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核心理论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强调利益是以阶级划分,而不是以民族划分的,不承认民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中国共产党则突破了经典作家不以民族划分的界线,认为民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将民族问题纳入统一战线的范畴,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一大创造.  相似文献   

2.
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句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有阶级向无阶级过渡的社会特点,指明了我们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划分阶级的标准与消灭阶级的标准消灭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的标准是否一样?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阶级是什么?这个问题,理论上本来是清楚的.恩格斯曾经说过要“按照财产状况划分阶级”.列宁更对“阶级”下过定义.他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又说“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人们的利益是与人们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相联系的。由于人们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人们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处  相似文献   

4.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观察和处理阶级社会诸问题的一个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当然不完全等于阶级问题。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是阶级压迫。我们常说的民族压迫,并不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去压迫另一个民族,而实际上只是各个民族中的剥削阶级压迫别的民族;被压迫民族中受压迫的也不是本民族的全体成员,而只是被统治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着维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罪恶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从其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不仅要剥削和压迫本族的人民,而且在可能的时候,总是要去压迫和剥削其他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正>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仅就马克思、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的论述提出一点看法.“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给民族下的这一定义,在理论界虽有异议,但绝大多数同志认为它高度地概括了民族共同体所必须具备的本质的、全部的特征,是我们识别一个民族共同体和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唯一科学准绳.但就民族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同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对斯大林的这个民族定义适用的范围在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理解。有的认为这个定义只适合于资产阶级民族,有的认为只适合于阶级社会以后的民族,有的认为这个民族定义适合于原始社会以来的一切民族共同体的广义民族。我认为,依据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内容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后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有丰富而深刻的交往理论。交往形成社会关系,结成社会共同体,促成社会发展进步;在自由自觉的交往中,人们互为主体性,互相依存,共生共进;交往实践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基于物质的精神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社会共同体及其团结;加强交往是凝聚共同体、增进团结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是中国新时代加强民族交往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和行动指南。民族团结离不开民族交往,加强民族交往是实现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民族交往中,各民族要自觉树立和践行交互主体意识,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切实加强民族交往。  相似文献   

9.
<正> 姓氏和民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氏在古代是有区别的,自秦汉以后,姓氏合一而无别.这时的姓氏表明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家族系统.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二者表现的对象都是人,只是各具不同的前题条件,这便使它们以人为中心形成一种天然的联系,但又因各自前题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下面,我们就姓氏和民族的产生、发展以及相互关系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阶级问题不能概括民族问题,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历史范畴和社会现象。民族问题有别于阶级问题的地方如下: 第一,民族问题只能表现于民族和民族之间,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存在什么民族问题。而阶级问题则不仅可以表现于民族与民族之间,而且表现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因为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虽然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阶级"有多种用法,但并未对"阶级"下过明确定义。通过文本考察可以发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与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阶级"区别于"等级",阶级是一个经济—社会概念,而等级是一个政治—社会概念,等级是阶级的前史。"阶级"也区别于"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阶级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范畴,而阶级意识是标志阶级随着生产发展而趋于成熟的程度,阶级斗争则主要指根本利益对立的对抗,包含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理论斗争等。所以阶级不是一个政治或意识形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们共同体形式,民族的划分是人们的社会属性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归属,民族关系构成了人们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民族存在就必然会有民族问题产生。民族问题是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所产生的与民族关系、民族发展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普遍而大量存在,它常常使人们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3.
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而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意识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实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就意味着增进共同性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从关系实在论的视角看,共同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共在的社会关系模式,由具有共同性的多元主体联结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多维关系联结而成的复合型共同体,不管是从民族关系、地方与整体关系,还是从个体与国民共同体关系来看,共同性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和命脉。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需进一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助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因此,需要以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为关系纽带,增进政治之维的共同性;以共同富裕和共同利益为关系纽带,增进经济之维的共同性;以共有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为关系纽带,增进文化之维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4.
创建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示范区具有四个优势基础条件,即民族关系的长期和睦是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基础条件;民族文化的特质与有机交融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条件;民族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是各民族乐业安居的基础条件;民族教育事业的兴盛是各民族共同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繁荣以及挖掘本民族本地区的优势条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发展规律及对策研究 ,历来是民族理论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以往我们主要从社会的某些方面如阶级、民族文化差异等与民族问题的关系来研究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人类赖以维持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体系 ,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体系是以国家为单位构成的 ,因此 ,在多民族国家中 ,民族作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的成员以何种方式被组合进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体系 ,以及在该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自身生存状况对我们认识民族与国家 ,民族和民族关系均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着重归结为起点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不发达和国家支援不够等因素;在研究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时,也总是从以上几方面着手,把它们作为首位的因素,而对于智力投资则仅作为附带问题谈及,不太重视这个能使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发展教育。我们认为,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已经消除的情况下,要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使之赶超先进地区,需要  相似文献   

17.
民族教育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更加强调深层次理性认同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民族教育的系列论述,这些理念蕴含了民族教育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意义,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脱贫、多元一体以及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当中,分别构成了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逻辑、经济逻...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证明,在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力图以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不允许其他阶级反对或诋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对立和斗争中消长,进步的意识形态必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取得占统治的地位.这就是意识形态活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中国不能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只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正确信仰,抵制错误思想,注重发展创新,这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19.
新社会阶层理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根据人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来划分阶级阶层的标准,阐明了新社会阶层产生的客观历史性,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是观察社会政治现象的基本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要发展, 必须解决一些观念问题。首先要对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再认识, 从而才能解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涉及人们利益的科学。科学是在发展的;而人对经济科学的认识, 受阶级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 不同阶级的经济理论之间既有矛盾, 又可以有相互补充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