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奎相 《理论界》2009,(12):224-225
在我案头放着张士尊教授翻译的三本著作:杜格尔德·克里斯蒂著《奉天三十年》(1883—1913)、伊泽·英格利斯著《东北西医的传播者》和亚历山大·霍斯著《满洲》。这三本译著我多次翻阅过。每翻后的感受可叠加成一句话:此类译著多多益善。  相似文献   

2.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孙中山一生中惟一的一部译著.本文从孙中山翻译此书的动机、译著的性质与内容、译著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的地位、对孙中山人生追求及思想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孙中山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机缘,也是巧合,偶然之中又有一定的必然性;译著是救护培训的教材,翻译本书,第一次将红十字救护知识系统引进中国;作为“华文的第一部关于红十字会的书籍”,孙中山译著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对中国红十字运动也产生深远影响;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可以说是孙中山对红十字博爱文化认知、认同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孙中山博爱思想不断丰富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是社会问题剧,体现了剧作家对旧时代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以女性文学批评为视点,作者分析了剧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女性主体性的残缺才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中,冰心是惟一一位受到特别关注的女作家.以茅盾为代表的编选者在确立新文学"关注现实,提出问题"的创作传统、赋予新文学历史合法性的过程中,选择冰心的"问题小说"进入这部"经典",对其提出问题的社会意义给予肯定;与此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对冰心小说所体现的具有女性性别内涵的社会问题思考做出了贬抑.该书的编选,对构建和彰显以男性为主导的新文学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此间女性历史和自我的双重主体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遮蔽.  相似文献   

5.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4,(4):118-125
孔祥贤先生在其<红楼梦的破译>一书中断然提出"脂砚斋即曹頫是<红楼梦>的原作者已可论定".这是论者主观臆断,毫无事实根据.<红楼梦>原作者问题是个重大问题,需要确凿的史实证明,不能靠主观猜测.不去挖掘可靠的材料,不作认真深入的研究,一味地标新立异,正是当前红学界学风不正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语言研究中的先导性问题.刘勰继承了"言不尽意"的哲学思想,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最早提出意象这一概念.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意象,巧妙地解决了文艺创作中言意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刘勰<神思>篇、<比兴>篇和<隐秀>篇为核心,全面探讨了刘勰言意之辩思想及其对古代修辞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5,26(6):31-34
<离骚>分为多少章节,怎样分,历来众说纷纭.众多学者认为它纲领不明晰.它的结构确有问题.<文心雕龙>说的"规范本体"、"剪截浮词",它都做不到;它"委心逐词","辞溺者伤乱".拿<离骚>和杜甫<秋兴>、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作品比较,不难发现,表现世乱伤心、狐疑矛盾的诗文,其结构、纲领是可以明晰井然的.虽然如此,<离骚>仍然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穆齐尔的毕生心血之作<没有个性的人>是不朽名著,但同时也是非常难懂的文学遗产,要理解穆齐尔可以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托尔雷斯>入手.<托尔雷斯>是二十世纪初青春期问题小说的杰出代表作之一,揭示出的不仅是青少年个人的发育成长问题,更主要的是暴露出时代的弊病.作者后期的未完成巨著<没有个性的人>就是叙述的是成年后托尔雷斯的思想发展经历.  相似文献   

9.
杜道流 《学术界》2005,(2):134-139
本文就邓声国<〈中国训诂学〉的学科体系问题--兼与白兆麟先生商榷>一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白兆麟先生在<实事求是乃学术第一要义--评〈中国训诂学〉>一文中对冯浩菲先生的<中国训诂学>一书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邓声国的商榷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弄清学科体系和著作体系之间的不同,二是没有抓住白文的要点,弄明白白文的真意.因而邓文的商榷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是一份经陈云本人认定、由他本人起草的文稿.它忠实地传达了遵义会议的主旨,即解决红军长征中的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问题,忠实地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提纲>既为遵义会议留下了一部可靠的信史,又体现了陈云革命的坚定性和原则性.  相似文献   

11.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仅应该是"富者之思”,也应该是"学者之思”.本文指出(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思想共同的根本出发点;(二)中国人民实现了由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物质成果,是"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前提,是"三个代表”思想的社会基础;(三)就像毛泽东思想正确地解决了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正确地解决了当时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转变问题、解决了中国人民由一穷二白向小康生活转变的问题一样,"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今后长时期内应付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教育反贫困"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在'十五'计划中期的中国西部农村,哪些特征因素影响农户的贫困状况?选择什么样的反贫困战略?"通过对2004年2至4月进行的大型调查的分析研究,我们将贫困线设定在每人每年637元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估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贫困"和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因素等构成累积的贫困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教育反贫困"战略.本文立足于这一点,对中国西部农村"十一五"期间"教育反贫困"战略的实施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姜启渭 《江汉论坛》2005,1(10):24-26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但不同时期,讨论的重点容有不同.劳动价值理论的假定前提这个问题,是许成安先生最先在<学术月刊>1999年第4期提出来的.<江汉论坛>2002年第7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对许文观点进行了商榷,题为<劳动价值"假定理论前提"及其"不存在"问题>.许先生看后不以为然,于2003年7月在<江汉论坛>发表文章予以反驳,题为<再论劳动价值论暗含的假定前提与姜启渭先生商榷>.我也不愿从此止步停笔,于去年又写了眼前这篇进一步商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郑献芹 《殷都学刊》2001,(1):104-107
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博大精深,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可谓包罗万象、要言不烦,是后人研究<说文>的一部十分难得的工具书.<段注>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汉语词义问题的研究更是超过了前人,成就了不世之功.本文从四个方面就段氏对汉语词义研究的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构成当前村庄权力基础的因素不再是传统社会的权力"文化网络",也不是人民公社时期的权力"组织网络",而是权力的"利益网络".问题是"利益网络"不能构成村庄权力稳定的基础,其要害在于单纯利益关系不能构成有效的社会关联.正因为这种有效的社会关联的缺乏,致使村民失去了对乡村干部和社会地痞的抵御能力,无论是行政的村庄权力还是自治的村庄权力,都难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应对当前村庄权力利益网络这一事实,如何建构村庄权力的合法性,将成为农村可否保持稳定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黎虎 《阴山学刊》2005,18(5):59-63
<中华文明概论>是<中华文明简史>的姊妹篇,两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史的完整架构与体系.<中华文明概论>对中华文明诸问题进行理论性的阐述和探索,是一部具有开拓创新特点的著作.该书具有四个方面鲜明的特色一、理论为先,深度开掘;二、论从史出,资料翔实;三、中外对比,突出特色;四、立足现实,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7.
夏建国 《江汉论坛》2001,1(9):35-3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蕴涵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新精神和真精神的纲领性经典文本.<提纲>从阐述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入手,论述了哲学基本形态的理论特质及其功能差异问题,说明了马克思哲学是拥有改变世界功能的主体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刘保昌 《江汉论坛》2005,6(12):122-126
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秦腔>,是继<废都>以后的一个新的高峰.它追求的新的文体表达方式是否成功?艺术成就上是否有新的提升?作出了哪些方面的重大突破,存在着哪些缺陷?泛文化写作对于文学而言是一种助力还是一种斫伤?意境的浑沌是否会造成写作主体的退隐?这些问题不仅关涉到贾平凹的个人创作,亦且是当下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贾平凹在<秦腔>中采用二元耦合的结构方式,这是由他近年来一直追求的浑沌表达所决定了的结果.从<浮躁>到<废都>再到<秦腔>,贾平凹完成了从凸显审美品格到审美缺席的转变,而<秦腔>中主体精神的迷失则直接影响了其小说所可能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古史辨"派与20世纪的《春秋》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作<春秋>是一部蕴涵作者"微言大义"的政治学著作.20世纪初期,"古史辨"派在学术界发起并主导了一场关于<春秋>性质问题的讨论.在当时社会反封建思潮的鼓动下,"古史辨"派继承并发挥了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怀疑精神和古文经学家的"六经皆史"说,得出"孔子不作<春秋>"、"<春秋>为史学著作"等错误结论."古史辨"派的<春秋>性质研究对整个20世纪的<春秋>研究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制约了此间经学史、史学史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子竹 《理论界》2005,(2):203-203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愈来愈严重.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单位负责人要会计人员造假;二是会计资料不规范.随着<会计法>的不断完善,新<会计法>的科学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