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陶水平 《社会科学》2006,(10):155-161
文化诗学是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和批评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一种显学。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具有一定的学术原创性。当代美国文化诗学以其学术开拓性、创新性和前沿性显示出自身特有的学术魅力,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的舞台上,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原则和政治批评立场,表现了明显的文化政治诗学特色,引起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文化政治批评强化了审美话语的现实介入功能和美学批判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美学批判精神的赓续和弘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后殖民批评是西方后殖民理论登陆后,中国学界借助其理论视角和方法考察中国当代文化、文学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后殖民批评强调民族文化的本位性,把文化批判的对象指向西方文化霸权,这就既误读了后殖民理论的要义,又遮蔽了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方女性文学理论旅行到中国,掀起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也引起中国学者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界,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在自己的文化政治背景中接受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并展开具体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理论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关于文学的"外部"批评正在回归。无疑,这将成为一个跨世纪的命题。所谓"外部"批评,就其模式说,主要是指对文学作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考察,承认文学与历史的必然联系;就其具体形态、流派说,既包括古典的实证批评,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还包括当代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是一部接受与反抗西方当代文论"话语权力"统治的历史,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上演了一出"三岔口"式的喜剧,所谓"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的舍弃就是如此。人们…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 ,在西方文化研究思潮的影响下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向 ,已是一个越来越彰显的学术景象。透过这种景象 ,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及其从业者的文化处境与文化姿态。文化批评转向的背后 ,有着更加发人深省的社会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进化和进步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重要观念,西方艺术史经历了进步的生物学模式和进化与进步同一的进化模式。现代艺术科学时代,李格尔的"艺术意志"作为艺术史发展的中心范畴,体现了进化思想和艺术冲动的矛盾性。当代对"艺术意志"的普遍批评,在本质上是针对"艺术意志"背后的进步-进化观念。然而,应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将进化与进步剥离,理性乐观的线性进步逻辑不合时宜,但是进化思想仍有价值,它可以与"情境逻辑"相结合,使当代艺术史呈现开放和多元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当代生态批评与20世纪后半叶西方工业化社会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滥觞于人们开始生态思考并追求一种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就其产生的总体背景来看,20世纪西方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与环境的萎缩形成鲜明的背反,人们被迫对社会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调整,这成为当代生态批评出现的一层社会背景。同时,随着当代生态学思想的蓬勃发展,生态意识逐渐融入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为文化与文学领域内生态批评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文化氛围与思想资源,这也构成了当代生态批评出现的一层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9.
王丽  胡庆龄 《齐鲁学刊》2008,37(1):157-160
乔纳森.多利莫尔(Jonathan Dollimore)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其政治文化批评思想引起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意识形态"是他批评话语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则始终是他思考的重点。多利莫尔指出任何文学艺术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在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动态双向建构中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独到的阐释,这对我国当前理论界探索文艺的本质特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水平 《江汉论坛》2007,(8):133-137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实现了对形式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的双重超越,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原创性.自上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以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代文学批评向文化研究转型 ,作为一种“边缘诗学”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已逐渐走向中心。透过这一批评活动的“反理论”姿态 ,人们仍然能够对其在批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批评立场与诗学思想 ,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概括。这一新兴批评对于传统批评格局的解构与当代批评形态的重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但它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能否克服其在批评原则与批评语境等方面所显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玉 《社会科学》2012,(1):169-176
受制于高校文学教育体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总体上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社会文化批评、审美批评和现代批评三种模式。当前社会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审美批评则地位尴尬,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承认它的价值和作用,但实际上其受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也有限。文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学性",即泛审美性,所以,审美批评是首要的批评,其它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审美批评的基础上。当今中国文学批评中,真正的审美批评还相当欠缺。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首先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审美批评的经验,其次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丰富发展并系统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批评体系。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方式、写作技巧、文体、语言文字是文学审美批评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曹书文 《晋阳学刊》2005,(4):99-102
由于故事讲述的年代与讲述故事年代时空距离的差异,中国现代家族母题叙事的理性批判与文化眷恋的启蒙传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出现了新的变形,即从对家国同构的理性审视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心态的重塑,从父子思想伦理冲突到祖孙精神性格的一脉相承,由对家族制度激进的革命批判到辨证的文化反思,当代家族小说在继承现代家族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走向了一个新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诗歌的历史叙述中,"朦胧诗"、"第三代"与"90年代诗歌"构成了八、九十年代诗歌的中心环节,关于它们的争论也是诗歌批评的最重要部分。悖论性的是,这些诗歌在其最活跃的阶段实际上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态中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引起的批判最多,内部的差异和争论也最激烈。这是否隐含了当代诗歌一条隐秘的成规,争议越多,越不可回避,其地位也越稳固。  相似文献   

15.
段平山 《晋阳学刊》2007,(1):113-117
“学院派”文学批评最明显的风格特征是将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统统纳入自己的表达范围内,用极具前瞻性的语言来创造一种“怀乡”的体验。尽管在“学院派”批评中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一切的理论框架,但通过对不同研究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沟通与整合,一方面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并确立其“视角”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或意识到各不相同的研究范式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它带有浓厚的后现代性色彩。虽然“学院派”文学批评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逻辑产物,但它的发生无疑得益于“文化自觉”这样一个具有后现代性的全球化“语境”以及具有后现代性思维方式的表述策略。借助于“后现代”视角,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学院派”文学批评这种“文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当代“批评文化”。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既来自于文艺学与美学学科知识更新的要求,更源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本土社会与文化现实的挑战,无疑是文化批评历史性出场的根本性原因。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内部成员,它与审美批评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旨趣。它们可以相互补偿,却没有高下之别。文化批评不是审美批评,也不同于庸俗社会学批评。就文化批评与文学自主性的关系而言,文学的自主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一个是制度建构的层面,一个是观念与方法的层面。作为现代性制度建构的文学场的自主性和作为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方法的自主性理论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衣俊卿 《河北学刊》2002,22(3):19-24
全球化时代哲学研究的合理定位应当是回归文化批判,这是哲学的本分,也是全球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整合导致以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机制为特征的全球文化的生成,同时,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领域通过文化整合而日趋一体化。这种文化逻辑为哲学的文化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创新的主题。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批判,哲学应当包含几个重要的维度:从文化的层面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机制、梳理人类现有的文化精神资源、培育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新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李玄 《学术探索》2012,(3):53-55
受激于西方法律与文学运动的影响使得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将"法律与文学"研究纳入关注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国情现状使得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发展形态和理论特色,也决定了"法律与文学"研究在中国具有与西方"法律与文学"研究截然不同的发展元动力。精英理论的本土化与精英理论的世俗化,是中国语境下法律与文学理论系谱研究的元问题,它牵扯到当今中国语境下对法律与文学的基本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反射出中国法律与文学对现代法治向何处去的揭秘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