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71-74
从分析马原小说《拉萨河女神》发表的文学环境及批评环境开始,梳理了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被文学批评界接纳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国先锋小说在诞生及成长过程中的尴尬命运,并指出了先锋小说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先锋文学研究焦点由传统小说的"写什么"转变为"怎么写",生成了小说新的审美维度,也对读者的既有审美惯性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导致读者的缺席.文章运用接受修辞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马原小说的接受语境与"元小说"语言的生成;"元叙述"的潜在接受者;接受者心理对先锋文学形成的影响,关注并考察先锋文学陌生化审美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张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30-34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的“叙事圈套”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意识.忽略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所以说,马原在文学主体与个性解放方面有所贡献的同时。却只注重西方现代“超验”,忽略了民族审美体验;只注重小说技术美学,而忽略了小说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4.
石冠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0-85
《牛鬼蛇神》是马原的近作。在西藏叙事的基础上,小说关于海南的叙事拓展了小说的表意空间,深化了神秘主题意义并试图进行深度的哲学思考。与马原早期写作比较,该小说写作延续了先锋小说创作理论和实践后期变化的趋势,即回到“故事”,具有一定回归写实倾向。浓厚的自传色彩也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其虽然表现出作者试图超越前期形式写作的倾向和努力,但小说内容仍是对其以往作品的大量拼接和重复组合,具有浓厚的形式色彩,小说主题并无更深刻的开掘和新意。这表明作家依然难以摆脱对形式的依赖。 相似文献
5.
试图对先锋文学的文学精神和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给出新的解析,认为先锋文学借助形式的革新将理想的文学精神呈现出来,既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内省和领悟,又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并将二者融于一炉;不管先锋文学的形式革命多么强烈,都难以掩盖其应有的文学精神的指向,虽然先锋作家作为创作群体已经消失,但先锋文学的实验和探索在新生代那里得到了传承,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温瑜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5-128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7.
温瑜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4,33(1):125-128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8.
温瑜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9.
刘雪雁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99-103
马原小说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形式技巧的游戏.其小说之所以有奇幻感,不仅因其内容,更因其叙事技巧的独异,尤其是其形式干预的别出心裁.这类形式干预主要表现在跨层干预、超叙述干预、反讽干预和超文本干预. 相似文献
10.
王春林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1):66-70
通过对于莫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代表性小说文本的细读分析,文章认为,莫言的小说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与他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自觉传承存在着内在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徐康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3-58
先锋文学不仅是文本上带有超前性的叙事特征,更重要的是具有先锋精神.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实验探索小说被许多学者和评论家称为"先锋小说",但这种实验探索小说的形式革命超越了时精神向度的挖掘,"得言失意",它并不是真正的先锋文学,称其为"先锋小说"是对先锋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白婧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1):39-40,43
80年代兴起的“先锋文学”思潮中涌现出一大批作家,他们的作品以形式创新而闻名,其叙述方式的“先锋性”历来为人诟病,但是其作品内在的价值仍然不应该被忽视。因此重新审视其“先锋性”表现,思索继续“先锋性”的问题依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化年代,先锋文学建立的虚构真实与语言想象之间的两种关系被颠覆了,先锋文学被以个人化的名义奇怪地与平庸写作、私人空间、身体叙事连到了一起,这时候,它和历史化、整体化、宏大化、精神化形成对立,并常常被曲解为追随市场化行程而不断变化的流行现实与时尚风格。 相似文献
14.
王北平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67-169
以莫言的小说为例,阐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论述复调理论论对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冲击和重新构建。打破了传统的作家与主人公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拓展了叙述者的视角;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述顺序,采取了共时的、平面的、多声部的叙述结构;也改重情节为重人物心里冲突的叙述。同时也从他的童年经验、成长经历和创作观念、创作兴趣等几个方面分析莫言小说的复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李卫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130-132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其文学话语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叙述和描写功能,并创造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给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以冲击;但对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作用一直有积极肯定和极力否定的两种观点。我们只有从两种观点的价值判断体系产生的背景入手,辩证地剖析文学话语本身的相对性和歧义性,才能甄别这两种观点的"真理性"和它的"荒谬性",给其以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侯福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1):43-48
由于对文学传统理解的偏颇,90年代中国的先锋文学在追求现代性并对传统进行刻意反叛与抵制中出现了价值取向的迷失。我们从文学传统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与人类性等多重价值的角度,认为先锋文学要在下个世纪真正获得现代品格,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多重属性并疏通与传统的精神血脉便是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他的文学精神和创作风格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先锋文学也从鲁迅那里汲取了创作养分,如反抗传统、叙事圈套、文本戏仿等。但是先锋文学产生于当代文化语境中,所以某些方面又呈现出与鲁迅创作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王艳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9-251
时间与文学向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兴起于1980年代的先锋小说全面借鉴西方关于时间观念的成果,将时间作为作品表现的主题,以个人叙事(个人化时间)代替宏大叙事(公共时间),对时间的本质进行了文学化的思考,针对记忆与遗忘、历史与真实等问题给出了文学化的解答,将对时间的思考深入到人的生命存在与人生意义的层面,为小说时间意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中国先锋文学的现代性诉求与焦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现代性转型。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先锋文学思潮经历了朦胧诗、意识流小说、“新生代”写作和“先锋小说”的世纪末流变,这种更替演进不只是一种文学样式的变化,也是一种文学乃至时代精神的递嬗,内含着中国文学现代性诉求的强烈愿望,与世界文学接轨、融合和对话的深度焦虑,以及消费时代反抗精神的严重不足。进入21世纪后,将本土化与现代性有机融合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一条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20.
喻仲文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并非中国文化自我逻辑发展的产物。它严重地打上了西方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的烙印 ,因此它没有西方文化之根 ,与西方先锋文学特征大相径庭。同时 ,它又没有中国文化的深厚涵养 ,在移植西方文化参照中国文化时 ,它们不可能走入正轨 ,相反却面临没有根基的虚无。既不被西方的“先锋”概念所容纳 ,又不被中国文化所认同 ,因此它便只有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