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的中美海洋地缘政治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振 《太平洋学报》2010,18(12):45-51
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仍是影响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海洋地缘政治和由其决定的海洋战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制海权是美国保持霸权地位的关键。面对中国崛起的新局面和向海洋发展的趋势,美国正在构建类似于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同盟。中国海军长期坚持"近海防御"和"积极防御"的海洋战略,但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安全利益的全球化,需要逐步改变为"全球安全"海洋战略,这是由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决定的。中国在继续推行以理性态度和原则解决海洋争端问题的同时,根据需要加强海上力量的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以实力求和平创造条件。中美两国远隔浩瀚的太平洋,两国最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在海洋,必须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
在大国技术竞争中,国家可以采取自强型或者遏制型的战略。中美贸易摩擦的核心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科技发展采取的遏制型战略。驱动美国向遏制型战略转变的原因是技术在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作用,中国的技术崛起使美国感到了威胁,而同时特朗普政府及其带来的政治混乱又给这种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条件。美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都对中国的技术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限制市场、投资、技术、人才,并威逼利诱盟友进行联合围堵。但是也有诸多的因素会约束美国对华的科技遏制战略,包括技术发展对合作的需要、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需要、国际竞争的压力以及美国对外国科技人才的依赖等。未来的发展走向有赖于这些不同因素之间的消长,中国应该立足于自身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合作来应对美国的科技围堵。  相似文献   

3.
美国、日本的对华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说和权力均衡理论的影响。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以及对南海、东海矛盾的介入,安倍内阁提出所谓的“自由与繁荣之弧”、与美国修订防卫合作指针、修改国内相关法律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其对华政策及地缘战略服务的。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遇到来自美国和日本的质疑,其背后仍旧是西方传统的地缘战略因素在起作用。共建“一带一路”本身既是对传统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说的否定,也是“海陆和合论”这一地缘政治经济学新概念的具体实践。重塑建设性的中美日关系,或许需要从影响决策者利益认知的地缘政治学角度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南锚",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基于自身国家身份与地理位置的错位、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的背离,自霍华德政府执政以来,平衡外交一直是澳大利亚外交的基本立场。但自2016年以来,澳大利亚平衡外交出现滑向失衡的新动向:地缘政治考量优先于地缘经济、中澳伙伴关系滞后于澳美同盟、强硬保守多于务实理性。中美权力转移加速、中澳实力差距急剧扩大、澳担心被美国战略抛弃、澳国内民粹主义等极端思潮抬头,共同导致澳大利亚对华外交日渐失衡。对此,中国可采取加快南海共同行为准则磋商、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开启南太平洋地区"非安全化"进程、加大话语能力建设等措施予以应对。受大国权力斗争加剧、意识形态回归、地缘政治超越地缘经济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澳大利亚对华外交失衡趋势难以得到彻底扭转。  相似文献   

5.
关于美国对华战略中的“敌”性判断及“非对抗”因素段克兢唐永胜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剧变、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美国国内的政治争论,导致美国对华战略出现“敌”性判断。这一“敌”性判断是美国对华“遏制”或“接触”两类政策的出发点。但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和中...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梳理美国对亚太的关系,美国从未离开过亚太,而且美国对亚太地区一直是高度重视。随着中国的崛起,奥巴马政府选择"战略东移",并采取一系列对华战略。机制建设、经济霸权、意识形态控制三个变量是美国推行其亚太政策的一贯做法。透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名义上是合作,实质上却是遏制;名义上参与亚太事务,实质上为维护其霸权。通过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实质的剖析,可以为中国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参考,并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赢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于镭   《太平洋学报》2014,(1):49-60
在全球和次全球(区域)体系中,中国作为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新兴大国,其上升态势有力地推动了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大周边邻国的经济融合,以及政治和战略合作。在全球"复合依存"架构下,这种日益增强的经济融合与多领域的合作反映了中国地缘政治新趋势,即将自20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经济外交和针对中国大周边邻国的"外交魅力攻势"紧密结合。这种新的地缘政治战略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采取"和解"策略,增进经济合作和政治磋商,并最终促使双方构建战略伙伴关系。中澳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推动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扩大,而且也有利于双方构筑政治和战略互信。中澳战略伙伴关系还有助于确保当中国凭借其新增的财富和力量获取相应的全球性大国地位时,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其他盟友不要视中国的"和平崛起"为威胁,并进行自我约束,避免卷入美国遏制中国的任何企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美国崛起的原因,比照当代中国与19世纪末美国在地缘政治环境上的异同,提出当代中国和平发展应研究借鉴美国的经验,按照统一国家——增强国力——发展海权的步骤,把握中国自身地缘政治环境特点,顺应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国家在国际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角色随着自身需求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是在不同的角色间转换和摇摆。国家的角色在彼此相互认知中建构和确定。韩国在中美关系影响下所扮演的角色异常复杂,主要由韩国的自身需求和中美两国对韩国的影响所致。韩国根据自身的安全战略需求有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期望,同时寄希望于中美两国。美国因韩国特殊的地缘位置和美韩同盟关系,对韩国有很大的角色期待,希望韩国成为东亚地区遏制朝鲜和牵制中国的棋子。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期待韩国不要损害中国和平崛起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周边环境,并有益于朝鲜半岛和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美关系和朝核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使韩国在外交上摇摆于中美之间。韩国时而偏向中国,时而靠近美国。韩国的角色是中国、美国和韩国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韩部署"萨德"系统实际上是中美韩三国间的博弈,从中可以进一步清晰地看出韩国在中美关系中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科技竞争正逐渐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前沿与核心。为遏制中国科技实力的持续增长,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按照“弱它”与“自强”的双重逻辑制定了囊括“一出”“三进”“场外犯规”“规锁”“自强”五大核心举措的对华科技竞争战略。五项举措分别围绕阻止对华技术出口,阻止中国资本、技术、科研人员进入,对中国先进科技企业“精准”打击,率先制定新兴技术标准与大举加强美国科技创新基础展开。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战略的实施在一定时段内对中国科技实力的持续增长将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这一战略自身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单方面的科技遏制将促使中国进一步增加科研投资、完善科技创新体制,进而加速实现“技术本土化”与“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