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在中国近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曾国藩凿通了“空疏虚鹜”的程朱理学与“务实求朴”的经世之学的铁幕,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理学经世思想。他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分为三个时期:入京前,他究心“先儒语录”,功于“翰林词赋”,在湖湘学风薰陶下萌发了理学经世的宏志;入京后,他遍结名师,精研“义理”,切磋“经济”,进一步明确了理学经世的取向;离京后,他兴办团练,剿杀义军,举办洋务,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理学经世思想。其理学经世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抉发仁学与礼学的新意,以仁学与礼学为纽带,将理学与经世联结在一起,重释义理、辞章、考据、经济之关系,再现了传统儒学“内圣外王”的本质精义。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是传统儒学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发展,堪称传统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胡寅史论义理化倾向非常明显,借史论抒发儒家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关怀,对南宋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在史论方面禀承胡寅义理化特色,犹过之而无不及。通过对他们史论揭示与比较研究,可以管窥新儒学在历史政治领域所产生的经世作用与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宋明理学已经发展到极端&于是清初文人倡导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以救理学空 疏浮泛之弊,经世思想成为一时社会思潮的主流。《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无论是功用价值论、创作主客 体论还是艺术风格论都由此而带上浓郁的经世色彩。  相似文献   

4.
<正> 晚清经世学者为谋富强极倡经世,为明国是多讲掌故,推崇今文经学以谈变法,探究舆地之要以筹边防,富、强、变、宜是其经世思想的中心。理学经世派以模仿西方技术为经世济民、求富求强的途径,却忽略了欲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求生存,中国传统的某些价值观念不仅必须作适应性的变革,而且要跟上世界潮流。没有新的经世理论指导的皮毛式的模仿,或可有一时之功效,但实难长久保持和发展,理学经世派殚精竭虑几十年的努力毁于甲午海战  相似文献   

5.
试论胡林翼军事思想的理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德良 《兰州学刊》2008,(6):121-123
胡林翼是晚清理学经世派的领军人物,也是湘军创始人之一。近年来学界多从现代军事学的视野来研究胡林翼的军事思想,但均没有涉及胡林翼军事思想的理学内涵。文章从理学的新颖视角,对胡林翼的军事思想作了全新的透视。  相似文献   

6.
试论胡林翼吏治思想的理学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林翼是是晚清理学经世派的领军人物,也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近年来学界多从政治学的视野来研究胡林翼的吏治思想,但均没有涉及胡林翼吏治思想的理学内涵,本文从理学的新颖视角,对胡林翼的吏治思想作了重新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所谓"功利学派"或"事功学派",此派注重实际的社会治理和国计民生,故而称其为"经世学派"可能更为恰当。依韩非子之说,儒家在孔子之后分为八派。儒家八派思想旨趣不同,而皆自谓得真孔子之道者。从根本旨趣上说,儒学既非记诵辞章之学,亦非玄谈和独修的学问,而是经世济民之学。在儒家八派之中,唯有"孙氏之儒"才是得了孔子经世之道的真传。儒家经世学派的第一任领袖,《荀子》称其为"子弓"。考辨儒家经世学派领袖,有三条理由可以论证"荀子"姓"孙",而不是姓"荀";有八条理由可以论证"子弓"为孔子著名弟子"子贡",而非前人所说的"仲弓"和"馯臂子弓"。子贡乃是孔门真正的经世大儒和孔子正宗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8.
北宋新儒学与汉唐儒学不同,着重阐发经典义理,倡导义理之学。义理之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与后来比较定型化了的理学也有着重大的区别,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从学术取向的多样性,经世义理之学占主导地位来论述北宋新儒学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嘉道之际,随着汉学、宋学对峙的公开化,"汉宋之争"随之达到高潮。而尊奉程朱理学的桐城派在此时的学术论辩中,鞭挞汉学弊病,力辩程朱正统,拓展宋学生存空间;批驳汉家"义理"观,捍卫程朱义理;兼采汉宋,阐扬理学经世思想,利用这场"汉宋之争"扭转了学术格局,促使宋学势压汉学,呈现复兴之势。可以说,宗崇程朱的桐城派是嘉道年间学术争辩中的主力军,其通过"汉宋之争"为理学走向复兴奠定了学术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北宋新儒学从本质上说是"义理之学",而北宋"义理之学"的发展一开始就表现出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取向,那就是经世论取向的义理之学和心性、性理取向的义理之学.在北宋时期,经世论取向的义理之学是占主流的.后来,由于政治改革的挫折、儒学经世论方面的学术资源的相对不足、排斥佛道思想的需要等方面的原因,注重心性的义理之学逐渐占据了上风,最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徐复观的政治理念──兼论徐、牟政治理念之异同颜炳罡当代新儒家的中心问题是本内圣以解决新外王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就是在肯定儒家内在精神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进一步说也就是如何顺应儒家义理开出民主与科学的问题,归根到底这是传统儒家所谓的经世...  相似文献   

12.
宋明理学非儒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至今,理论界都认为理学是儒学,以为其“义理”学说之“义”出于孟子,“理”是从《周易》中“体贴”出来的。作者认为欠妥。《孟子》没有与理学内涵相同或相近的“义”;“理”也不是从《周易》中“体贴”出来的,二者均源于术家韩非的“义理”学说。理学由“义理”学说具体化出的治国方针和基本哲学理论也源于术家韩非。且理学的经典《四书集注》不代表儒家思想。因为《四书)的重点在《大学》、《中庸》,二者均贯穿韩非术家的“义理”思想,而对《论语》、《孟子》的阐释和理解,既要参照《大学》、《中庸》,又要以理学家们所注的“义理”思想为根据。于是,《四书集注》就成了盗版的《韩非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若将理学当做儒学,就不会走出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学在对古代儒家经典的探索中,形成与汉学迟然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在其创始阶段(庆历新政前后),即表现出疑经等重大特色。它摆脱了汉儒以来章句之学的束缚,以通经致用为目的,重实际、讲实用、务实效,以期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最高理想,从而创造了义理之学。不容忽视,宋学的建立与庆历新政有着本质的联系,而范仲淹则起着组织和带头作用。嘉、治平年间,宋学步入发展阶段,形成著名的四大学派,其中以王安石为首的荆公学派占据主导地位,而以二程、张载为首的洛、关理学派终北宋一代则处于形成时期。四派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也表现出思想和学术上的重大分歧。南宋一朝,宋学发展到演变阶段,作为它的分支的理学兴盛起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同时与之对立的则有浙东事功派。由于理学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同现实生活脱节,日益走上空疏道路,因此隐伏了必然衰落的因素。宋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向理学的演变,无不与两宋以来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史怀刚 《北方论丛》2011,(1):111-115
现代新儒家所开启之易学可称为现代新义理派,相较于传统易学其有四个基本特点,即:新视域、新问题、新阐释、重工夫。现代新儒家以西方哲学的视角反观易学,用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价值论的方式阐述易学中的义理。他们承接宋易,将西方哲学的理念融入于易学之中,以易学接通西学,以此彰显易学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舒 《天府新论》2016,(5):52-58
理学经世的特质在于经世寓于修身之中,而修身成于经世之时。理学经世与同治中兴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晚清理学凭借夯筑程朱修身之学以守道救时,治体层面致力于恢复君臣共治以尝试打破皇权的乾纲独揽,治法层面并不倚重官僚行政技术,而是注重兴起教化以重建地方秩序。在洋务实践中,理学经世秉守道义重于强权的价值关怀,使得晚清中国没有走上近代日本的军国扩张道路。  相似文献   

16.
《讨粤匪檄》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特定社会文化基础,适应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檄文在指导湘军同太平天国文化论争中,作为理学经世派用以对付敌对阶级进行文化反击的精神武器,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发展的现状。檄文文化内涵的深刻实质在于理学经世派在其实学精神指引下,从维护传统到逸出传统,开展洋务自强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序幕,从而发展、维护了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各宗派中,禅宗的心性思想整体性特别强。尽管如此,作为分灯禅中的重要两支,洪州派与石头派还是表现出相互区别的心性思想。笔者试将洪州派、石头派心性论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朱熹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以期对探究禅宗心性论与心学、理学心性本体思想间的借鉴、吸收关系,以及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人生、伦理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魏了翁词谢桃坊中国儒家学说发展至北宋中期,在新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这个新儒学派曾自称“正学”、“圣学”、”道学”,南宋后期终于以“理学”的名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并确立为统治思想[’。理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在南宋时虽然数次遭到压抑与...  相似文献   

19.
钱穆、胡适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不同阐发,是他们治学思想歧异的具体反映。胡适主张治学只在求真,强调考据之学;钱穆主张学当经世,考据当以义理为归宿,反对考据与义理两分。  相似文献   

20.
晚明思想史的主潮是经世致用,这在学术界已是不争的共识。然而,关于晚明经世思潮兴起的背景,学者们却有不同意见。归纳起来,大略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理学反动说。这一派的观点以梁启超为代表,强调晚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心学的空疏、腐化是导致明末社会“天崩地裂”的主要原因,因此,当时的学者相率“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二是社会经济变迁说。这一派的观点以候外庐为代表,强调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对思想所造成的冲击。三是内在理路说,这一派的观点以余英时为代表,强调国义理派别之争要求“取证经书”,从而由“等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