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及其门客编著的《淮南子》是一部集道家黄老学派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淮南子》具有较为丰富的“安民”、“利民”和“富民”等“民本”思想,本文依托于《淮南子》,就其“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散文艺术就文学性较强的篇章看,主要借鉴吸纳了辞赋、《庄子》以及纵横家文的艺术营养;此种艺术追趋与淮南地区浓重的辞赋创作传统与道家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也与刘安宾客多浮辩之士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3.
周远斌 《云梦学刊》2006,27(5):32-35
《九歌》与《淮南子》有多处语句相近,从这些相近语句看,《淮南子》影响了《九歌》的创作,《九歌》自然作于《淮南子》之后。在《淮南子》问世和刘向整理《楚辞》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内,能作《九歌》者只有刘安。刘安的特殊身份,可以解释《九歌》之系列祭歌的复杂性。《九歌》中的谄谀之“妖言”,说明刘安的门客也参与了《九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12,(1):149-153
胡适作为《淮南子》思想研究的首创者,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淮南子》思想属性的辨识,二是对《淮南子》“无为与有为”思想的论析,三是对《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发掘,四是对《淮南子》“出世”思想的探研。胡适的贡献不仅在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全面深入的开创性上,而且为中古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方法论的学术路径,这对后世治学具有极大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与先唐志怪小说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首先,《淮南子》在西汉初年最早引用《山海经》作为思想资料,扩大了《山海经》的影响,促进了其在汉代的传播。其次,《淮南子》中的神话传说不但在两汉志怪研究中值得注意,而且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三,《淮南子》博大瑰奇的审美倾向,在先秦《山海经》和汉魏六朝地理博物题材志怪小说之间的美学传承上起了过渡作用。《淮南子》在先唐志怪小说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的《淮南子》是一部集道家黄老学派之大成的理论著作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淮南王刘安本人的法哲学思想无疑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依托于《淮南子》 ,从本体论、价值观和治国方略三个方面对刘安的法哲学思想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金荣权 《云梦学刊》2005,26(4):34-38
《大招》所招之人应是一位王侯,这位王侯既不是楚怀王,也不是楚襄王,而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所招之魂不是亡灵,而是刘安的生魂;《大招》的作者是汉代人;《大招》是本为楚人而又是淮南王刘安所赏识的宾客伍被为劝诫淮南王刘安所作。因《大招》是为招生魂而作,所以才冠以“大”字。  相似文献   

8.
<正> 读贵刊一九八○年第一期所载《〈淮南子〉社会历史观初探》一文,获益颇多。然该文所言淮南王刘安的生年是公元前189年,则为智者之失。《史说·淮南衡山列传》载:“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指刘安的父亲刘长——笔者),淮南王有四子,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史记·惠景闲侯者年表》在孝文一栏中又载:“八年五月丙午,侯刘安”。刘安兄弟四人年龄相差无几,盖非一母所生,而刘安居长,故刘安在孝文八年五月受封时虚八岁。孝文八年是公元前172年。由此推算,刘安约当生于公元前179年。另据刘安的父亲刘长的生年来看,刘安也不是生在公元前189年。从《史记·淮南衡山  相似文献   

9.
在秦汉思想史领域,淮南王刘安及其主编的《淮南子》是一个颇受关注但却很难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促进这一课题的研究,徐州师大历史系王云度教授欣然接受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编委会的邀请,承担了《刘安评传》的撰著工作。经过数年潜心考辨和探索,作者终于写出了这部对刘安全面评述的专著,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约23万言,除“前言”、“索引”及“参考书目”外,共分五章,即绪论、刘安所处时代的社会变化、历史转折时期的悲剧人物、传世巨著《淮南子》、余论与结语,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刘安研究的新成就。历来研究刘…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深受《管子》四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宇宙论上,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精气说;在心气论上,继承了《管子》的"以心受道"理论;在政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体君位说;在修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形双修理论。《管子》四篇理论是典型的齐文化思想,《淮南子》之所以受到齐文化影响,一是与汉初齐文化的盛行有关;二是与《淮南子》的部分作者来自齐地有关;三是齐、楚文化风格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1.
涂晶晶 《学术探索》2012,(8):151-153
我国目录之学历史厚重,源远流长,始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受命整理皇室藏书工作,最后落实到编撰《别录》、《七略》两部目录学著作。刘氏著作的撰成开启了中国目录学之先声,对后世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开辟校雠学、创建解题式目录、首创图书分类目录、史志目录之源流等,功绩显著。《录》、《略》是今人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和目录学史必研习之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12.
刘向是西汉成帝以前几乎所有中国典籍的经眼人和整理者,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大枢纽,探讨其治学特点,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古代学术的特质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其治学特点有五:宽广开阔的治学领域;服务政治的治学宗旨;尊经崇儒的治学倾向;以史为据的治学方法;以类相从的治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刘基诗文集版本较多,情况复杂,虽有人曾对此做过专门研究,但钟惺所评辑《刘文成公全集》一书,研究者却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①。钟、刘之文在思想情趣及表现形式上迥异,但钟惺在评点《刘文成公全集》时,不置一贬语、极端推崇刘基之文。通过对《刘文成公全集》一书评点内容与钟惺文论主张、思想观点之比较,同时对坊间托名钟惺情况之探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题名钟惺评辑《刘文成公全集》一书,其评点者并非钟惺。  相似文献   

14.
洛阳出土晚唐刘干墓志记载了志主的家世生平、科第宦历及其著述等情况。刘干曾于大中年间修订《切韵》12卷及《通纂》、《通例》共10卷,可为研究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演变、补两唐书《经籍》、《艺文》二志之阙提供原始文献线索。其妻太原王氏墓志为当世仅见刘干之著述。  相似文献   

15.
《太史公书》著录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家。前人对此多有解说,或认为“刘氏之世,史书甚寡”,或认为当时“史家亦未别为一类也”,或认为“经史同源”“六经皆史”。然三说均不得其要。《太史公书》著录在《春秋》家之下,本质上是因为《春秋》与《太史公书》是源与流的关系,《太史公书》的写作理念继承自《春秋》,司马谈的临终嘱托和自身经历也是司马迁继承《春秋》写作理念的重要原因。《太史公书》的写作方式继承自《春秋》,司马迁在写作中使用了《春秋》事、文、义相结合的方式。《太史公书》的春秋时期的史料继承自《左传》,但是《左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显然《太史公书》也间接继承了《春秋》。著录在《春秋》家下的其他史书,它们与《太史公书》也具有源流关系,散在其他门类下的史书则与《春秋》并无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庄子》内七篇的篇名由来问题是现代庄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张恒寿、崔大华先生对此都提出了重要见解。通过把内篇的七个题目叠合起来所透露出的精神内蕴与《淮南子》的黄老道家思想进行比较,同时结合刘安、刘向各自的身份和思想特征,以及他们分别所处的西汉早期和中后期的社会思潮特点,可以推断,内七篇的篇名极有可能出自刘安之手,而不可能是刘向所为。  相似文献   

17.
郭院林 《云梦学刊》2006,27(2):22-27
刘文淇是清代扬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开创仪征刘氏四世治经事业。学业经凌曙启蒙,包世臣点拨,多方取资,终成一家之学。其治《左传》,为古文之学,明确学术发展源流,旁征博引,遵守家法。治经之余,多为史籍校勘,专精而会通。经明行修,学界推崇。  相似文献   

18.
冯雪峰 《云梦学刊》2009,30(4):103-105
文学理论未来的发展问题成为了当下学界讨论的热点,甚至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反思与担忧。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先锋小说技巧讲堂》二书,在思考理论与写作实践的关系,本土语言诗学的建构以及理论与文学教育的关系这三个方面问题时取得了突破.开启了理论思考的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19.
南朝宋所掀起佛教顿悟与渐悟之争对于刘勰产生了一定影响,刘勰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基本与道安、慧远等一致,持折衷的观点,而这对于其文章学的形成,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文心雕龙>大致上是以折衷顿、渐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其文章学中种种矛盾与问题,使得<文心雕龙>成为中国文论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李汉兴 《学术探索》2014,(9):103-108
刘熙载是晚晴一位涉猎很广的美学家,其书法理论收在《艺概·书概》及《游艺约言》之中。刘熙载的美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书法美学思想也不例外。刘熙载将儒家的"中和""狂狷""乡愿"引入其书法美学思想,使得其理论极富文化底蕴。细细品味《书概》、《游艺约言》,能够使读者深入到文化的层面去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