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甲辰 《云梦学刊》2007,28(3):113-116
“悟”不等于直觉,不等于学识,不等于灵感,不等于审美经验的积累,也不等于审美感兴,前人对其理论内涵的研究存在诸多弊端。从“悟”的本义出发,联系严羽等人以“禅”论诗的具体语境来分析,从本质上看,“悟”就是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刘英明 《学术探索》2013,(12):65-68
我国诉讼法学界对间接证据的传统认识存在以下四点错误:间接证据的本质特点在于不独立和不直接;“运用间接证据证明”等同于“完全依靠间接证据定案”;间接推理等同于间接证明;“运用间接证据证明”和“事实上推定”存在本质区别。正确的看法应该是:间接证据的本质特点在于需要运用逻辑进行推理;“运用间接证据证明”不等于“完全依靠间接证据定案”;间接推理不等于间接证明;“运用间接证据证明”和“事实上推定”不存在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有独立的“市场价值”理论,却长期被人忽视,把它混同于“价值”,在市场竞争前提下,不同生产者会生产不同的“量”;这种单纯因“量”的影响而改变了的单位商品的“价值”是市场价值。之所以说它是与价值不同的范畴,因为相对于“价值”的“个别价值”总量等于“价值”总量,但不等于“市场价值”总量。研究市场价值能清楚地看出“价值规律”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4.
民生立法应基于正确的给付行政程序观念,这要求我们对给付行政程序概念进行澄清.“给付行政程序”不等于“非控权行政程序”、不等于“授益行政程序”、也不等于“给付行政行为程序”.目前国内法律界对给付行政程序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2008年颁布的《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明显缺失给付行政程序观念,2011年颁布的《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虽有所校正,但仍未厘清是否统一适用于给付行政领域的问题.《社会救助法》(草案)则在诸多方面存在给付行政程序的偏差.  相似文献   

5.
现行逻辑教材不区分直言判断中断定词“是”的逻辑含义,造成某些混淆和学习者的疑惑.直言判断的断定词“是”有六种逻辑含义:表示属于关系;表示对对象状态的肯定;表示等于关系;表示存在;表示相似关系;表示属种包含关系.形式逻辑的换位理论只适用于制定词“是”表示属种包含关系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论整合     
整合不等于相同,整合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的矛盾的统一。整合思维则是抽象普遍性向整体相关性的一种跃迁,是一种多元因素互动交融的集合性思维过程,认定相关事物的量和质的变化与发展具有一定内在的“协同互动性”。中国古代所倡导的“和为贵”社会思想,与整合思维有着内在联系。构建和谐社会,应当科学确立整合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即使工資等于什么劳动的界限生產物,所謂劳动需要函数亦不存在。兩个变数間的函数关系是一个数学概念,它意味着这兩个变数都能分成無限小,它們的关系都可繪成一个不間断的曲綫。可是,無論單位劳动或者單位生產物都不能分成無限小,它們的相互关系也不能用一个不問断的曲綫表示出來。这是因为社会經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內在各因素之間的关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以上証明了:社会上根本沒有什么劳动的界限生產物,工資当然不等于它,所謂劳动需要曲綫不僅理論上站不住,实际上亦不存在。凱因斯輩的工資“学說”完全垮了。这个“学說”的錯誤的根源在于:  相似文献   

8.
对“知识经济”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经济”作为我国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差 ,本文主要从“是提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还是迎接时代挑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地位”、“是知识过剩还是知识稀缺”、“知识经济不等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中的垄断问题”等五个方面 ,分析了“知识经济”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乱弹     
反对“唯上”?干什么!要造反吗? 且慢。此中有分教: 《准则》说:“反对某个同志的某个意见,不等于反对这个同志,反对某个机关的某个同志,不等于反对这个组织,不等于反领导,更不等于反党。”这里,反对的是“唯”,不是一般的“上”。何况理论见解,学术观点,更哪可一味“唯上”! 凡事要用鼻子嗅一嗅,然后决定欢迎它还是抵制它。“唯上”的特征,在于不分青红皂白,马首是瞻,甚至明知不对也照办不  相似文献   

10.
周运恒 《南方论刊》2006,(4):59-59,53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育工作失去了严的前提而去爱,就等于放任脑力的冷漠。”一个接受教育的学生,只有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才能理会教与学的意义。21世纪,世界大战讲的是打信息战,而教育教学工作彻底进入了心理战,过往的纯朴踏实和而今浮想联翩,思想底蕴差之千里,对受教育者“严”与“爱”的度量,并非一视同仁,会因人时而异。  相似文献   

11.
逻辑学家对于社会大众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对于理论之外的日常生活,逻辑是什么或应当是什么。本文从“鉴别是非好坏”这一广为接受的逻辑观念出发,试图表明:(1)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但道理看法存在是非好坏之分。(2)“鉴别道理之是非好坏”的推理,也经常因急于下结论而出错。(3)一切鉴别型推理都是有前提的,逻辑批判并非怀疑一切。(4)所谓鉴别是非好坏不等于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它力图通过推理来“认清生活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与道家既不从作为现成存在者的主体之人,也不是从作为现成存在者组成的整体去解释自然,而是从“自然对现实事物的贯通方式”去体悟自然。自然作为心物相融相契所形成的境域,让现实存在着的事物相遇照面,以其包囊万物含括阴阳的空间状态贯通万物,如此这般存在着的东西才能作为本身显现出来,才能从被掩蔽状态走入在场而得到揭蔽。  相似文献   

13.
<正>一、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 (一)思想观念约束 党的十五大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法律上已不存在对非有制的歧视,但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信任,“经济成分论”、“民营经济比重不能超过国有经济的比重”等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人的头脑中。职能管理部门存在“个体和私营经济不讲信誉”、“自谋职业等于无业”等片面的思维定势。由于观念上对非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14.
论女性性别角色变革的合理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男女平等”不等于刻板地追求“男女完全一样”。社会所制定的“男女平等”标准,应在能够充分保障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前提下,人性化、合理化地保护和发挥两性性别差异的特征和特点。社会所倡导的舆论环境以及性别意识发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社会上每一个男女公民都能有选择角色取向的自由并真正享受到角色目标实现所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哲学比较”之所以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前提反思,是因为前提的未经审视只会为任意和武断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通达特定民族精神的整体及其根本不再成为可能。前提反思意味着要去追问:哲学比较将从何处起步、进入怎样的理论视域以及采取何种基本的理解方式,才可能具有真实的效准?所谓“真实效准”,是指依循必要的原则和尺度,以不断增益确定性的方式,使哲学比较的各方面有效地保持在同整体及其根本的有机联系中。第一,“开端的本性”对于比较不同哲学思想之传统来说具有极端重要性。如果说特定的哲学开端意味着特定精神类型的指令和定向,那么这样的命运性肇始便引领着并且规模着特定哲学的整个历史性进程。第二,在现代世界的处境中,实际发生的哲学比较不能不一般地运行于西方哲学的坐标之中,并且不能不一般地采用现代话语的形式。因此,除非西方哲学的“自我批判”能够被明确地意识到并决定性地进入比较的视域中,否则就不可能为客观地理解古代哲学和东方哲学提供真正的基础。第三,就像哲学比较运行其上的立场要能够批判地获取一样,使比较得以开展并由以进行的“解释”也须摆脱它的天真状态。当代解释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去掌握“超越一切主观意义的现实”;必须根据这...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对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高度赞同.“三个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同时又是从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萌生的,有着令人信服的现实依据.但自信不等于自满,改革不能患上“疲劳症”;自信不等于自负,“中国道路”不能僵化;自信不等于自封,“中国模式”不能与世界主流文明对立.这是我们应有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7.
一般地讲,“民族理论”这一概念既符合历史的传统(从恩格斯1866年提到“民族理论之运用于波兰”以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使用“民族理论”这一概念),也符合现实的习惯(在我们党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民族理论”这一概念也一直得到经常的使用),因此不存在妥当不妥当、合适不合适的问题。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还不等于是这一概念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科学性,因此仍然存在着妥当不妥当、合适不合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论证了代际正义的问题,承认了当代人对于后代人存在着义务,并在原初状态中设计出“消除时间偏爱”的正义储存原则。然而罗尔斯代际正义论并不具有普适性,通过代内契约无法确保代际正义链条的连贯性;而且“消除时间偏爱”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后代人权利”只是一种权利虚构,在确保当代人自身利益前提下对其科以保护环境的绝对义务,才是实现代际正义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理想人格与理想国分别是至德之人与至德之世,其实现前提是内心达到无欲望撄扰的虚静状态.以虚静之心观物,和镜子成像一样:镜子成像的前提是“虚”、“静”,只将外物毫无偏私地呈现;体道者用心若镜,使自己的精神达到一种虚空澄明,纯净旷达的状态,排除思想中的杂念和欲望,对外物不进行价值判断,因此万物众生平等,人与世界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两年,在我们哲学界流行着一种很值得商榷的看法。有些同志认为,“实践对于思维,归根到底,不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实践的对立面,在一种关系中是存在,在另一种关系中是思维”,“而存在……,它无论对思维还是实践都是第一性的,而实践对于思维,归根到底,不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他们的主要论据是,“实践第一不等于实践第一性”,不能“把实践等同于存在”,用实践的范畴“吞没”存在。“如果把实践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