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感性消费与消费者心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消费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在消费领域里,消费者的需求观念已不再停留在仅仅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以及获得产品本身,而是更加重视通过消费获得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舒适及优越感,这种消费被称之为“感性消费”。感性消费市场存在商品的寿命期缩短、消费的可诱导性强、消费的范围扩大、市场细分更加复杂化等特点。消费者在评价感性商品时,更加注重商品的附加功能和服务程度,在购买感性商品时,采用的是心理上的感性标准。工商企业应研究感性消费者的心理,创造感性设计;树立诱导消费的观念,引导需求创造市场;树立做活生意,而不是做足生意的营销思想,树立创新意识,以新制胜  相似文献   

2.
消费动机往往被压抑.消费动机具有多重性、多源性和可变性的特点,消费动机发生的内部条件是消费主体未获满足的消费需要,外部条件是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消费环境.要激发居民的消费动机,一方面企业必须能开发出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要的商品,另一方面,政府要采取措施,改善居民消费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3.
尽管人们已获得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但却仍然普遍感到匮乏,这是因为商品制造中增加了大量挑起人们欲求的成分,致使人们在欲望的驱动力下,不加节制地追求在外观上具有购买诱惑性的商品.但这种对表象和幻象的购买并不能给购买者带来满足感,而是将其推向如坦塔罗斯那般欲望满足永远可望不可即的境地.这些欲望来源于当代的消费文化,中介是大众传媒和广告.伪造需求的根本动因在于工商业对资本变现的渴望,工商业不断地制造且再生需求.伪造的需求使人们丧失自主性,在消费的过程中沦为客体,是工商企业实现商业资本变现的工具,最终个体在消费中被异化.只有当人们摆脱外界的操控,将消费直接指向于满足真实的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商品经济不分“楚河汉界”,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也没有国别与社界,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深入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市场经济的必然存在,源于人类的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的满足形成消费,资源的配置形成生产。消费刺激生产,生产满足消费。消费欲望形成需求,生产能力形成供给。资源有限与需要无限的矛盾带来供给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尽量使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一致,实现最大满足和最大盈利,就得处理好三个基本问题,即应该生产什么商品和劳务以及生产多少?在什么地方生产和怎样组  相似文献   

5.
潮流玩具为艺术设计开创了新空间。由于潮流玩具同时具有商品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抓住受众的群体特点和心理特征,坚持市场导向,把握时代潮流,创作出时代特色鲜明的艺术作品,展现时尚之美,满足消费需求;同时还需要拓展设计思路,在设计中充分挖掘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增强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巧妙运用造型、色彩、装扮、服饰等设计元素以及夸张、抽象、超现实等艺术手法,创作出具有时尚特点和互动功能、满足受众心理预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玩具产品,为以青少年为主的受众群体提供美好生活体验和高质量文化熏陶,进而助力塑造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6.
胡娜 《兰州学刊》2008,1(5):174-177
当代世界,消费主义漫漶于全球。在广告、媒体、信息工业及数字化、图像化消费兴起的时代,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地是消费类像,消费符号。商品的价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或物质性的交换价值,而在于可以不断消费的符号价值。当代符号经济正是在融合了符号消费的种种特征,并在将其体系化的基础上,建构的一个包含“体验”、“融合”“创新”、“品牌”等当代社会所认可的多种价值形式的符号世界,并努力朝向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化运作的过程发展。  相似文献   

7.
消费心理需求对消费行为及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广大消费者趋于成熟和理性,市场也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这就对企业的营销工作提出了理性、科学、更高、更细、更深的要求,而这些要求的核心都在于“心理”和“需求”两个方面,即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企业应研究消费者显在和隐藏的消费心理,以指导企业的营销活动。  相似文献   

8.
体验经济的到来促进了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产品差异化的消失使得体验成为提升产品价值的有效方式,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仅仅注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功能上的利益,更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感受.通过分析体验经济时代下酒店产品的概念增值点,对酒店企业应如何满足顾客的体验需求提出了新的营销组合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体现人的内在需要和意愿的真实需要为符号化的虚假需要所替换,标志着人的需要已发生了异化,满足需要的消费也随之演变成了异化消费。异化消费在给人们带来短暂满足快感的同时,更带来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和社会的公平公正秩序的毁损。人类要想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时空,就必须消解异化的需要,扬弃异化消费, 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探讨或许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消费社会和它的消费文化心理给文学艺术带来的影响是潜在的和显而易见的,作家艺术家对此有多少自觉性则是另一回事。一种情况是消费需求改变了言说──接受的文化机制,促使以满足大众消费(休闲、迷幻、猎奇、寻找刺激以及趋同性的单纯为消费而消费)为目的的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另一种情况是言说者于他的运作策略上由内在精神向度出发对消费行为作出回应,以期达到言说所欲实现的意图。在第一种情况下,文学自动降低她传统意义的品格进入商品的层次;第二种情况则是文学试图在滑向新的文化轨道后使消费行为跃上文学的台面。50年代中期后的…  相似文献   

11.
一、零售企业商品信息反馈的意义零售企业处在商品流通的终端,把商品从流通领域最终转移到消费领域,最直接地反映了市场的需求,是信息反馈的重要场所。如何通过这个场所搞好商品信息反馈的科学管理和运用,直接影响到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益。商品信息如果反馈迟钝或错误,就会造成商品流通周期缓慢,甚至迟滞、积压,增加耗费和损失,或者造成市场脱销,供求脱节,供应紧张,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目前改革商品管理体制,逐步走向以销定产,产销见面,多渠道进货,多层次经营的形式,这就更加要求零售企业认真搞好商品信息反馈的管理和应用,以不断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和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物质利益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消费利益;二是财产利益。人们的物质利益说到底,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而获得的消费利益。但是,消费利益的获得及其满足程度是以财产利益的存在和增长状况为前提的。 财产利益又具体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财产的占用利益。人们的经济利益来源于物质资料生产,而物质资料生产又必须以对财产一定形式和一定程度的占用为条件。如我国虽然有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如果缺乏与其相适应的并作为生产资料而存在的财产与它相结合,是生产不出丰盛的产品来的。在任何情况下,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用形式和占用程度不同,因而影响到物质资料生产的状态也不一样。二是财产的增殖利益。在任何一种发展着的社会里,财产作  相似文献   

13.
所谓精神消费它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主要体现为文化需要)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其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交往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接受和吸收各种精神产品来满足自身各方面精神需要的精神性活动。精神消费无论是采取个体形式如个人阅读、看电视;或采取群体的形式,如群众文娱活动,知识比赛等,其消费对象都是观念性的产品或知识劳务,这是精神消费与物资消费的根本区别点。精神消费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制度的形态。反映该社会所固有的社会矛盾。但是,如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一样,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14.
住宅消费中的私人品与公共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波 《学术研究》2006,(4):45-47
住宅消费是人们衣食住行中非常重要的消费项目,不仅是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满足,也是追求消费需求层次提升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含对土地和建筑物的消费,还包括居住消费中会涉及的一系列私人产品和社区公共产品的消费,特别是其中的价值互动关系,值得我们去研究。一、住宅消费涉及的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范围住宅消费是人们满足于居住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经济行为,它属于温饱型需求的一部分。一般而言,居住场所是人们工作之余休息的地方,也是给人们归宿感的重要消费品。住宅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中一套房子,还是展开许多消费行为,例如吃饭穿衣、亲朋交…  相似文献   

15.
张美君 《北方论丛》2014,(3):121-125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是否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这是鲍德里亚思想研究中的一个节点。虽然马克思与鲍德里亚都以商品为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二者面对"庞大的商品"时的思考却是不同的。马克思思考的是"庞大的商品"是如何产生的,其答案是资本的无限逐利推动无限生产,而无限生产需要无限消费才能实现剩余价值。鲍德里亚思考的是人为何需要如此多的商品,他的解答是社会区分的原则推动了人对商品的无限需求,无限的需求推动着无限的消费。鲍德里亚的分析不依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也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凯恩斯认为在“消费倾向”这一基本心理定律作用下 ,消费增量总是小于收入增量 ,二者间的差距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扩大 ,需要扩大投资需求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 ,因此主张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过公共投资引致民间需求。但笔者认为上述这套理论或思想背景与目前中国处在转轨期的内在要求不符 ,而主张把中高收入阶层作为撬动内需的坚实杠杆 ,即积极扶持中高收入阶层 ,填补“消费断层” ,释放其消费潜能 ,以引致投资需求 ,逐渐缓解商品滞销之“恶性循环” ,从而缓解内需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学解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肖显静 《人文杂志》2004,(1):170-175
消费社会是通过生产消费主义文化来生产消费的。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是商品符号意义的生产。它使得商品具有符号象征性 :不仅是一种能指 ,也是一种所指 ;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也具有符号价值、象征价值。如此 ,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就具有了符号象征性 :一是消费符号 ;二是符号的消费。而所有这一切必然导致消费的异化 ,引发资源和环境危机 ,需要我们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萍 《理论界》2013,(3):44-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这与转变消费方式似乎是相互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又需要人们减少非理性、不可持续的过度消费以减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压力,但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找到比较理想的答案:一方面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预期,扩大消费规模。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不是减少消费,而是降低消费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降低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向低碳、绿色、和谐消费方式转变,还自然一个碧海蓝天,还人类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文豪 《天府新论》2020,(6):92-100
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费主义共有的社会基础,这意味着二者在新时代的中国同时在场。然而,人们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由于受到商品符号意义的支配,沉迷于炫耀性消费和过度消费,造成精神与物质需要的双重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进而与美好生活需要相背离。为此,我们需要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背景下立足于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明确消费主义的边界,以高品质生活观代替节俭性消费观,并在承认商品符号化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伦理的关照和人的主体性回归,对商品的符号意义加以建构,实现对消费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一、市场失灵的表现和原因市场机制调节失灵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市场机制不适于调节公共商品的生产和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商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中不具有排他性特征的商品。市场机制不适于调节公共商品的生产是由公共商品的性质决定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共商品具有不可分性。第二,公共商品在消费中既无争夺性又无排除的可能性,即某人对公共商品的消费并不能减少或干扰他人对同一物品的消费,不管人们是否对公共商品支付费用,都不大可能阻止他们对这些商品进行消费。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支付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