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离骚》是屈原倾整个生命写作而成的伟大政治抒情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自叙性浪漫主义诗歌珍品。她问世而后,一直震古烁今,以其闳深的思想力量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拨动着亿万读者的心弦,陶冶着亿万读者的灵魂,成为哺育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传统教材。《离骚》之所以历久不衰,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其根本原 相似文献
2.
3.
4.
5.
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刘勰区分了比义和比体,扬比义、贬比体。此种论述与汉代经学的比兴论不同,比、兴均为诗之六义,不存在价值的高低。刘勰所以如此立论,是因为他以辞赋为考察对象,故刘勰提倡"宗经",也和汉代经学的经典观有明显区别。注意到此种区别,对于把握〈比兴篇〉、〈宗经篇〉的涵义及其相关的文学思想史问题,将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6.
7.
<正> 1 《天问》:“白蜺婴茀,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王逸释曰:“蜺,云之有色似龙者也;茀,白云逶移若蛇者也。言此有蜺茀,气逶移相婴,何为此堂乎?盖屈原所见祠堂也。臧,善也。言崔文子学仙子王子侨,子侨化为白蜺而婴茀,持药与崔文子;崔文子惊怪,引戈击蜺,中之,因堕其药,俯而视之,王予侨之尸也。故言得药不善也。”(《楚辞章句》)后来学者大多从之,其实这是主观臆测,扦格难通。首先,“盖屈原所见祠堂也”之说,正如郭沫若指出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屈原是楚民族的文学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哲与歌手。与先秦诸子相比,他留给后世的不是放言高论的理性文章,而是灿烂辉煌的诗篇。就屈赋二十五篇中所表现的内容看,则又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对楚文化内涵的揭示和屈子个性精神的表达,自汉以来,随着国家的统一,南北文化交融的加速,楚声文学与北方文学的逐渐合流,屈赋文化精神以整体力量作用于后世的可能性便逐步消失。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却受到了不同的选择和发扬,从而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换言之,华夏整体文化的最终形式,实与屈赋文化精神的历史沉淀是分不开的。本文便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神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目中难以割舍的情结。神女意象的形成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神女首次大面积地出现在文学中是在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源头的屈赋中。屈赋中的神女一扫之前文学作品中神女面目可憎、神鬼不分的形象,而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文章主要剖析屈赋中神女的原型,并分析屈赋中的神女"美"和"情"的情感品格。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从儒学文化—意义体系的整体视野出发,文学领域的范畴比兴与伦理及文化实践领域的范畴忠恕之间,或许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比和忠代表一种强调强制的内在同一性的意义机制,而兴和恕则代表一种对于差异性的尊重和综合的意义机制。由于比和兴属于诗学与文学范畴,它们没有实践性的经验指涉与连接,因此是一种空的意义机制,但正因此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元意义机制;而忠与恕,则是伦理与文化实践领域的意义机制,它们起着对于实践图式与实践关系的规定作用。同时,在对于比、兴、忠、恕进行的交叉释义和两相比照当中,涉及这些范畴的一些疑难和有关儒学文化整体上的一些问题,也有可能变得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19.
宋词的抒情和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词为诗体之一。一般说来,诗长于抒情,文胜于事理。但是,如同文主事理而不排斥咏景抒情一样,诗主抒情也不摒弃叙事说理。以叙事论,《诗经》中的《生民》、《公刘》、《出车》、《六月》诸篇,就有“周的史诗”之称;汉魏乐府民歌也不乏《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陌上桑》等名作;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琵琶行》、《长恨歌》,也都是叙事诗或叙事成分很浓的抒情诗。以说理言,魏晋有“玄言诗”盛行,唐有杜、韩的以议论为诗,宋诗则以议论化为其主要艺术特色之一。相比之下,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一诞生就带有近乎纯粹抒情的特性,即以抒情为其“当行本色”。从西蜀的《花间》到南唐的《阳春》,几乎一色抒情小令。入宋以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