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针对其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生态型基础设施、发展新型生态旅游项目和实施生态旅游品牌战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东湖风景名胜区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而且还是毛泽东同志在解放后除中南海之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必须依法整治东湖风景名胜区内的违法建筑和非法经营摊点,对东湖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实施依法管理,把东湖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3.
神奇武陵源     
吕宾 《老友》2012,(9):50-52
武陵源,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中,由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面积达369平方公里,属张家界市管辖。亿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洋。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大自然威力无边的“燕山运动”,将这里逐渐抬升为陆地、山脉、江河,随后又以挥洒自如的鬼斧神工在这里“穿透切割”“精雕细琢”,从而有了今天这般有原始生态体系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构成了溪水潺潺、奇峰耸立、怪石峥嵘的独特自然景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研究、分析并处理好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尤其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的景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本文从生态旅游的角度,以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利益诉求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居民进行调查,利用EXCEL等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生态旅游视角下景区居民的社会利益、文化利益和环境利益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为实现生态旅游视角下的景区居民利益诉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湖北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第一名山”。武当山保留着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南岩宫”传说是真武得道飞升的“圣境”,“紫霄宫”为武当山八大宫观建筑群的主体,“玉虚宫”相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在此扎营,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武当山又是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中华“太极武术”的发源地。武当山古老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和国内法律法规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及法律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景名胜资源既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又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其进行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与此相对的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破坏十分严重,各种错误的思想与理论流行,而由这些思想和理论衍生出的许多错误行为,更加速了风景名胜区的毁灭。风景名胜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再恢复原状,人类损失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同时也会破坏生态环境,对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威胁,也使人类无法再了解自己的发展历程。因此,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从理论和制度两方面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湖南花瑶挑花文化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精湛的挑花工艺以及独特的挑花服饰蕴涵了瑶族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的强原则性、地方保护条例的缺乏、保护规划的不具体、保护措施的不完善、执行力度的不到位等缺陷,使得湖南花瑶挑花文化出现了濒危的局面.应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缺陷以加强花瑶挑花文化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9.
刘琪 《南都学坛》2013,(6):120-121
<正>一、多重管理下的三江并流地区云南三江并流地区于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后,在2003年又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择区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从此,三江并流地区进入多重管理的时代。类型化部门立法模式导致了该地区处于多部法律管制的局面,一个地区处于多部法律的管理之下,势必会影响管理的效率,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八个片区,全部处于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其基本上将该名胜区内的核心区域囊括在内。所以两者于各自的管理机构就不可  相似文献   

10.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阐述和分析了我国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的发展现状,并概括其内涵,深刻解读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规划的背景;同时,针对其复杂的背景和外部情况,对其外围保护地带提出了分区规划的思想,分别对溪东国家旅游度假区保护地带、九曲溪上游水源保护地带和一般外围保护地带等3个分区提出了各自对应的保护内容和规划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为其制定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构建了一个系统、可行、操作性强的外围保护地带规划。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发展对水电能源的迫切需求,方兴未艾的水利建设给相关的自然遗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结合美国与土耳其的相关案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可以通过建立监测评估制度、自然遗产基金制度,并利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规定,为水利建设中的自然遗产提供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2.
白酒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作为特定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生产与生活及经济文化的真实反映,我国西部酒文化就是西部纯朴民俗的真实体现。必须依法加强对名优白酒的原产地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和商标权保护,加大对假冒侵权产品惩处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鉴于贵州省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手段,当前我省在此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情势仍不容乐观。建议运用公法与私法双重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配套的相关管理机制、传承链制度、评估制度等,以保护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五行"原初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概括,并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中演绎出万物化生的序列性法则。后来"五行"在思孟学派那里演变为概括社会领域内道德伦理秩序的"五德"。接着邹衍将它变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和政治治理法则。最后,董仲舒使它成为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道德秩序的统一体。促使这种演变不断发生的是中国古人的人则天地、必须以自然为师的价值信仰和终极关怀落脚于人间秩序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以根源性、在地性、历时性为标准,对湖南省国家级和省级乡村非遗项目进行筛选,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以昂普理论(R-M-P)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单元的乡村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非遗类型分布不均衡,传统技艺与民俗类乡村非遗占比较高;湖南省乡村非遗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部集聚、南北部集中、东部较少”的特征,形成1个集核区、3个带状高密度区和多个中密度区;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整体利用潜力大,但地区性差异显著。据此,建议高潜力区将乡村非遗资源与热门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并借助乡村非遗节庆和民俗活动,推广乡村非遗项目;中潜力区借助特色文化活动,开发乡村非遗文旅路线,并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开发跨区域的乡村非遗旅游路线;低潜力区加强乡村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申报,推动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6.
自然法理念根源于古希腊思想文化,对西方现代法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学者自十九世纪末开始受到自然法理念的冲击和启蒙,对如何认识和建构法治提出了种种观点;在政治层面,自然法理念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它对我国当代法治精神的建构仍然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法律观的革命与变迁决定了法律的革命与变迁的方向。人本法律观作为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是贯穿法治始终的生命线。本文拟从人本法律观的历史演进、人本法律观的法哲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依次阐述,以期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湘西四大名镇旅游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组建旅游产业集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以及旅游促销战略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