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后"五四"时期强势崛起的女作家,丁玲实现了对"五四"女作家的超越.她将自己定位于"现代女性"身心解放的探寻者,在中国社会革命的不同时期,赋予女性解放以不同的时代内涵,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特色相当鲜明的女性作家.综观丁玲的女性题材创作,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完整的女性身心解放探索轨迹:现代的女性需"独立"→独立的女性应"革命"→革命的女性要"自强".在丁玲看来,现代女性的身心解放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紧密相关,其出路需要不断调整并走向深入,不仅从个体精神意识上,还应从文化体制上寻得彻底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丁玲无疑是中国现代女性命运探索之第一人.然而,丁玲笔下的女性毕竟是社会时代气候下的女性,裹挟在中国社会转型、阶级革命、政治斗争的洪流中.身为女作家而要参加革命、要介入政治,使得丁玲不得不同时进入文学和政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圈子.这两者的冲突与融合虽然使丁玲的作品有了新的思考点,但其艺术个性却受到了损害.丁玲努力尝试调和其女性自我意识与社会政治身份的矛盾,但事实上却难以缝合两者之间的裂缝,建国后丁玲的创作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丁玲是一个颇具魅力而又不断争议的女性作家。纵观她的一生 ,2 0世纪中国历史的每一次重大变动 ,几乎都会影响到丁玲 ,丁玲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在思想、生活、创作上 ,丁玲始终与 2 0世纪的中国社会粘在一起。从丁玲在社会变动中的创作和女性角色定位来阐述她在 2 0世纪女性创作、女性话语世界建构中的独特作用 ,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分量的女作家,她对女性的书写始终渗透着所处特殊时代环境下的自我意识,也始终在思考不同时代女性所面临的生存问题。《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及《阿毛姑娘》都是丁玲在20世纪20年代五四浪潮的裂变中创作的。本文将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时代背景,探讨在封建乡村生活逐渐向城市商品化转变的社会环境下,丁玲小说中女性所面临的新的困境,从“商品化”城市的渲染环境、女性在社会中“无处可去”的尴尬局面以及最终拒绝异化,选择自我孤独三个方面分析女性在这种困境中所展现的在外与内在异化,以及呈现出来的两种孤独状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的抗争与屈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情爱意识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副产品而出现在五四时代 ,它带来了爱情题材在现代女性创作中繁荣的局面。该文以爱情题材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作家冯沅君、庐隐、丁玲、张爱玲等创作文本的研究 ,展现了现代女性文学爱情题材表达的多样性 ,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女子在社会语境中的生存状态 ,昭示女性在自我解放历程中的固有局限 ,心灵的真正解放仍然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代是一个启蒙与救亡并存的时代,因此,作为现代文学发轫的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社会解放就成为其基本主题。丁玲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成长起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女作家。她沐浴着五四运动的光辉,浸染着五四文学的精魄,她对五四文学精神有继承也有发展。文章将从个性解放、女性解放与社会解放三个方面来论述丁玲创作对五四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女性写作由20世纪20年代浮出历史的"地表",到40年代独占鳌头,至90年代兴盛繁荣,构成了20世纪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意味着女性不再是被人任意书写而是开始主动书写自己的历史。在社会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女性表现出的不同文化心态成就了各个时期女性写作的经典样式。女性写作在20世纪现代化的进程中,由边缘话语渐次发展,不断生长,终至入主文坛,结束了中国文学史几乎只有一种性别声音的历史,成为一种无以忽略的文学存在。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不但开启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新阶段,而且也标志现代性观念的兴起。围绕"人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这一时期的媒体和学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性""性欲"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五四学人批判传统儒家压抑的性文化,从科学视角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性欲",强调女性和男性在性维度上拥有平等的权利。性观念、性知识和性话语在五四时期的形成,不但形塑了现代中国人的性观念,而且展现了科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从侧面论证了五四运动之于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因被统一到"人的解放"议题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推进.而同时,五四新文化"新/旧"、"个人/家族"及"传统/现代"的文化批判模式,使易卜生<娜拉>一剧旅行到中国之后,其冲突核心的性别等级问题,演变为青年个人自由与家长专制之间的代际冲突,以及迷信与科学之新旧文化矛盾.胡适戏仿易卜生<娜拉>而写的<终身大事>,作为五四女性解放叙述的始作俑者,极富象征性地体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叙述的特征及盲点.鲁迅的<伤逝>,以对五四主流论述的质疑,叙述女性"出走之后"的困境,揭示了五四个人主义价值论中隐含的性别权力,以及新文化启蒙话语中的父权意识,表现出对五四新文化"进化"与"二元"思想模式的警惕与自省.  相似文献   

9.
“自然的”女性身体总会受到时代精神的深刻规约。“五四”作为充分造就现代个人的时代,也是中国女性解放的开端。考察这一时期以《妇女杂志》为主的公共舆论可以发现,女性从服饰到头发、乳房,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各种社会话语角力的场所,由此建构起了“五四”时期女性身体新的时代美学。同时,“五四”主流话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建构也为新文学对女性的文学想象与叙述提供着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传到中国,中国人从自己的现实问题着眼,对西方浪漫主义进行了有选择的接受。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领域内主要表现为个性主义的追求和情感主义的泛滥两方面。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时代女性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使人将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时代女性的独立追求及其命运与中国近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浪漫主义进入中国,便加入了个人独立、女性解放和民族救亡的重奏中。孙舞阳和章秋柳是茅盾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浪漫主义在当时处境中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丁玲的文学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在五四精神影响下进入了文学界,以其大胆独白而受到关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的创作出现了重要转折,从女性革命走向革命女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女性创作找寻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政治选择。在20世纪40年代,丁玲的一些作品还是显露了她的独立思考,随后由于政治因素,丁玲放弃了个性表达,走向配合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12.
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着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左联时期,她的女性意识与阶级解放意识和社会革命意识融会在一起;抗战时期在延安,她的女性意识发展得最成熟,表达得最彻底;抗战胜利后,她的女性意识在强大的主流文化磁场中得到重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剧创作中,郭沫若将女性观照放置在主流话语意识下,塑造出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时代质感。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在"五四"个性解放意识浸染下最具叛逆意识,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意识更多凸显的是左翼斗争意识,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强调实践主体功能。相应地,郭沫若女性观照的价值取向也带有权力话语意识。  相似文献   

14.
鹰鸟飞翔的姿态是一直是丁玲理想的妇女生存状态,自由翱翔,无拘无束。丁玲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一直关注着中国妇女问题,这缘于母亲的影响和特殊的童年经历。在女权主义视野下,丁玲的作品对女性的关注,体现在外在的社会世界中模糊性别差异,赋予女人以社会中人的属性,去争取与男人平等的生存权利。同时在内在的女性世界中凸显女性性别特性,强调女性自身的价值,旨在享受社会赋予女人与男人平等的权利之外,在意识上也要得到真正的觉醒,对女性自身的价值有自觉的认可,以此来达到妇女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五四、延安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三个重大历史拐点。五四发现了人,延安改造了人,新时期改善了人的生活。十年延安时期(1937-1947),不仅规范制约了此后半个多世纪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死浮沉与歌哭,而且重新阐释了此前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内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重新规划了中国古代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还重新描述了世界社会史、文化史、艺术史。从此,开始了现代汉语知识谱系中的延安时代,五四是延安的五四,中国是延安的中国,世界是延安的世界,历史也是延安的历史。处于战争环境下的延安文艺,从艺术审美上来说,其整体艺术价值未可高估;从艺术社会学上来说,其历史文化内涵却是丰富、深刻、复杂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交结——谈丁玲创作中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作品中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在五四时代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先锋色彩。在其后的创作中,政治意识开始凸显并占据主导地位,女性意识弱化,形成了以女性意识为基点,以政治意识为客观表现形式的双重性特点。这与作家理论素养及创作思维的局限性有关。但政治意识的强化并没有完全湮没作家的女性意识,仍不时以探讨民族、阶级解放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变革中女性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小说在描写女性时运用了大量的空间形式,从小说发表顺序来看,其空间形式呈现出个人封闭向社会开放的特点,丁玲试图通过这种女性文化空间的位移来表达其女性主体意识。但是,不论是个人化的狭小空间还是社会化的宽广空间,丁玲笔下的女性始终走不出男性所建构的"围城"——权力话语空间,这也是丁玲关注女性解放的困惑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在西方人权意识的影响下,广泛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女性人性意识开始觉醒。现代女性文学大胆表现女性作为人的自然性一翼的被压抑、被扭曲、被毁灭的人生现实,表现女性觉醒后的人性要求,强烈呼唤女性人性自由,这对女性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女作家审美观念的现代性,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丁玲是个极有个性的作家.鲜明的女性意识,贯穿她的全部创作.从"‘莎菲型’女性与中国女性文学"、"<‘三八节’有感>与丁玲的女性文学"、"丁玲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等三个方面来看,20世纪新女性形象无不受到丁玲创作的影响,这一重大影响关系足以确定丁玲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中奠基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丁玲是“现代中国文学运动中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始终深切关注妇女问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富于代表性地展现出中国现代女性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中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灵历程。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前后期并不完全一致。在早期小说中,作者主要从“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同时深感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受压抑和这种压抑的实际不可征服性,因而这一时期小说中的女性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一种偏执的女性优势心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