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永忠 《社科纵横》2007,22(5):129-13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一个系统协调运行、环境公平民主、人人融洽相处、师生全面发展、处处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构建简论:侧重于过程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国家构建的过程 ,分析了这一过程的成就、特点以及现状 ,指出其目标是构建一个理性而民主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王江兵 《社科纵横》2012,(3):217-218
当代青年的道德危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道德构建面临着诸多矛盾困境,笔者提出了把青年志愿类社团建设作为探寻当代大学生道德构建新契机的观点。青年志愿类社团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构建目标、道德实践途径和道德人格建设,契合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构建的需要,有助于实现大学生道德构建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虚拟企业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虚拟企业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虚拟企业这个复杂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多维度、多层次、多目标性,动态变化性、结构复杂性等。此外,从伙伴选择、协调管理、信息共享、信任机制建立等方面分析了虚拟企业运作管理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和宽容的社会,它能够在矛盾和对立中寻求合作与共识,谋求共同发展,能够容纳并解决利益冲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实现各种利益冲突的动态平衡。发展协商民主是平衡利益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策略,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各种相关机制与途径的共同完善。  相似文献   

6.
徐迎春 《社会工作》2012,(11):41-44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是社会工作实习的理想目标,但这种理想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环境支持,当前中国并不具备这种环境。为了实现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理想目标,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应该区分理想目标与手段目标的关系,在构建实习教育体系时,树立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理想目标和促进实习环境改善的手段目标。激发实习各方动力,满足各方需求,寻求多方共赢,是可以尝试的基本策略,而项目运作则是实现目标、落实策略的较好形式与载体。  相似文献   

7.
李伟娜 《生存》2020,(9):0092-0092
高中英语校本作业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构建高中英语校本作业体系的重要性,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致力于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本文对如何构建高中英语校本作业体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朱世宇  孙令翠  张峤 《生存》2020,(3):0127-0128
在综合素养教育目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任务要重于课改之前。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需求。影响语文课堂高效化的因素有很多,要想有效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准确找到这些结点,并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希  梁健  卢艳宁 《创新》2009,3(6):65-68
中国古代司法对和谐的追求从未间断、一以贯之,从而已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谐的司法制度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儒家法律文化的和谐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和谐司法构建过程中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同时亦应承担"反哺"的角色,为转型期社会的道德重建和司法制度的人性化提供可鉴的本土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张涛 《社科纵横》2007,22(8):26-28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全局;以人为本,发展民主政治;培育和谐文化,调动全党全民的力量,共同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企业的生存与竞争模式--虚拟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运作是一种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使企业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竞争优势,并对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反应的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虚拟运作的基本类型有四种,包括人员虚拟、功能虚拟、组织虚拟和地域虚拟.虚拟运作的实现形式主要有虚拟生产、虚拟营销、虚拟开发和虚拟企业.  相似文献   

12.
虚拟企业在我国的发展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核心能力为主要形式的、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有效手段———虚拟企业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许多企业的现实选择。我国虚拟企业的发展面临"难产、难受、难处"的难题。应采取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企业集团组建、提高虚拟制造的应用程度、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等措施推进企业的虚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经济的高技术虚拟企业规模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垂直一体化和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可以实现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具有成本优势的规模经济。现代网络经济要求规模经济不仅要具有成本优势,还应具有速度和产品差异上的优势。由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各自贡献其核心能力而形成的高技术虚拟企业,可以满足现代市场的新要求,形成了具有速度性和产品差异化优势的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14.
实行企业品牌战略是从渠道竞争迈向品牌竞争的必由之路,是将企业与产品渗透到客户终端的必要途径,是品牌"人性化"的支柱性力量。企业品牌战略运行基础包括产品基础、资本基础、人力资源基础、市场基础。要加强企业品牌的管理,就必须增强相关品牌的系列效应,利用创新加强品牌组合,增强与消费者的密切联系,营建品牌的良好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供信用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具有规范而又灵活的担保业务操作过程 ,有一套完整的规避风险的机制和健全的法制体系。借鉴其经验 ,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助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16.
管理层融资收购(MBO)对于解决国有企业产权虚置问题,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国退民进"国有资产体制改革战略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上的滞后,操作经验的不足,有关的市场体系不完善和监督管理上的不到位等因素,并由此诱发出一系列法律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现象,使其实施结果与制度创设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7.
论民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关系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特征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关系主义。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传统儒家伦理中的家族主义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情感与利益的加权。这一关系,反映到企业内部对员工的配置上,就是以忠诚与能力的加权来安排员工;表现在企业领导方式上,就是在家长式的外衣下合理地处理好各种物质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田正 《日本学刊》2020,(1):115-137
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本政府的支持下,"本半导体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引发"美间的半导体摩擦。美国采取限制进口、阻碍"本引入先进技术等措施抑制"本半导体产业发展,"美两国还于1986年签订了《"美半导体协议》。通过分析"本高科技企业经营业绩的微观数据发现:《"美半导体协议》在短期内对"本半导体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等企业竞争力指标产生了负面影响;"本半导体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经营方式、合理布局产业链、调整经营结构、加强自主创新等方式,在中期内一定程度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但"本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在中美经贸摩擦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或可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财产、组织和管理社会化的企业制度。它以企业的独立性为前提。国有企业改革应从确立企业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 ,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分解为各个独立的部分出发 ,把国有企业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 ,推行国有企业的社会化 ,实行国有与非国有的混合联合 ,以加强企业的独立化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真正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面临自然历史发展与现实客观要求的矛盾 ,解决的办法是实行“独立化”与“社会化”的衔接转换 ,以分化和整合为主要内容 ,以建立管理产权为根本着力点 ,以优选经营者为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combines two topics of contemporary salienc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and governance networks. While operating at different levels, both are institutions which attempt to draw together the three pillars of state, market, and civil society. Nevertheless, the respective literatures focus on particular aspects of the three pillars. We connect the two concepts and suggest that some social enterprises can act as the institutional glue of network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benefit organizations in each of the three sectors. This requires social enterprises to have the managerial capacity to diffuse social know-how, and is facilitated by the trust of other organizations and a supportive policy framework. The links are explicated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before providing 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 and the UK. Finally, research propositions are offered, which suggest new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