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功耀教授挑起新世纪初中医废存之争并非是学术研究活动。"告别中医中药"等一些著述采用的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方法。其许多著述都缺乏基本的严谨性,存在许多知识性、逻辑性的谬误。  相似文献   

2.
美国高校在防治学生学术不端上存在两种路径:一是实施荣誉制度,二是依靠规章条例。这两种路径都源于美国社会文化中的荣誉准则,都以控制大学生行为、营造相互信任的校园氛围为共同宗旨,但在学术不端问题的理解和防治策略上存在差异。前者把学术不端视为一个发展性和教育性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后者把学术不端视为一个惩戒性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正当程序惩治"冒犯者"。这两种路径在防治学术不端上各有优缺点,但究竟哪一种路径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当前并无定论。然而,无论哪一种路径,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术不端的问题。鉴于此,美国高校开始尝试转换防治思路,即从"如何制止学生学术不端"转为"如何确保学生学习"。我国高校在防治学生学术不端问题上,应重视学术不端的危害、扩大学术不端的外延、规范学术不端的处理程序、转变防治学术不端的思路,以及系统地看待学术不端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校缺乏专门的学术道德教育课程,部分导师的首要责任人职责未履行好和研究生自我道德教育缺失是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即开设专门的学术道德教育课程或专题,加强学术生态建设;积极营造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健全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完善研究生学术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一稿多投、署名不当、引文不当、抄袭和造假等.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原因、个人原因、惩戒不力、期刊自身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编辑的学术责任感;坚持学术规范,严格审稿程序和规则;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构筑反腐联防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者缺乏学术素养、期刊界的监督力度不够、读者的反腐意识不强以及学术研究的复杂性,致使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长期以来无法根除。分析认为,完善评价制度,提高研究者素养,加大奖惩力度,强化诚信教育等是遏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良策。  相似文献   

6.
学术不端是近年来我国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我国的学术不端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不端的定义、特征、危害和治理等几方面.具体而言,学术不端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治理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前者主要集中在学术不端的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后者主要聚焦于存在问题以及治理对策等方面.目前,相关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研究;研究角度多元化;重视实践,问题导向鲜明等特点,但也存在研究面窄、对典型性学术不端跟踪分析不足、理论研究具有滞后性等不足.下一步需要提升理论、细化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方法和深化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地,高校学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学报中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应对策略:明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合理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加强对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广泛性的社会焦点问题,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应采用如下措施:一是利用多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及网络搜索工具;二是签订论文著作权授权协议;三是完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对学术不端行为者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五是增强编辑的责任心及鉴别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屡有发生,主要表现是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捏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发表论文“一稿多投”、杜撰参考文献,引文不加注释、不当署名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相关制度的不合理、不完善及不良学术环境的影响;现代电子技术的便利条件以及研究生个人道德自律意识的淡薄。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净化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道德自律意识,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着眼研究生教育管理层、导师和研究生自身三方面,从政策制定、培养过程、奖励制度等多个环节和师德、学风等角度分析当前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就各环节存在的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给出了事先预防的策略。通过“管、教、学”三方联动以净化高校学术氛围,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促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产生此类行为的原因有认识扭曲,受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的影响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校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主要对策有:建立学术道德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改进评价考核导向,创新考核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整治力度;建立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发挥研究生群体的自我监督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学术不端行为惩戒立法论纲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法律制度.为便于认定学术不端行为,立法需要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分类及构成要件.我国应建立统一的专门性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构体系.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需要经过公正的法律程序,其中应特别注意完善听证程序以保障相对人的防御权利,监督学术惩戒权力的运行.学术不端行为惩戒要由法律或行政法规统一设定.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戒规则和学术惩戒行为都应该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防范问题,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从作者不端行为防范入手,防范策略也多从制度层面、道德约束、编辑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在探讨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的基础上,试从编辑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展开研究,重在探讨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学报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4.
时下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是学术抄袭行为,还表现在边缘化研究、功利化研究、标签式研究和恶搞式研究等等方面上,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健康发展所造成的破坏性是不容低估的。市场经济和教育学科体系调整的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标新立异思维方式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以及教育管理官僚化等等,都可能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崇敬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客观地、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地、完整地理解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纠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不端行为,切实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防范问题,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从作者不端行为防范入手,防范策略也多从制度层面、道德约束、编辑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基于在探讨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的基础上,试从编辑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展开研究,重在探讨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学报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现状和目前对本科毕业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存在的难处,提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工作应从本科毕业生抓起,学报编辑应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为契机,利用自身特长,担负起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特殊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17.
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报编辑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术不端行为通常是指违背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通过抄袭、剽窃、篡改、伪造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学术成果或假冒学术成果的行为。学报编辑在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见诸于:严格把关,杜绝学术不端论文的出现;重视导向,弘扬规范健康的学风;采取惩罚措施,给不端行为者以严正警戒;加强沟通联系,增进与作者之间的密切关系;通力协作,形成学术诚信监督和学风建设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主要源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自律意识不强、学术研究能力低下、学校缺乏健全的监督惩罚机制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等。提高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建立健全监督惩罚机制,规范网络环境,才能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学术要求的提高,大批优秀的研究生学术成果涌现,对繁荣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受到社会不良学术道德风气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给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报编辑接触到大量研究生来稿,从中窥见了部分研究生学术论文中的抄袭等现象。文章通过分析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学术道德素养教育、构建多维度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善学术道德制度建设和强化编辑把关责任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规定》的比较发现,北京大学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序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文本没有对相关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二、将调查的权力下放到院系学术委员会不利于调查的开展;三、质询和调查两个重要程序宽泛笼统,不易操作等。而乔治.华盛顿大学比较妥善地解决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学术规范制度建设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