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夏天召开的庐山会议,是我们党在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曲折。这次会议从开始纠“左”到后来反右,来了个180度的转折,使原来的“左”倾错误发展到更严重的程度。庐山会议转向,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两次郑州会议刘银生自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全国范围内迅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仅半年时间,以“高指示、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就严重泛滥开来。“从1958年底到195...  相似文献   

3.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反思、总结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教条主义严重错误的教训,在革命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历程中发生的“左”倾错误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批评、反思和总结“左”倾错误的主观主义,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反思和总结在革命道路上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创造性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反思和总结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排斥中间阶层的“左”倾错误,形成了争取最多数同盟军的统战理论;批评和反思在组织问题上宗派主义的“左”倾错误,形成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都是资产阶级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一文中,称其为“右的修正主义”和“左的修正主义”。在我们党内应时刻注意对这两种机会主义倾向的斗争。有什么倾向,就反对什么倾向。在反对一种倾向的时候,注意防止被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当前,清除极左路线的余毒和影响,仍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民主革命时期,王明推行“左”倾路线给我们革命事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比王明“左”倾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一)张闻天“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由来;(二)评价张闻天的功过要从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分析;(三)对于张闻天所犯的错误要具体分析;(四)为什么张闻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会较正确;(五)对张闻天犯“左”倾错误的重新评价.提出张闻天在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出发前这一时期,犯了执行王明“左”倾路线错误.这个错误与他在这个时期所做的较正确的事相比,是次要的。他在这个时期的思想方法是求实的,而不是教条的.他犯错误主要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央扩大会议到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前的七年多时间里,连续发生了三次“左”倾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任何错误的发生,都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原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连续发生三次“左”倾错误,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错误和挫折为我们提供了教训。党在纠正“左”倾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尽管党在这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但它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就这一时期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做一探讨,以就教于同行及读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在很大程度上修改了八大的路线,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及国内阶级关系的论断,改变了八大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错误地发动大跃进,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错误地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使党的路线、方针严重脱离中国国情,开始出现全面“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9.
邓中夏于1930年9月至1931年12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担任特委书记等职务,他在此期间主要任务是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这一阶段工作中的成绩是突出的、主要的。但也有过失误。失误的原因主要是于当时党中央在指导革命斗争时的“左”倾思想有联系,同时也由于他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张闻天从苏联回国后,追随王明路线,在理论上政治上犯了比较严重的“左”倾错误。张闻天在福建事变和广昌战役问题上与博古等人的分歧是其思想转变的契机。在中央苏区的后期,张闻天与毛泽东日益接近以及他们之间的多次长谈“是非常重要的”。长征初期,张闻天、王稼祥和毛泽东结成中央队“三人集团,”为打破“左”倾营垒提供了重要条件。毛泽东在谈到遵义会议时说,没有张闻天、王稼祥的赞助,“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遵义会议决议》标志着张闻天最终挣脱了“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完成了一次思想上的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全面论述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连续出现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的社会、历史、组织、国际和思想五个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①这一英明论断,给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反倾向斗争指明了方向。“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57年开始的20年的“左”的错误,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党和国家带来了特大灾难。为什么“左”的东西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长期居于党内统治地位,以至于在改革开放了…  相似文献   

13.
浅论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结束范龙堂长期以来,所有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教材,都把遵义会议作为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标志,有的讲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有的讲遵义会议“坚决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其实...  相似文献   

14.
194 7年 10月开始的解放区新一轮土改 ,是一场强大的社会动员 ,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土改中发生了破坏工商业的严重“左”倾错误 ,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当年 12月开始的纠“左” ,不仅制止了继续“左”倾 ,也为强化政策观念 ,保护工商业 ,平稳接管城市 ,作了必要的思想和政治准备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在土地革命时期纠正查田运动中错划阶级成分的“左”倾错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发动群众起来斗争的思想主张,并具体指导了山东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平分土地的思想主张,并检讨、纠正土改运动中“左”的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很好地吸取了土改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刘少奇能够指出“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危害性,并提出我国集体农业经 济发展的正确思想.这些思想主张为中国共产党完成土改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前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三个历史阶段,对新中国前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作以历史回顾,分析了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发生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即对资本主义价值的直观否定取代了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理性价值判断;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简单认同取代了对中国社会主义面貌和特征的科学探讨和精心勾画;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左”倾。并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所有制关系之于社会主义的目的手段定位,是党制定正确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反对“左”的错误;政治上的民主化,特别是党内生活的民主化是党制定正确的非公有制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王明一伙在米夫等人的支持下取得了党中央的领导权,开始了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全党的统治时期。此时,善于察言观色的康生,投靠了王明,从中央组织部秘书长被提升为中央组织部长。从此,他成为王明“左”倾路线的积极鼓吹者和推行者。一九三一年,刘少奇同志任党中央职工部长,并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的职务。他在领导工人运动中,在理论与实践上同康生的“左”倾错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就刘少奇同志在“二战”时期关于工运的形势和策略、如何领导罢工、以及正确对待经济斗争等问题上,同康生的斗争情况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8.
自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我国取得了一个个重大胜利,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阵营亦出现了勃勃生机。在赶超浪潮影响下,中国人民带着快速发展生产力、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美好愿望,在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可以肯定,大跃进的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但它是在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指导下进行的,不但没有加快发展生产力,没有跃进,相反却导致挫折,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经济中的许多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跃进"时期毛泽东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作了艰辛努力。他走在纠左前列,提出不少纠"左"思想和措施。他围绕农村工作中一系列重要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从郑州会议起开始纠"左",继而写了六篇《党内通信》深入纠左,庐山会议后的1960年3月起又再度纠左,国民经济调整时进一步继续纠"左"。既要看到"大跃进"时期毛泽东犯严重左倾错误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努力纠"左"的一面,力求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相似文献   

20.
1951年,“八级工资制”出台后,先后遭到托派人士的反对和党内“左”派的批评,二者的出发点都是对绝对平等的追求。两次争论实际上蕴藏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容许无产阶级革命后仍然存在不平等,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以消灭一切不平等为宗旨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一点,也是建国后“左”倾思想产生的背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