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格萨尔王传》蕴藏着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族外婚、婚姻不自由、抢婚、妻从夫居、一夫多妻、弃妇等现象,反映出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低下。《格萨尔王传》中所体现的具有藏民族特性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是藏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的婚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族婚居模式普遍为从夫居。A村维吾尔族婚后的居住类型以从夫居为主,同时存在少量的从妻居和独居制。近年来,婚居模式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妻居略有增加,但不是入赘,这种情况多见于再婚。在相应居住模式下,从维系婚姻及女性视角,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婚后主要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  相似文献   

3.
1940年后,由于华北各根据地陆续颁布婚姻条例及妇女动员的广泛开展,以女性主动提出为特征的"妻休夫"离婚现象急剧增加。从公私两个领域和传统、革命、性别三个视阈切入,可以窥见这一婚姻变革现象的曲折过程及其与民族战争、政治变革、性别解放等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妻休夫"现象所呈现的婚姻自由诉求、抗战需要与乡村习俗、家庭与社会稳定需求间的颉颃,使各地中共政权在实际操作中陆续调整女性婚姻政策,从支持"妻休夫"重新转变为以维护稳定为主的婚姻政策,以适应情与法冲突下乡村社会实态和军心稳定需要。通过跳出传统的"压迫-解放"框架,将各根据地乡村女性的存在、婚姻、情感的多重考察与乡村传统、民族战争、革命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能够客观阐释战时华北各根据地女性婚姻变革及妇女解放的实态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的部分傣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前都处于封建领主社会,在婚姻家庭方面也已经是一夫一妻制的、以男子为家长的小家庭,但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夫从妻居制度和抢婚遗俗。西双版纳地区夫从妻居的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终身从妻居、长期从妻居、妻方  相似文献   

5.
"同妻"与"同夫"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在与同性恋者组成的婚姻家庭中是弱者,对于婚姻的维持以及解体都经受着与常人不同的艰辛和困扰。从虚拟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无论是婚姻的维持、解体或是再婚,"同夫""同妻"群体都是受害者,然而他们所遭受的困扰与磨难却是有差别的,"同妻"相比于"同夫"有着更为弱势的地位,这与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分不开的。同情这两大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要反思为何已婚同志家庭会不断产生、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再发生,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减少"同夫""同妻"群体的再生;同时更要将男性与女性置于更合理的位置上,减少因性别差异导致的性别不平等与性别歧视,才能帮助"同夫""同妻"群体在已婚同志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和门当户对的媒妁之言是婚姻的主要形态,但在这两种婚嫁形态占据主导的同时,还有多种介于其间的亚形态存在,其中很值得一谈的是盛极一时的"以子妻之"式择婿婚姻,而"榜下捉婿"则是这种婚姻的极端表现形式.文学作品中所谓"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等,均与这种择婿婚姻有关.  相似文献   

7.
清代民国时期,"招夫养夫"这一独特婚俗在全国有7省21县的流行范围,其中以陕鄂交界的秦巴山区最为普遍."招夫养夫"婚俗区在地理分布上与移民区相重叠,证明移民运动是导致婚姻突变的重要因素.移民引起文化情景多元化和传统道德约束松弛,使得这种倒退了的婚姻形式能够为社会所容忍.移民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调、移民山区易于发生的地方病及移民山区的闭塞环境,客观上又为其提供了土壤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李白以布衣客籍之士的身份与已故宰相许圉师孙女成婚,并在婚后长期居于安陆妻子家中.李白与许府的结缘在于许家中落与唐时相对宽松的士籍管理制度.初盛唐时贵族高门有招才俊之士为婿的风尚."夫随妻居",或者"夫居妻家"、"寄室妻家",是已婚士人在出名前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同时承担了为妻家争得荣誉、提升妻家的社会地位和门户声望的责任.这种因婚姻生活而带来的功名压力,也反映在李白的早期作品中.从这一角度,可判定其组诗<寄远十二首>应作于早年,反映了他在外游历时对妻子的思念,以及妻子去世后的悼念之意.部分"闺情"诗,则可能是其早年与许氏的游戏之作.这一生活方式使之摆脱了家庭之累,诗人浪漫的才情也得以尽情发挥.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3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夫妻相对权力下的性别观念。结果发现,良好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水平能促进"从妻居",且"从妻居"者比"从夫居"者的性别观念更平等;与房产归属于妻家者相比,夫妻共同拥有房产者的性别观念更平等,而房产归属于夫家者的性别观念更不平等,但后者在控制婚居模式后对性别观念的影响不再显著。这说明,婚居模式属于内化的夫妻相对权力,"从妻居"实现了夫妻权力实质的对等而使性别观念朝平等化方向发展;房产归属则是强制性的相对权力,夫妻间拥有的相对资源优势不能内化为真正的权力平等,难以撼动长期以来的不平等的性别认知。  相似文献   

10.
情歌对唱活动是广西歌圩与西北"花儿"会共有的重要内容,但两种所表达的婚恋文化的内涵有差异。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观点,从歌场程式主题的差异、歌圩与"花儿"会的起源、歌词风格、"好歌"的审美心理四个方面,对这种文化的异质情况进行分析。情歌对唱活动在歌圩上体现为壮族"倚歌择偶"的传统婚姻习俗,而在"花儿"会上则表现为婚外恋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在现存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开封犹太人的认识与态度。宋朝时期,犹太人以朝贡的方式与宋政府建立了友好关系,宋政府同意其"留遗汴梁",从而开创了两个民族友好交往的新篇章;元朝时期,犹太人属于色目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其某些习俗和生活方式与主流社会发生了冲突,元政府在尊重其社会地位的前提下,对犹太人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进行了干预和调整;明清时期是开封犹太人的变革时期,开封犹太人采用"适应性"策略融入主流社会,并得到主流社会的充分认可,他们逐渐被中国的主流文化所同化。  相似文献   

12.
海南黎族习惯法价值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习惯法形成于黎族在干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从黎族习惯法中不仅可以看到黎族人民对本民族社会内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稳定的秩序价值的追求,其对待非婚生子女的态度以及“赔命价”制度凸显了其对效益价值的重视。同时,黎族习惯法中所蕴含的正义、民主价值从执行者的公正无私以及人民群众对审判活动的民主参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党超 《南都学坛》2004,24(6):14-20
由于对风俗和民俗概念认识的差异,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风俗理论,进而讲风俗研究史多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对古人的风俗理论有所忽视。实际上,古人有着丰富的风俗理论。班固第一个对风俗做出阐释,形成了正确的风俗观。其风俗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地理环境影响着风俗形成的初始状态;其二,历史文化传统规定着风俗演变的内在轨迹;其三,王道教化对二者的"中和"使之和谐,决定着风俗转化的理想状态。班固的风俗观奠定了中国古代风俗理论研究的基础。自此以后,尽管对风俗的研究不断发展,但其体制、风貌大都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冥婚形式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冥婚习俗,是中国婚姻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自周以前产生此俗以来,不断发展。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冥婚现象自上而下已蔚然成风,明清时亦屡见不鲜。冥婚现象在我国流行的范围比较广,产生了各种花样不同的形式。历代论者大都认为冥婚陋俗与礼不合,荒诞无稽,提出各种批评看法。然而,冥婚之俗并未因时代推移而消逝,直至民国时一些地方还存此俗,就是当今社会也未绝迹,进行冥婚者仍时有见闻。  相似文献   

15.
闽南习俗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习俗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值得进行研究和借鉴的独具地域特征的汉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福建省的南部地区形成,并随着向外的移民和闽南语的流播,在广东、台湾部分地区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形成共同的文化纽带。研究闽南习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具有祈求平安的良好愿望、抒发浓郁的故土情思、重视深厚的人文教化等内涵。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族地区的要务就是尊重民族宗教信仰,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大力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强化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正确认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德宏傣族婚姻习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特殊社会文化的牵制和影响,德宏傣族婚姻习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傣族婚姻习俗的特点。德宏傣族婚姻过程、仪式与佛教和本土宗教内容紧密相联;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制度和观念导致了德宏傣族等级婚姻的盛行;对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视致使德宏傣族一直固守着同姓不通婚的规矩;经济条件成为德宏傣族建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德宏傣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人们抛弃了婚姻习俗中的不少陈规,面对现存的婚姻习俗应正确对待,并加以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古代典妻婚俗及其产生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妻婚俗像一面多棱镜,经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整合,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对民间婚姻文化所赋予的不同理念。通过对典妻婚俗这一民俗事象的寻根溯源和剖析论述,可以窥视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对中国婚俗的影响,并力图为典妻婚这一中国特有的婚姻形式从其产生、发展到衰落做出系统的解析和科学的论断。  相似文献   

19.
农村习俗是其社会心理的反映与外显,它普遍地反映了民众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祈愿心理以及交往与游乐心理等,其特点为根深蒂固的稳定性、内涵丰富的区域性与自然纯真的淳朴性。农村习俗心理的本质,即乡村民众对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主观能动反映,并外化与表现为特定的社会习俗,其基本成因则在于生产方式的基础作用、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等。引导与重塑造良好的农村习俗心理,重要的在于了解民心,引导民意;深入教育,引领民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有关国际商业惯例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商业惯例适用现状的考察,主张国际商业惯例在国内法认可的范畴内可独立调整合同,并就中国有关国际惯例的立法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