的遗传基因特别是曹寅的文化素养对曹雪芹直接或间接的可能影响.这个新命题是在综合“世代累积”与“文人独创”两种写作类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与所谓否定曹雪芹“著作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研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世情况,对于了解首雪芹的创作思想是有一定帮助的。这当中他的祖父曹寅是对他影响较大的一个。现在我们拥有的曹寅的史料并不算少,但是对曹寅的评价则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曹寅是个文雅风流的人物,几乎被捧成一个“完人”;有人则认为他是康熙皇帝派在江南的特  相似文献   

6.
<正> 一、《石头记》“缺中秋诗”辨析《石头记》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面有一扉页,上写:“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这一年脂砚斋根据《石头记》某个底本又一次过录对清,但第七十五回缺中秋诗,拟等曹雪芹来补作。可惜曹雪芹直到去世也未能补写中秋诗,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谜:缺谁的中秋诗?诗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一回的意图何在?  相似文献   

7.
刘梦溪在《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红学五题》中的第五节《马克思主义与红学》,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通常有一种说法,从一九五四年批评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以后,开始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红楼梦》。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在一九五四年之前,《红楼梦》研究的主导的观点和方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国内两本“红学史”专著,一本是郭豫适的《红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红楼梦》一书的写作后,曾无限感慨地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深深忧虑倾其一生心血而成的《红楼梦》,后人未必能真正读懂并解开书中的无数关纽和奥秘。如今,面对着内蒙古大学林方直教授...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之我见郭树荣《红楼梦》一般认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我则认为,不仅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也出于曹雪芹之原稿,只是前八十回是增删修改后的定稿,后四十回是高鹗在曹雪芹原稿基础上加工、整理后刊行的。让我们先...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祖父曹寅不仅同出徐乾学门下 ,同为康熙待卫 ,还是知已之交 ,有唱和之作 ,又有学术交流 ,故而曹雪芹完全有可能将纳兰的诗词烂熟于胸 ,并在《红楼梦》中反映出纳兰性德营造的独特美学意境乃至遣词用字以及融合汉满文化的特殊价值取向。进一步开展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等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不仅有助于推进“兰学”的发展 ,还有助于“红学”研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证实《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明末崇祯皇的太子朱慈烺,曹雪芹只是作者的笔名这一判断为真,让我们进一步研究《红楼梦》的内容。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有人说:《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说。是一部谈情说爱的爱情小说。是小说,人物、事物情节、时间、地点就是塑造的。”“贾府、大观园可东可西、可南可北、没有什么原型,就在《红楼梦》中。”脂砚斋说的一些话“奇奇怪怪,是故弄玄虚。是假冒的,卖弄的、说教的、胡诌的、轻簿的、不通的、无用的”、“质量低劣”。《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按这些人的说法,“红学”的内涵、外延所剩无几了。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反复强调“假作真是真亦假”,并精心营造了甄土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甄宝玉、贾宝玉等寓意“真”“假”的人物形象。清人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红楼梦》一书,全部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木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冷齿,亦知作者匠心。”可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真假互补关系,是曹雪芹对《红楼梦》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为《红楼梦》的真实性提供了坚…  相似文献   

14.
研究《红楼梦》的人对于脂砚斋评注是十分熟悉的。他与我国其他古典文学的评注不同的是:他与作者有着一段相似的生活经历,与作者关系密切,而且他开始评注《红楼梦》时,《红楼梦》还在创作过程中。脂评虽然对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有所不满,但和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濒于灭亡所采取的态度并不相同。而过去有些人却把他和曹雪芹等量齐观,认为脂批代表了作者的意见,有的人甚至认为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化名,在自写自评。种种怪论,不一而足。本文想就目前对脂批研究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供讨论。脂砚斋评注《红楼梦》,除了对当中人物情节的写作方法、素材的出处提供一些线索外,  相似文献   

15.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5,(2):160-170
《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复杂的演变过程。《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第四稿。“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①《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它原来在“贾探春理家”之前《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位置上,而后被作者向前移至“葫芦案”和薛宝钗“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②故事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沿着这里往下创作,直到“末回《警幻情榜》”③为止,从而创作出“百回”④《红楼梦》。而后,曹雪芹将《上三十回》⑤压缩成三回《红楼梦》,放在第四回之前,作为小说的开端,之后,他又从开端修改下去,成为“百十回”⑥《红楼梦》,但始终未改变《红楼梦》创作思路。《红楼梦》创作思路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思路,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思路。这为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红楼梦》结构、主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稽考曹雪芹家世之著述,卷帙浩繁,但论证曹家外事活动之专文,则尚付阙如。雪芹先辈参予外事,不特影响《红楼梦》之创作,而且反映出当时清廷与外国之经济文化交流。故研究与翻译《红楼梦》,均有必要探讨此一问题。爰就现有之佐证材料,举其荦荦大者,俾便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7.
艺术技巧决定于内容,但同时具有独立性的一面。譬如绘画,同样取材于生活,忠实于生活,但画出来的图象硬是有文野、高低、优劣之分,这是由于作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不同所造成的。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都十分重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以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鲁迅的名言:“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对《红楼梦》一书的极高的评价。茅盾在《关于曹雪芹》一文中指出:“《红楼梦》继承了中国古典文  相似文献   

18.
试论《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的功能曹金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驾驭语言的圣手,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更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曹雪芹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主要是通过《红楼梦》这部千古名著表现出来的,而且主要是通过其中的人物对...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与东北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的作者自己承认是用“假语村言”来敷衍故事。这种独具特色的“假语村言”究竟系何地方言,至今红学界仍有争议。比较带有倾向性的看法是,《红楼梦》语言主要是北京话,其中夹杂着一些“江南吴语”。笔者认为:《红楼梦》语言与今天的北京方言差异很大,与“江南吴语”更没有多大关系,倒是与今天的东北方言渊源颇深。好多被红学界界定为“江南吴语”的语汇,用东北方言都能够解释,而且更贴切自然。这一点,《〈红楼梦〉语言辞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的主编周定一先生也有所觉察,他在该辞典前言中指出:“我们在编撰这…  相似文献   

20.
对於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近来有不少人写文章加以揭发和批判。他的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他中了胡适所散布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毒。现在我就他在研究方法上的毛病,略为说明。他的研究方法是非科学的,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上:第一是他不承认事物间的矛盾。最突出的例子是他对曹雪芹对待黛玉与宝钗的看法。他在“红楼梦研究”里说: 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 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若宝钗稀糟,黛玉又岂有身分之可言。与事实既不符,与文情亦不合。雪芹何所取而非如此做不可呢?(页一一二“作者底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