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莉 《社区》2010,(2):44-44
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到中国访问。令当时的中国媒体记者非常惊讶的是,这位美国佬居然与陪同他到处参观的学者和官员们大谈王安石。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之第一人,对这位1000多年前的中国政治家颇为向往,甚至想要寻访王安石的后代,详细了解他的事迹。  相似文献   

2.
罗斯福国共联合政府的构想与华莱士使华──兼析赫尔利与华莱士使华政策的异同关绍纪1943年底,美国对华政策特别是对国共关系的政策作了较大调整。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关于国共联合政府的构想,制订了实现中国政治统一的路线。华莱士使华揭开了美国调处国共矛盾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3.
1943年二战战局扭转,美国出于自身全球战略利益的考量将外交政策重心从欧洲转向了亚洲,华莱士访华正是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产物。华莱士访华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并对中美战时和战后的经济合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国民政府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经济军事援助,另一方面美国也收获了一个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小伙伴”作为战后经济发展的“新边疆”。  相似文献   

4.
民族英雄、清朝后期军政重臣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的重大贡献而被国学大师梁启超誉为中国“五百年来第一伟人”,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对他的评价甚至更高。他还为防止当时中国社会的另一次可能发生的大动荡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农业政策曾经受到中国古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当时,美国的农业部长华莱士在解决美国农业大萧条的经济政策中,曾经全面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基本思想,为根本解决美国农业问题铺平了道路.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等就是美国常平仓制度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蒋建鸣 《金陵瞭望》2010,(11):71-73
南京和圣路易斯是中美两国间第一对友好城市。1980年5月4日至23日,以市委第二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王楚滨为团长的南京市友好代表团首次访问圣路易斯市.这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地方政府代表团第一次访问美国。美国当地媒体把这次访问称为“东西方相会”的大事件.  相似文献   

7.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办和江苏省政府侨办的邀请,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海外希望工程回国访问团”于1996年7月14日到南京访问。这是该团继北京、广州、深圳、上海之行后的回国访问最后一站行程,在南京两天,完成交流与合作考察后返美。 该团的来访,向我们展现了如今一代新华侨,为弘扬中国文化,推进中美交流,近两年来在美国27个州建起67所  相似文献   

8.
业内动态     
行业新闻中美公关界北京首次高层会晤拉开合作序幕3月4日,美国公共关系协会(PRSA)和公共关系全球联盟一行5人应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的邀请,抵京对我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正式访问。这是美国公关界高层首次组团访华,也是中美公关界高层领导北京首次会晤。美国公关协会与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经过会谈磋商,在北京正式达成了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在信息交流、教育培训、学术研究等各领域展开全面合作。美国公关界代表团来华期间,还与中国公关各界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磋商,有力地推动了中美公关界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对两国公关领域,对全球公关业的发展也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翟边 《百姓生活》2013,(8):60-60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温特斯镇一位名叫纽特·华莱士的93岁老人,有可能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年长的送报员。温特斯是加州北部一个拥有6600人口的小镇。《温特斯快报》每周出版一期,发行量在2300份左右。从1947年开始,华莱士便和小镇另外7名送报员一起,每周风雨无阻地给小镇居民送上新出版的报纸。“我喜欢送报纸,送报纸的时候,我可以见到我认识的人。”华莱士说。  相似文献   

10.
陈平 《国际公关》2011,(2):37-37
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美期间,参观了位于芝加哥市的沃特佩顿公立学校的孔子学院。这是美国第一座设在中学的孔子学院,各种不同肤色和族裔的学生在这里学习中文,在此学习中文的人数也是全美最多的。在美国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文教公共外交的亮点。选择孔子学院为国家主席访问之地,旨在向美国主流社会表明,中国希望利用中国文化作为媒介,使美国下一代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刘湛恩是抗战期间为国牺牲的唯一的大学校长。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上海国际友谊社等多个民间国际组织,接待了包括孟禄、泰戈尔、范朋克、莫列德等在内的诸多外国友人,更多次出席国际会议,是1920—1930年代上海国际交流领域的弄潮儿、国民外交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刘湛恩坚持留守上海,一方面继续领导沪江大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开展抗战的国际宣传,坚决拒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教育部长之职。导致刘湛恩被敌伪暗杀的原因之一正是他在国民外交尤其是关于抗战的国际宣传方面的重要作为和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中间党派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他们拥护国共合作、主张全面抗战、力促全民族抗战的发动;他们以多形式、全方位投身于抗日救国斗争;他们坚持民主、维护团结、开展民主宪政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辉英抗战题材长篇小说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辉英是一位身跨现当代地跨大陆与香港两地的抗战小说家,他的抗战长篇小说创作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他全景式地展现了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前线到大后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塑造了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士兵、群众的人物群像,其中集团军申总司令形象堪称典型,为抗战人物画廊增添了厚实的一笔。他作品中所弘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东北作家天然秉传的文学品格并生生不息于中国新文学史册。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文本的时代氛围等方面有些许遗憾,但作为一位抗战小说家,李辉英的文学贡献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中苏离间论"既是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作用于保守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吉田茂的产物,同时也承继战前吉田思想,内含了吉田政治思想中"反共主义"、"经济主义"、亲美英的"对美追随主义"等侧面,可以作为吉田政治思想及其对华政策研究的切入点。1954年吉田携其"中苏离间论"出访欧美,目的是欲以他的"离间中苏"构想为手段游说美国,以求美国同意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发展对华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吉田政治思想"现实主义"的侧面。此访未果,意味着对外以"对美追随主义"为第一要义的吉田政府在谋求调整对华政策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此后至美国转变对华政策,中日邦交正常化,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只得以"政经分离"为政策原则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不仅充分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而且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协和医学院中文部的设立及其对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影响,提出协和医学院的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讲座,是中国现代医学院校里最早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李涛的《医学史纲》及其在美国《医史通报》上发表的论文"中国古代医学伦理学"(英文)为代表性成果。抗日战争期间李涛的工作,还得到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美国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的友好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抗战大后方是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除抗日根据地外最重要的活动舞台.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最主要的工作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具体表现为:维系国共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政治基础;争取中间势力,为抗战胜利壮大进步力量;繁荣抗战文化,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源泉;开拓民间外交,为抗战胜利营造良好环境.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历史作用,有助于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认同,有助于深刻领会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在革命、改革、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为当下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生动素材.  相似文献   

19.
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中国抗战文学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国抗战作品大批"输出"和国外文学大量"输入",世界各国作家亲赴中国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抗日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力的一翼,具有鲜明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