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和"三农"相关制度的生态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三农"相关制度变迁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及其原因,认为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必须优化"三农"相关制度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但"三农"问题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积极性上.主要从制度的视角剖析了"三农"问题解决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问题,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影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当前农村土地问题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需要关注解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化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现行土地制度基本框架下实行"两田制",是当前化解"三农"瓶颈制约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三农"已成为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协调发沟墓丶?南京是江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三农"问题照的成功解决是江苏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就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来探讨南京"三农"如何适应国民经济科学发展观,并依此为南京地方政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错综复杂,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逻辑联系.而农村社会保障缺失则是各种"三农"问题的源头之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着重讨论农村社会保障与各种"三农"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并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社会统筹资金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深入交流"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召开河南省"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就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劳动力转移、税费改革、土地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基层政权机构改革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力图为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反哺"三农"的过程中,资金是关键性要素.但目前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建立的农村金融体系起到的是将资金从农村抽出的反作用.因此,要实现对"三农"的反哺,仅仅依靠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构建是不够的,必须在一体化的层面上建立反哺"三农"的金融支持系统.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不应该简单地通过补贴进行,也不能完全通过市场化进行资金的注入,应该在主体建设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市场化的政府干预形成一种有利于资本要素流入"三农"的金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中国农民穷的根本原因是小块土地的兼业化经营.要富裕农民,首先必须减少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降到1O%以下,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中解决,更要靠"三农"以外问题的解决来解决,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靠城市城镇的发展.善待农民工是城市为解决"三农"问题应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和解决的艰巨性,堪称世界之最.中国的"三农"问题是由制度因素引起的,所以解决方法从制度入手.新制度经济学中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理论说明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重新审视非正式制度对农村基层治理正式制度的作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分析中国社会非正式制度的主流儒家文化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完善中国农村基层治理.  相似文献   

10.
对"三农"问题的探讨不能只局限于经济学、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论证,必须建构新的分析视角和逻辑着眼点。作者基于制度伦理视角,对制度、制度伦理和制度缺陷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考察,阐述了制度缺陷与"三农"问题的形成机理,并分析了框正制度缺陷的几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龙虾三吃”是日常生活中的俗事 ,但它透露出来的哲学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人们根本无法从餐桌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被宰杀了并被烹饪过的“龙虾”去理解、达到那个未出场的、活生生的、真实的龙虾。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旨在于追求永恒的“在场” ,试图通过理性形式 ,从感性存在中发现纯粹的统一本质。然而 ,后现代诸哲学家如晚期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对这一病弊作出了怀疑和反思 ,以为“在场”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它总与“不在场”相联系、相统一 ,而力倡回到真实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6.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7.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18.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是一种不同于协作的行为模式。然而,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起来。其实,在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框架下,所造就的只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需要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起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20.
"恋母情结"与哈姆雷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普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对20世纪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氏著名弟子欧·琼斯运用"恋母情结"理论对哈姆雷特形象给予解释.本文对佛氏"恋母情结"理论作了阐述,介绍了琼斯的主要观点,并对"恋母情结"理论和琼斯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