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以生命为本体的生存论哲学传统。孔孟与《易传》开辟了生存论哲学的方向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建立了生命本体宇宙论。 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戴震创造性地继承理学的合理价值 ,以“气化生生”的本体论重建天人合一之学 ,解构了程朱理学体系的矛盾结构 ,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哲学人性论的基础 ,完成了中国生存论哲学传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戴震与理学     
戴震既终结了理学又没有终结理学。从价值观的层面看,戴震与理学同属中国传统道德理性主义价值系统,故戴震没有终结理学;从政治层面看,戴震揭露理学“以理杀人”的社会政治作用,可以说戴震终结了理学。  相似文献   

3.
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郭齐勇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代表作《新理学》等“贞元六书”的杰出贡献、价值及其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①。本文试图从另一个侧面,探讨冯先生重建中国传统哲学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知即善”是戴震哲学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命题。戴震提出这一命题,旨在为性善说寻找理性论的根据,以对抗程朱理学以“理”说善的观点。知何以是善?知何以能使人为善?这是戴震“知即善”性善说的中心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5.
自宋至清,程朱理学长期占据正统地位,与官僚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相适应,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在中国的兴起.伴随着理学的产生和盛行,反理学的思想也从未间隙,先是出现了王安石的“荆公新学”,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及李贽的异端思想,后是黄宗羲斥理学为“道学之乡愿”,顾炎武提倡“修己治人之实学”,颜李学派主张功利主义,认为“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与以上反理学思想相比,戴震刚从认识论角度对理学进行了理论上的解剖和批判.从哲学发展的成果看,戴震的批判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与维也纳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新理学与程朱理学、新理学与新实在论的关系多有探讨,但对新理学与维也纳学派哲学的关系则研究不足。本文旨在从比较哲学的角度,研究冯友兰的新理学与维也纳学派哲学的关系,并重点就科学与哲学(形上学)的划界、究竟什么是形上学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科学与哲学(形上学)的划界 维也纳学派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维也纳大学为活动中心的一个哲学团体,后来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魏斯曼等。维也纳学派继承了实证主义的传统,其目标是要把所谓的“形而上学”从科学中驱逐出去,同时他们也以“拒斥形而上学”作为自己哲学活动的纲领。怎么把“形上学”驱逐出去呢?他们认为只要把科学与非科学(包括形上学)的划界问题解决好,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划界问题如何解决呢?  相似文献   

7.
自冯友兰先生在旧著《中国哲学史》中以柏拉图所谓“理念”比附程朱的“理”,以亚里士多德所谓“形式”“质料”比附程朱的“理”“气”(冯先生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仍保留了此观点),学术界多有人因袭之。我认为这种解释混淆了中西唯心主义哲学的不同特点,不足以揭示程朱理学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因此试对程朱理学不同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泛道德论思想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8.
"徽州哲学"是指自宋代至20世纪上半叶的徽州籍哲学家在"徽州文化"的基地上创立的具有徽州特色的哲学体系。徽州哲学主要经历了从新安理学到戴震朴学、胡适新学的演进历程。从"理学"到"朴学"、"新学"的传承与嬗变,构成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接力",这场接力对于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十八世纪,中国学术史上虽然有“乾嘉汉学”,但思想界却是一派萧杀沉闷,文字狱的刀光血影冻结了自由精神的驰骋;就在这种万马齐喑的压抑气氛中,却涌现出了一位高呼理学“以理杀人”的著名思想家,他就是戴震——戴东原。关于戴震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梁启超曾作过这样的评价:“稍为研究过中国近世学说史的人,都应该认识戴东原先生的位置和价值”(《饮冰室文集》,第65册,“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缘起”)。  相似文献   

10.
戴震是位“专与程朱为水火”“发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①的狂者。在对待程朱理学的立场态度上,姚鼐跟他的对立与分野,早为学界所共知。他们在文章观上的瓜葛,却鲜为人论。我虽然曾以《戴震文章四面观》为题,评说过戴震在文章写作上的造诣;虽然曾以《哲学家戴震是位文章家》为题,简介过戴震的文章观,但没有思考过戴震文章观与姚鼐文章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从而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然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纲只论及先秦古代哲学(故后改称《中国古代哲学史》).以后,胡适又写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汉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而对宋明清的“近代哲学”,胡适没能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哲学史》,但他化了很大精力,写出了《记李觏的学说》、《王荆公的有为主义》、《戴东原的哲学》、《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程延祚》、《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等一系列力作.然而我们稍加检点胡适“近代哲学”的力作,即可发现一个称奇的事实:胡适没有写下一篇直接论述来明理学这一中国哲学发展的“伟大时期”的重要文章.所有这些力作的一个共同宗旨都是反理学,所有这些力作中的主人公包括李觏、王安石本质上都是反理学的哲学家.由此便决定了胡适那融杂于这些著论中的宋明理学观的基本倾向:反理学.  相似文献   

12.
去年,我写了《戴震与国保书法家》,戴震与13位清代乾嘉时期的国保书法家的关系(载于《徽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一期)。这些书法家均为戴震的朋友、熟人和弟子。因当时资料未收集毕,还有清末民初的三位国保书法家未写。他们是戴震的再传弟子、三传弟子或私淑弟子俞樾、章炳麟、梁启超。戴震的这三位门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在戴震的私淑弟子阮元创办的浙江“诂经精舍”、广东的“学海堂”从教、学习过。他们深受戴震思想影响,继承了戴学,并为清末民初掀起戴学研究热潮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适应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产生了以杜威为代表的所谓“现代派”,其教育思想迅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对20世纪上半叶世界教育发生过深刻影响。杜威教育思想是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相信实在是变动不居的;教育要随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教育就是人的发展、人的生长、人的经验的不断改造,“这样我们就得出了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①。这种思想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经验与自然》、《经验与教育》等著作中均得到了阐发。…  相似文献   

14.
当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创新 ,首先应实现解读模式的根本突破与重大创新 ,即要突破“以苏解马”、“以恩解马”、“以黑解马”、“以费解马”和“以海解马”的传统解读模式 ,依据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 ,采用“以马解马”的新模式 ,真正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在人类哲学史、认识史上引起的划时代变革。为此 ,我们必须重新解读最能代表马克思哲学革命原生形态实质的四部曲 :1 844年《巴黎手稿》中的《黑格尔论纲——实践观论纲上篇》;1 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在《资本论》逻辑上做出《辩证法》体系的哲学构想 ;马克思前后期对自己新哲学的两次命名。这样才能实现 2 1世纪的哲学创新和哲学观创新  相似文献   

15.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对“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揭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与新实在论观点比较黄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大都以批判反思黑格尔哲学为起点而建构起来,诚如怀特所说:“几乎20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19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  相似文献   

16.
在宋明理学的研究中,对它的称谓一直没有统一起来,有的称“宋学”,有的称“道学”,多数的称“理学”。这看起来是个名称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性质等。 所谓“宋学”,一般指宋代的“性命义理”之学,它是与汉唐以来的词章训诂之学相对而言的。这种称谓出现于明末清初的反理学高潮中,当时戴震等人为了反对宋明以来的空谈性命义理之学,就把汉唐以来的词章训诂之学搬来,扯起“汉学” 的旗号,与之相对抗,于是便有“汉宋之争”。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直接点名批判程朱之学,因此人们把程朱理学称为“宋学”,把戴震一派的学术理论称为“汉学”。 所谓“道学”,是指“道统” 之学而言。唐代韩愈的《原道》,提出儒家有一个“道统”,即儒家的道发源于尧舜,经孔子传孟子,孟子死后就失传了。宋代的程颐则前进了一  相似文献   

17.
袁晓晶 《船山学刊》2013,(1):110-115
陈淳的《北溪字义》作为一部理学辞典,通过对理学概念的解释,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儒学诠释方法。他不仅继承了“述而不作”、“寓作于编”的传统方法,同时,“以论为作”突破了以往的诠释方法。以“一贯”条目的解释为例,可体现出《北溪字义》中将经学诠释与哲学诠释相结合的诠释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以后,他又写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汉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他也化了很大精力,写出了《记李靓的学说》、《王荆公的有为主义》、《戴东原的哲学》、《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程廷祚》、《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等一系列论文,却没有写一部系统的宋元明清时期的“近代哲学史”。如果我们稍加检点胡适“近代哲学”的著作,即可发现一个称奇的事实:他没有写过一篇直接论述宋明理学的文章。他的近代哲学文章的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受新研究方法的启示,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一文中,对文体研究提出如下想法:“我们应该有不少部关于每一种文体之研究的著作”,并举例说:“关于戏曲,至少要有一部《戏剧史》,一部《戏剧概论》,一部《演剧史》,一部《中国舞台之构造与观众》,一部《戏曲及其作者》,一部《传奇的研究》,一部《皮黄戏之沿革与歌者》,一部《昆曲兴衰史》,一部《脸谱及衣饰之变迁》等等。”[1]一个世纪过去,他的设想仍未过时,而当时还未进入他“文体研究”视野的话剧,现已百岁,对照他的设想,我们做了什么?实…  相似文献   

20.
李景林 《船山学刊》2013,(4):176-178
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两大热点领域。学界对玄学和理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有关二者之间的关系,却鲜少系统的论著。朱汉民教授最近完成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一书(下文简称《玄学与理学》),填补了这项空白。本书以宏观和专题性的形式著论,然其着眼点,却是从思想学术发展内在理路的角度对玄学与理学关系作内在连续性和演成关系的探讨。故其所论,既能通观宏览,著见玄学、理学之精神要旨,又能发幽探微,对玄学与理学两种学术型态之间的思想差异及其关联性、玄学转型为理学的内在机理、理学何以能涵容转化玄学并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学术和理论问题,作鞭辟入里的理论分析,给出自己深刻独到的解答。本书展开了玄学与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界,在学术和理论上创获颇多,以下择其大要,就《玄学与理学》一书的特点,谈几点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