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历代评论家谈到晚唐诗坛,无不一言以蔽之曰:“诗风衰败。”然而清代大诗评家叶燮说:“晚唐之诗,秋花也,…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①叶燮以秋花的幽艳晚香之韵喻晚唐诗歌,比起古代许多诗评家虽有高明之处,但毕竟笼统,未曾加以阐述。对晚唐诗坛的真正肯定还是近年的事。胡国瑞先生指出:“唐末诗人的创作,无论就其反映历史现实的广度,或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代的艺术滋润,都是不容低估的。”②这是为晚唐诗坛翻案的先声。吴调公先生则大声呼喊:“我要为晚唐这一‘秋花’翻案!”③罗宗强先生也说晚唐的“杜牧、许洋…  相似文献   

2.
魏野诗体辨     
魏野是宋初著名诗人,关于他的诗,后世多把它归为"晚唐体",但也有人指出其诗"白体"成分.首先从宋初诗坛具体情况出发,结合魏野的生活实际辨别魏野诗风的形成,然后具体从魏野诗歌题材、内容、体裁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辨别他的诗风特点,从而辨明魏野诗歌在体派归属中争议的原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初诗坛,更好地把握魏野的诗风.  相似文献   

3.
略论宋遗民诗派对宋季"晚唐体"的反思与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体"充斥宋季诗坛,成为当时江湖派诗人创作的主流倾向,弊病不一而足.继之而起的遗民诗派,在对"晚唐体"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开拓出一条新变的道路,并借助于诗社活动与诗学授受两种形式将新变理念广泛传播,扭转"晚唐体"诗风并赋予其正确的发展模式.遗民诗派在宋元两代诗风转换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加深,战乱频仍,社会急剧动荡,对于唐季的文学发展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今人谭优学先生将晚唐诗分为三派:“一是以艳丽著称的温李派,以韩偓为代表;一是以寒瘦苦吟为主的贾岛派,以李洞为代表;一是著重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继承元白新乐府精神的这一派,以皮日休为代表。”(《唐诗人行年考·薛能》)基本上把握住了晚唐诗坛的三大走向。但把韩偓归入艳丽派,显然是就其《香奁集》立论的,虽然不无道理,却不很准确。韩偓的诗歌创作决不是《香奁集》所能范围的。  相似文献   

5.
周小艳在《河北学刊》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清初“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冯班对清代诗坛影响深远。但诸多学者往往将冯班的影响局限于“虞山诗派”和吴乔、赵执信等诗人,而未注意到何焯。冯班诗学以晚唐为宗,将取法晚唐的诗歌取向系统化、合法化,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并聚集了一批风格取向相同之人相互唱和、切磋,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晚唐诗风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清代以来,温庭筠、李商隐诗歌地位的巨大反差遮蔽了晚唐五代诗歌史流变的真实面貌.事实上,温庭筠诗名雄霸晚唐,他的人生遭际和倔强个性在唐末产生共鸣,温诗对唐末五代诗歌的影响远在李商隐之上.唐未不同风格流派的代表诗人普遍效法温庭筠的诗风和笔法.唐末诗歌对温李二家的不同取舍,显示出晚唐五代诗歌的走向及递嬗规律.从中唐开始的文学俗化倾向发展到温庭筠时代,已然和雅文学分庭抗礼,到唐末五代文坛终于形成整体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在晚唐卓然成家。他的诗歌在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过同时代的诗人。艺术上,他继盛唐、中唐诸大家之后,别开生面,独创一种沉郁深曲、秾丽精工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开山祖,同时又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温李并称.一温李并称始见于昭宗朝翰林学士裴廷裕所撰《东观奏记》:“廷筠字飞卿,彦博之裔孙也。词赋诗篇冠绝一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以后历代诗评大多把浓艳工丽的诗风作为温李并称的主要原因。其间也有不同意见,如南宋范元实认为:“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清代朱鹤龄也认为:“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  相似文献   

8.
论李群玉诗歌的艺术风格陈松青诗至晚唐,温李一脉,绮丽绵貌,相沿浸袭。此派之中,湖湘诗人李群玉以其消邃低徊,孤冷素艳的风格而偏军独出,辉耀诗坛。李群玉生活在衰弊的晚唐时代,跟其他许多士子一样有着抱远志高才而沉沦下蹭,蹭蹬仕途的命运。李群工除“投诗换得校...  相似文献   

9.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五代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从中唐到晚唐五代社会境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必然会影响学贾岛一派诗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和他们对贾岛诗歌的取向.因为作家心理情感的改变与诗风的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考察晚唐五代贾派诗人的思想境况对于我们研究贾岛诗风和晚唐五代诗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南宋诗坛“中兴四大家”中,尤袤留存至今的著述最少,身后之寂寥与生前大名形成较大反差。在当日中兴诗人的交游圈中,尤袤其实是很活跃的一位。尤其是他与杨万里的交游,更具有诗人之交的典范意义。两人在学术上宗儒践道,政治上相互声援,性格志趣亦多投缘。文学上往来唱和,旨趣渐近,诗风大体表现为出江西而返晚唐的趋势。作为诗坛领袖,杨万里对尤袤才华激赏不已。这对于提升尤袤诗歌的地位、加速其流传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由于两人诗风的一致性,后人也往往将其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1.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温词是对齐梁时代美学精神的隔代传承。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是一种介于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并逐步向雅文学转化的过渡性文学样式。《花间集》中的词人围绕温、韦分为两派:一派以温庭筠为代表,可称为"伶工之词";另一派以韦庄为代表,可称为士大夫之词。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在文学自身以及历史发展的双重指向下,开拓了全新的诗歌之路。伶工之词在晚唐五代词稀⒗的发展期是不断进步的,由温庭筠到欧阳炯、顾,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纯熟而自由,为词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晚唐诗人许浑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并称为“晚唐铮铮者”。其律诗以文辞工丽、属对精切、格律整密著称于世,标志唐代律诗发展到了纯熟阶段。管窥许浑诗法艺术,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布局定法、整密严谨;二、结句求变、辞工句对;三、声律工巧、首句入韵;四、巧用“一”字,字响气厚。  相似文献   

13.
浓艳香软是温庭筠词的主导风格。晚唐城市经济的繁荣,追逐享乐、追逐感官刺激的社会风尚是这种香艳词风诞生的温床;晚唐文坛的格局,诗、散文以及晚唐传奇中所流露出的世俗情调和唯美倾向,给温庭筠浮艳词的创作提供了文学的范本和参数;温庭筠的个人经历和性情使他更熟悉、更了解、也更沉醉于这种香艳的生活氛围和词的氛围;温庭筠在词中所关注的对象——歌儿舞女,也决定了温庭筠词的面目应该是浓艳香软的;而温庭筠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对词境以及语言辞藻的偏好,更是温庭筠香艳词风的最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的文学创作着力于以新的文体形式纾解哀怨伤感的情绪,从而对词这种新兴文体进行了全新诠释,以裱艳绵密之风使之作为“艳情”表达的最佳载体,开创绮艳词之先河。以其情感浓烈、辞藻华丽的特色在晚唐文坛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中叶后,朝鲜朝著名的“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翻然改道而学唐,使得“宗唐”成为诗坛主流。白光勋的绝句具有盛唐风韵,尾联多散句单行,三四两句构成转合,他还善于借鉴盛唐诗人融情于景,言在意外的手法;其咏史绝句具有中、晚唐风味,内容取向上,类似中唐刘禹锡,着眼于现实,艺术手法上,类似李商隐,主意事,不主情景;其歌行在内容取向上,类似初唐歌行,大都写女子闺情、边塞、歌咏文人的高风亮节等。另外,其诗歌创作并不仅仅限于宗唐,其五言古诗具有魏晋风范;其歌行的体式特征类似南北朝及隋代的歌行,用韵上,则类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韵律特点。其诗歌存在模仿的弊病。  相似文献   

16.
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曹邺、刘驾、罗隐、杜荀鹤、李山甫等寒士,以复古求新,有意与时风相左的自觉意识,将诗歌创作与衰微时代紧密相联,努力从汉乐府民歌和元白新乐府中汲取营养,将其浅俗范式运用于乐府古风及格律诗中。在浮艳绮靡时风中,独树尚俗写实之帜。其"俚俗"之风,上承元和而下启宋人,在唐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宋代文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赋是兴起于唐而成熟于宋的新兴赋体,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赋体的特点,专尚于理而略于辞,有散文之风。文赋作品主要出现在北宋古文运动兴起以后,但两宋存世文赋不足百篇,元明清三代作文赋者更少,因为多数赋家并不认可这种赋体。  相似文献   

18.
晚唐五代词,于香软之中,仍不乏深厚含蕴。韦庄之清丽自然,后主之纯情真挚,直接影响到秦观,使其长于抒情;温庭筠之含蓄蕴籍,冯延巳深婉绵逸,发展为晏殊、欧阳修闲雅清婉、清疏峻洁。秦观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清新、婉丽、细贴、深曲,成为标准的婉约词。秦观用柳永长调慢词之铺叙展衍,弥补小令抒情之不足,又用小令之含蓄蕴籍弥补长调之"发露"和"备足无余";注意到苏轼词之多姿多彩,旷达高远,又尽力保持词体的特质特色。蕴籍之中有跳宕。展衍之中控制宣泄。主体意识大大强化,情韵兼胜,辞情相称,秦观把词向文人化更加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