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劼人在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叙事艺术上的贡献,首先是自觉接受唯物史观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其次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深化;最后,是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他的创作表明,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李劼人历史小说与川味叙事的独创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劼人开创了以民间生活的风俗画来反映重大历史变迁的先河 ,艺术虚构的灵动性与历史框架的坚实性结合得较为融洽 ;叙事结构汲取了摆龙门阵与川剧帮腔的特点 ,叙事语调带有川味的讽刺幽默 ;人物语言和描叙语言均有浓烈的巴蜀韵味。  相似文献   

3.
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是史诗性的作品。这三部连续性的历史长篇小说,其结构受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影响,创作方法却是民族式的──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人物鲜明。对这样融古今中西为一体的、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价值的优秀之作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李劼人在不同时期谈起文学,多例举清末民初文学的例子.他在晚清报馆的文学历练,符合清末民初以报人为主体的中国第一代专业小说家应运而生的现实情形,这表明了一种并非是在中国新文学内部发生的,而更多是与清末民初文学实践的关联.并且,由这一关联及其延续带来的李劼人作品面貌的整体取向与底色,使其在地域历史的文学书写上,有着异乎寻常的宽广性与人文性,最终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个性与边缘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5.
将日常生活体验阑入历史并非李劼人的独创,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的历史小说已凸显日常生活的价值,但李劼人无疑更具开拓性,他的"大河小说"系列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日常生活、展示地域风俗等方面,都突破了中国传统史传文学的模式,创造了历史小说新的精神特质和艺术价值。但其历史叙事模式,并未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主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长篇小说或有李劼人书写日常生活的形式,而当代历史小说,则基本回复到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套路上。  相似文献   

6.
李劼人是我国现代知名的川籍作家.在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艺思潮的关系中,他与法国自然主义之间先研究后化用的关系是非常独特的,很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7.
李劼人作为一位被重新发现的作家,其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已经获得认可。目前学界关于其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接受外来影响、接受传统文化影响、人物形象研究以及其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地位的研究等方面。李劼人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由逼仄走向开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李劼人是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家,具体表现为对人和人的命运的关注,开放、自由的妇女婚姻观,和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李劼人是一个极富特色的川籍作家。本文从分析其“三部曲”入手,认为李劼人“三部曲”语言艺术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地方色彩之外的三个方面的独特性:一、细腻和谐的人物语言;二、凝练精当的描写与叙述;三、外冷内热的情感潜流。文章对其独特性逐一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李劼人与巴蜀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四川区域文化的研究 ,往往将巴蜀文化视为一个整体。本文从巴、蜀文化的不同特征入手 ,分析了郭沫若、李吉力人的创作 ,认为 :从主要创作倾向而言 ,郭沫若更多的受巴文化的影响 ,李吉力人更明显地体现蜀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李则纲对历史与历史学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在历史研究法、历史学功用问题上,他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以“诚”和“爱”为核心的史家修养论。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重视对传统史学理论的阐扬,同时注意吸纳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形成具有特色的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作家们在演绎历史的同时,常常借助于历史来反观现实,寄托广大民众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与封建正统思想判然有别的民间意识,具有鲜明的"平民化"的思想倾向。明代历史演又小说纠正了讲史评话偏离历史真实的弊端,并努力使历史演义小说向雅俗交融的方向发展,呈现了社会生活容量不断扩大、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艺术描写日趋细密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3.
孙犁一生留下了若干小说批评文章。他以现实主义理论精神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卓有见地的探讨批评;在理论批评的同时,他还开展了一定的实用批评工作——作家作品批评。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孙犁始终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表现出一种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和悲壮情怀。现实主义理论使他的小说批评显示出灼人的热力和咄咄逼人的光辉,但同时也遭遇了一种批评的尴尬。  相似文献   

14.
李碧华小说在进行历史书写时采取“故事新编”“古今映照”的策略,不仅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香港家国认同的模糊,也以其宿命循环的历史观以及对大历史叙述掩盖下的个人命运的关注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同时,小说又通过对历史“抒情诗化”的个人重构,反映了变革前夕香港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国以来的小说历史叙事历经对于“革命史”的讲述以及“文革”史的反思之后,直至“寻根”小说这里,才开始由民族文化史的美学意蕴维度启动了一个浩大的历史重构工程,并从此真正动摇了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李大钊的大量文章中,对众多中国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李大钊认为,历史上的英雄是由时势造就的;伟大人物也是在实践中求真知,长才干。他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分阶段评价一个人的漫长一生,并把历史人物的评价融入历史过程之中。李大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他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认为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和变迁全为人力所造,决不是几个伟人。李大钊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功过是非、褒贬抑扬依据于客观历史事实。李大钊评价历史人物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值得史学工作者学习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李自成》是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一个光辉闪耀点,它的不少经验做法,如"深入历史,跳出历史"的创作观、"单元共同体"的结构艺术、"生活化"的艺术描写等,丰富了我国历史小说的艺术宝库,深刻地影响了继姚雪垠之后的好几代历史小说作家。尽管它在人物塑造方面间杂着某些过于理想化的痕迹,艺术处理上枝蔓松散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但它的开拓之功是无可抹煞的。笔者拟分析和反思《李自成》,力求给这部刚竣工的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当前文学批评应该自觉地注视弥散在文学创作中的历史精神。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一,人文精神与历史精神在文学中相互缠绕的规律。二,当代审美文化的形象膨胀和对人挤压、包围的特征。三,小说等叙事类文学样式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四,新时期文学历史意识的自觉和富有探索精神的优秀传统,及现实向作家提出的尖锐问题,文学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9.
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学世界、人性展现、文化批判和艺术个性四个角度评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其文学世界是由乡村世界和都市世界两部分构成的 ,作者着重表现乡村世界 ;其人性展现则围绕人性异化者、人性觉醒者和沉于旧梦者的人性内蕴 ,唱出了复杂的咏叹调 ;其文化批判则针对中原文化中的保守专制、神秘性及其孕育出的官场哲学 ;其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人物设置的对应性、叙事的回忆视角、文本的结构类型、创作过程的“滚雪球”现象。同时 ,分析了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