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已成为危及人口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提出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 ,是近 2 0年国内外人口问题研究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从人口性别比的概念及其值域、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状况、出生性别比异常的原因、出生性别比异常带来的难题、平衡出生性别比异常的对策等方面 ,综述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简单的人口比例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不仅在时间上,而且是区域上也表现得很明显。本文将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这一现象进行描述,阐述这一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这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挑战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理论探讨,尚未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将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与2000年至2015年间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相结合,研究经济增长与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发现高房价有助于降低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而经济增长则没有显著影响;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儒家伦理和传统生育文化影响力小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初期性别干预程度高的城市;女性社会地位、城镇化进程、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地区生育政策等传统的经济和社会因素也有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强"男女平等"宣传教育并普及新型生育文化,从而继续缓解家庭生育行为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整体上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各省出生性别比也呈现新的变化特征.本文利用贵州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了贵州出生性别比变化态势及其成因,指出作为欠发达省份,贵州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可能对贵州社会经济影响更大,为此必须调整现有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6.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这一状况和趋势,会对未来人口发展、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出生人口性别比有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5,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92,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远高于国际警界线。国家扶持和增加女孩教育投入,提高女性智力、工作技能、经济地位和政治参与水平,推广女系姓氏,是从根本上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婧 《兰州学刊》2005,(5):261-263
本文利用对中国人口有代表性的、最新资料,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特征、原因进行分析,指出男孩偏好、B超的普及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造成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解决对策.鉴于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各政府部门必须携起手来,齐抓共管,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对滥用B超等技术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要严厉打击,以期使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早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亚洲出生性别比失衡对人口转变理论的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出生性别比出现了持续升高的现象,这与西欧人口转变中出生性别比一直处于正常范围内有显著区别.出生性别比在维持高位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反转的现象,典型的表现是韩国,已经完成了从高出生性别比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鉴于亚洲部分国家的这一特殊现象,本文试图探讨亚洲出生性别比变动模式以及在经典人口转变理论基础上进行扩展,尝试构建更为具体和全面的亚洲人口转变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三十多年来,我国出生性别比一直呈现出稳定的上升态势,且始终在高位上运行.目前,随着我国人口情况和人口形势所出现的新情况,出生性别比的综合治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问题.从公共管理这一角度来说,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问题面临着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非”的隐蔽性和考核的指标化给基层工作者带来极大压力;相关部门工作配合的弱化影响到综合治理的实际效果;奖扶标准的滞后性影响到利益导向作用的发挥;普惠政策的硬伤降低了其正向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