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改编的40集台湾电视连续剧,跨过海峡,在福建荧屏上出现,吸引了众多观众,其盛况近似《四世同堂》电视剧的播映.正如老舍与北京的关系一样,福建是《京华烟云》小说作者林语堂的家乡.《京华烟云》通过电视剧形式与福建观众见面,这是久居海外的作家、学者林语堂生前未曾料想到,但确实成为遗赠给家乡人民的一件礼物.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英语小说,林语堂将文中的互文知识进行重构和扩充并将其传译到西方的语言世界中,这种英文创作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互文的翻译过程。因此,试从互文性角度来分析《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痕迹。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林语堂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举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存有的遗憾,那么作为著名文学家文化人的林语堂长期受到贬斥和遗弃恐怕是其中最为显目的.其实,林语堂八十多年的生活遭遇和创作成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是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林语堂早年曾接受长时间的教会学校教育;林语堂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造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林语堂在美国生活长达三十多年而晚年却携家带子回归台湾省;林语堂既是一个散文大家又是著名长篇小说家,他一生仅长篇小说就有十多部;林语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少见的自信者.他说,“我有雄心让小说留传后世”;林语堂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京华烟云》也  相似文献   

4.
版本行旅与文体定格——《京华烟云》中译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河北学刊》2012,32(1):94-98
《京华烟云》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小说,其中文翻译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本文所谈的《京华烟云》涉及到目前所能见到的这部小说的中文译本,通过梳理分析这些译本,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1940年代《京华烟云》的翻译及译本的大致情况如何;二、郁达夫为何未能完成林语堂的托付翻译出这部小说;三、张振玉的章回体译本如何成为现今通行的中译本。  相似文献   

5.
李术华 《理论界》2013,(12):162-164
林语堂一生关注女性命运,他的多部作品浸透着对女性的崇拜,其中尤以《京华烟云》为甚。《京华烟云》被视为现代版的《红楼梦》,刻画的近百个人物形象中女性人物过半,她们或被褒奖、或被膜拜、或被同情,充分体现了作者在现代思潮影响下人道主义的先进女性观。但受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其先进的女性崇拜观念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先生诞生于福建平和县,迄今整整100年。早在二、三十年代,林先生从西方引进介绍幽默理论,创办我国第一本幽默杂志《论语》,轰动了当时文坛,别人都称他为“幽默大师”,他却谦虚地说:“这并不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①1936年8月,林语堂去美,寄居纽约,先后用英文写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三十多部著作,享誉欧美文坛,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智慧天才”。1966年6月,林语堂由美返台北定居,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自一九三八年秋季开始用英文写作长篇小说,陆续在美国出版。他最为自得的小说共有三部,即一九三九年出版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一九四一年出版的《风声鹤唳》(ALeaf in the storm)和一九五三年出版的《朱门》(The vermilion Gate),称之为《林语堂的三部曲》。《朱门》与《京华烟云》、《风声鹤唳》一样,最初都由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但直到一九七六年,台湾远  相似文献   

8.
以闽南俗语为切入点,首先探讨了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然后以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比较作为基本语料,探讨语用等效理论在《京华烟云》中闽南俗语的中译策略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京华烟云》中的闽南文化的揭示以及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叙事学出发,对比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小说《京华烟云》及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中不同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可以发现,“木兰”的叙事原型,在林语堂那里是传载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在汤亭亭的笔下,则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也是女权主义的旗帜,更彰显了华裔美国女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音译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古已有之,但一般作为“义译”的补充,局限于专有名词的翻译。以双语作家林语堂的英文著作《京华烟云》为例,揭示音译法的各种妙用及效果,分析其使用理据,从“杂合”的视角提出要适当利用音译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在80年代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林语堂给人的印象是片断而模糊的。通常是述及语丝派时闪露出林语堂怒目金刚的一面,说到30年代“论语派”(或称“闲适派”)时,林语堂则变成以倡导幽默、闲适与性灵来替当局粉饰太平的白鼻梁小丑了,此外便难觅其踪影。80年代以来,随着林语堂作品和十余种传记与论著的出版,以及电视剧《京华烟云》的播出,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林语堂。但是,对这样一位文化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如何理解,对他在中英文双语创作、翻译诸方面的建树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怎样评价,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王…  相似文献   

12.
一“散文画”的提倡二十年代初,当西方近代小说理论传入中国、小说构成“三要素”(人物、情节、背景)理论受到普遍推重的时候,赵景深却依据中国现代小说与抒情传统密切联系的特征,对小说文体形式的构成要素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短篇小说实是各种文章很巧妙而复杂的组合”,因而提出了这样一个小说的“假定的公式”:“短篇小说=抒情文+叙事文+写景文”①.也许,赵景深的小说“公式”受到过西方小说家理论“三要素”说的启示;但它却集中反映了现代小说家在强大抒情传统的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是研究人的灵魂,那么研究文学家则是走进一个幽深具体的文化灵魂。《闲话林语堂》就是这样一本真正走进林语堂文化灵魂深处的佳作。首先,作者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宏大视野中把握林语堂。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一种生动的文化现象,突显的是民族文化的某些价值。在《闲话林语堂》中,作者通过剖析林语堂文化灵魂的渊源,揭示了林氏对东西方文化的取舍态度。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既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大多数文人那样激烈地否定,又不同于“国粹派”一味地肯定传统,而是在批判传统文化丑恶一…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以其闲适淡雅的独特风格饮誉散文界。他早年写作新诗,致力于文学批评,撰写过50余万言的论著,尤以《英国文学史》得到学术界好评,还独立译成莎士比亚作品40卷。他的文学业绩是多方面的,而散文独标一格,成就显著。梁实秋与散文结缘,可追溯到20年代初,1927年出版的《骂人的艺术》初露小品锋芒。他真正饮誉散文界,是在陆续写出《雅舍小品》的40年代。1939年至1947年,他共创作雅舍小品34篇,于1949年结集出版,风行一时,至今发行50余版,居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雅舍小品》,是梁实秋作为散文大家的奠基之作。朱光潜…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总结——评张梦新主编的《中国散文发展史》□卢敦基近年来,现代散文在市场上盛行,连带着古代的散文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抢手货,比如在书肆上颇可看见古代的笔记小品。但对于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却少有人去加以总结;笔者孤陋寡闻,仅见民国时期及建国...  相似文献   

16.
抒情化小说艺术境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以后的中国小说,产生了一种悖离传统小说情节叙事模式、结构“散文化”的小说审美潮流。这种小说潮流,虽远不能说是现代小说的主流,但在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界,确也算得上蔚成风气。这些小说普遍地缺乏对情节的用心设制,即兴遣怀的痕迹相当重,以致引得当时读者抱怨:“以为他才开头,却已完了!”即使名重一时的浪漫派作家郁达夫。庐隐等的小说,今天读来,仍感“小说性”丢失过多。鲁迅的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其艺术水准是属于先锋位置的,但他的不少小说却不像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社戏》、《伤逝》、《在酒楼上》、《鸭的喜剧》、《兔和猫》等,读起来更像散文或诗,作品直接打动读者的,不是情节或人物性格,而是叙述者悠远的情绪与深挚的情怀。现代小说史上的不少大家,如废名、沈从文、萧红、孙犁、等芜、师陀、汪曾祺,他们的成名作或主要的小说,都更像散文而不像小说。  相似文献   

17.
三、苦中作乐1 92 7年后中国政局变得日益混乱 ,然而小品文却异常活跃起来。有人说 :“十年前新体诗盛行 ,各报的附刊跟各种杂志都登载新体诗 ,这两年小品文忽然流行 ,作家又多喜写小品 ,非文艺的刊物也注重小品 ,大有从前新体诗的盛况。”(谢六逸《小品文之弊》)可见此时小品文身价之高。在小品文中兴里用功最勤、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林语堂了。林语堂与周作人有着直接内在关联 ,在观念、思想、性情和审美等方面 ,周作人都是林语堂的“师友”,在小品文方面也是如此。 30年代有人说 :“知堂先生的特殊小品文体 ,里面古文分子加强 ,就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林语堂文化家庭小说《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家长与丈夫”形象。认为这些形象具有儒道融合、中西融合的复合性文化品格,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和艺术审美特征,体现了林语堂儒道融合、中西互补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散文的成就及其划时代的意义是公认的。在那个时代,“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多种体制的散文,冰心、朱自清的美文小品历来受人推崇。但鲁迅“五四”时期的散文主要侧重于社会批评,缺少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剖析,其意义主要在其思想性;冰心、朱自清的美文小品更多地承继了古代抒情散文“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其主要功绩在于打破了当时旧文学维护者“美文不能用白话”的断言。可以说,二者均没有形成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古代散文美学的强大冲击,而这正是衡量一个时期散文创新程度,特别…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以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而赢得声誉的。然而叶圣陶在创作上本是多面手,并富有驾驭各种艺术样式的才能。且说叶圣陶的散文创作,他曾结集出版过《剑鞘》(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和《西川集》(1945)等多本集子,此外还有散见于各报刊的政论、杂文、小品、随笔和信札等数百篇。尽管郁达夫在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曾收录叶圣陶散文5篇(入选篇目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而阿英在同年出版的《现代十六家小品》中,如同郁达夫一样,也对叶圣陶的散文作品予以高度评价。然而,1949年以来的新文学史家和新文学选京,在谈及中国现代散文时,往往只提到《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等极少数几篇叶圣陶散文作品,致使一般读者难以窥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