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事业因得人而兴,因失人而衰。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而这两件事都与人才密不可分:出主意要使用好人才,用干部必须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既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又是体现领导干部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宋朝初年,赵匡胤及其继承者吸取了唐末五代地方藩镇割据、中央大臣擅权的教训,为保国家的长治久安,防止赵宋政权成为继后周以来又一个国祚短促的朝代,他们非常注意上层建筑的建设,中央官吏和地方主要官吏的选拔任用,皇帝一手操纵。宋代官吏主要通过科举取士、门荫补官、纳米撮官、流外出职、从军补授等方式遴选或任用。其中最足称道之处,即以科举为正途,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公平竞争,从社会底层选拔“寒俊之士”,以充实官僚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这在历史上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平定l了南唐,本打算一鼓作气攻下吴越。谁知吴越国王钱傲亲自拜见赵匡胤,并献上了吴越国的地图,以示臣服之意。 赵匡胤见钱傲来访非常高兴,便留他在汴梁游玩谈心,而钱傲却在暗地里贿赂大宋的重臣,希望能为他说话保住吴越国,深受皇帝倚重的宰相赵普更是他的重点公关对象。对此赵匡胁D知肚明,也不理会。  相似文献   

4.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所谓得人,是人要为我所用。引进外国人才并使之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是要能够在中国“待得住”。只有待得住,才能心无旁骛地安心工作。如果不能让外国人才心甘情愿待下来,就很难期待他能在这个地方发挥我们预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官在得人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叫做“官在得人,人不在多。”他曾以伟大气魄,否定了吏部提出的内阁编制7000余人的奏议,而果断裁定为700人。他大胆而独具慧眼地选用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一批贤才,从而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素负盛名的“贞观之治”,赢得了“上君”之誉。 李世民的这一选人用人经验弥足珍贵,于今启迪多多。任用人才乃国家兴盛之根本。为政之要,在于得人。得什么样的人? 当然是房玄龄、杜如晦那样  相似文献   

6.
《人才瞭望》2008,(12):71-71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了几个老哥儿们的兵权,送其钱粮,让他们回家养老。但是,兵马还得有人带,于是新皇帝提拔了一批原来的中下层军官。最重要的岗位——殿前都虞侯一职.先由张琼顶替。张琼救过赵匡胤的命,不识字,性耿直。但两年之后便被皇帝赐死。留下的空位,由杨信来顶替。杨信既没有老师们的赫赫战功,也没救过皇帝的命,这个活儿.真是没法干。  相似文献   

7.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和宰相赵普谈论起五代时的动乱.赵普一语道破:“过去的动乱,就是由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也并不太准,只要削夺其兵权,管制他们的谷钱.收了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  相似文献   

8.
学而优则仕。古往今来,由于书读得好或教得好而走上仕途者如过江之鲫。“博士从政”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受得寒窗苦,做得人上人”,当官是件很荣耀的事。而最近,以龙永图、李达昌、吴建民等省部级高官陆续淡出政坛担任教职事件为代表,“辞官从教”现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有评论说在目前的情况下,“辞官从教”无疑开辟了中国高级官员体面淡出政坛的“第三条道路”,预示着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与此相反,不以为然者对这一所谓多赢结局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9.
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其重要职责之一是不断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能否科学合理地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识人是得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识别人才,才能使用人才。准确识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是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领导,要善于发现人才,尤其要善于从下属中发现人才。判断一名员工是不是人才,不能仅看其学历、资历,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准确地考察其德、能、勤、绩,重点要考察其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效率、群众基础、负重能力等。要全面、客观地了解下属,必须采取有效的考察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才瞭望》2015,(6):133
摘自:凤凰网历史京戏里有一出戏——《千里送京娘》,赵匡胤拿着一根木棒送他的情人回家。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出身,他是世袭的军户人员出身,五代从后唐开始,朝代的转换都在将军手上。梁的创业之主是土匪,而唐、晋、汉、周的领导者都是北方胡人军队在胡汉合并后的军团将军。赵匡胤的爸爸就是这个军团的成员。这个军团很大,人也很多,跟近代北洋军阀差不多。赵匡胤是个中级军官的儿子,虽然军官兵没有世袭,不过军官的儿子往往也多从军。赵匡胤  相似文献   

11.
李宁 《人才瞭望》2023,(10):63-66
<正>自古以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年轻干部代表着干部队伍的未来,是党治国理政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能不能健康成长,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薪火相传和长远发展。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踏上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强调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2.
旧闻 《人才瞭望》2009,(9):50-50
成语“三令五申”是一再命令告诫的意思。语出《史记&#183;孙子吴起列传》这句成语,许多人经常用到,但“三令”令的是什么?“五中”申的又是什么?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书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所指。  相似文献   

13.
李煜对赵匡胤的态度的分析与南唐对宋策略的探究在文本研读和历史考据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煜对宋的态度是求稳。其策略以“送”为主。正面表忠心,背地能躲则躲;表面不停“送”,私下得过且过。其态度与策略为自己的治国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14.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为政之道,惟在得人”。古往今来,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推动者,对于国家的独立与巩固,对于民族的兴盛与繁荣,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君 《人才瞭望》2013,(1):105-105
宋太祖赵匡胤本来是个军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戎马生涯。然而,从他登上皇位那天起,他就已经开始了从军人向政治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李晓巧 《人才瞭望》2016,(15):46-47
宋太祖赵匡胤的韬略闻名古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他担任后周皇宫卫戍部队首长时发起的政变.赵匡胤导演了一场高超的行为艺术,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领导着宋朝初期统一了的大半个中国,史料显示他不仅治国有方,而且驭人有术.《石林燕语》里记载了一个经典故事:开宝八年(975年)十二月,吴越王钱俶迫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去朝拜宋太祖,宋朝很多官员建议扣留钱俶,太祖没采纳,说:“你们不要担心,假如不是真心归降的话,钱俶不敢亲自来朝拜,他来了,就表示他是真心归降的,放他走,正好可以结纳人心,让他心悦诚服.”钱俶在离开宋都城时,向太祖表白愿把吴越国交给宋朝——其实这何尝不也是一种试探——太祖说:“尽我一世,尽你一世.”意思是,在我有生之年,我都信赖你把吴越国交给你,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可以统治吴越.并且,宋太祖还给他一个用御条贴封住的匣子,郑重其事地说:“您回到家后,再打开来看.”  相似文献   

17.
北宋初年,有人弹劾镇守大名府的节度使符彦卿多行不法。太祖赵匡胤接到举报,立刻把兵部侍郎王佑召来,命他代理大名府,留心观察符彦卿的动静,仔细调查他的罪状。最后太祖又让王佑近前,面授机宜,说:“卿此次前去,若能查出符彦卿不法罪状,朕当与卿王溥职位。”王溥者,当时的宰相也。太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只要你能把符彦卿的罪名坐实,就提拔你当宰相。  相似文献   

18.
白纸趣闻     
一张白纸,平平无奇,然而,古往今来,一些名人在上面用尽心思、做足文章,不仅展现了超群的智慧,也留下了动人的美谈. ■赵匡胤一张白纸的圣旨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派曹彬为主帅、潘美为副帅,前去攻打南唐.临出师时,曹彬跪请皇上圣谕,如果将领在外不服从军纪,犯了事将如何处置?宋太祖似乎早有所料,从怀中取出一个封好的锦囊,亲手赐给曹彬:“爱卿放心,有关将领在外违犯军纪的处分规定,全部写在里面了.  相似文献   

19.
南唐翰林学士徐铉学识渊博,口才绝佳,是天下一等一的辩才,曾经把宋太祖赵匡胤和大宋的文武百官说得哑口无言. 南唐晚期, 后主李煜派遣徐铉出使宋朝进行谈判,谋求和平.宋朝的满朝文武知道他的厉害, 故十分紧张,商量如何对付这个"徐铁嘴".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就向太祖赵匡胤请示. 然而,赵匡胤却非常放松,胸有成竹. 他说:"你们先退下,我自有妙计. "  相似文献   

20.
子曰:“学而优则仕”。古往今来,由于书读得好或教得好而走上仕途者如过江之鲫。“博士从政”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受得十年寒窗苦,做得人上人”,当官是件很荣耀的事。而最近,以龙永图、李达昌、吴建民等省部级高官陆续淡出政坛担任教职 事件为代表,“辞官从教”现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有评价说在目前的情况下,“辞官从教”无疑开辟了中国高级官员体面淡出政坛的“第三条道路”,预示着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与此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