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与《石棚山M52原始图画文字的破译》为姊妹篇.前文已释读了石栅山M52直腹罐上的7个字“织,豆,田.窑,窑,豆,窑”.从而破译为一篇原始祭文;又释读了M20彩陶钵上的1个字“亚”.这8个原始陶文的年代,早于夏代约两个世纪,早于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约有千年.本文专门讨论其造字的象形之法,归纳为“双边对称省形法”、“独有特征标志法”、“结构原理示意法”。这三种方法均被后来的金文、甲骨文所继承发展.这些事实说明,赤峰原始陶文是汉字的源头.在考论过程中,又释读了商代铜器“子”觚上的字为“窑”,是的异体字,因此甲骨文的字也应读作“窑”.并且认为,石栅山M52“豆”字下部的△形符号(小河沿文化豆座上△形镂孔的如实再现)所包含的观念是对高高在上的鬼神表示敬意.  相似文献   

2.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为胜炙人口、传诵不衰的写景名句.清人赵殿成在其《王右丞集笺注》中,关于“孤烟直”作了如下注释f应信诗:“野成孤捆起.”《碑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针.”或调过外多回民,其风迅急,朵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赵氏于“落日”一句元注.这一注释实际上为后来的注释、解说、赏析等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调子:①一联两句分争写二景;②以上句为主;③“抓烟”为烽火台发出的烽烟;④写景真切,在于用字之佳,如“直”字、“圆”字.…  相似文献   

3.
“愈”之本义王海根“愈”字.在古代文献中并不罕见,其常用义,或作动词,指“病好”、“使病好”,或作形容词,状“较好”、“胜过”,或作副词.谓“越”、“更加”。所以说人们对“愈”学并不感到陌生。倘若进一步深究“愈”字的来历,便会出现先前预料不到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1.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日章,位言日句本条有两个“宅”字、两个“位”字,词性不同,表意亦有差别。前一“宅”字和“位”字,皆作名词,且是指处所的名词,表明情志。语辞所应安放的位置。后一“宅”字和“位”字,均充任动词,是寄寓、安置的意思;“宅情”、“位言”组成动宾结构之后又名物化了,也指寓情之处、置言之所,乍看与前面二字似无甚差殊。但是,后面的“宅”、“位”二字,自身仍属动词,是确实无疑的c弄清词性,训字析句自会更显明晰。2.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旬无法也;旬之清英,字不妄也本条的6个自然…  相似文献   

5.
小山出土的赵宝沟文化陶尊上刻画的是一幅原始“伊甸园”图画,讲述的是以生殖崇拜为主题的雄性野猪龙追求“玄牝之门”的浪漫主义神话。《左传》郯子所言“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能够而且也只能够从红山文化的颁酋之礼中得到确证.太氏就是伏羲氏.“龙师”就是红山古国佩带玉猪龙的酋长。段商甲骨文的“龙”字都是雄性野猪的象形.“龙”字或从目(席),其意即“席龙”(“席尤”者,凭藉祖先之伟大与光荣也);或从辛,其意与“商”字从辛、“凤”字从辛一也,都是为了表示商族对其先人高辛氏的赞美和缅怀。直到现代的汉字繁体,还是从辛雄性野猪龙。这就是始于赵宝沟文化的七千年以来原生形态始终不变的猪龙根三部曲,也就是商族的历史逻辑三部曲:生殖──礼治──崇祖。  相似文献   

6.
清风慕竹 《社区》2012,(11):5-6
在唐代,柳公权的书法大概是最值钱的,时有“一字百金,非虚语也”的说法。在民间传得就更神,说柳字“一字值千金”。这些虽有言过其实的成分.但他的润笔费很贵却是毋庸置疑的。当时的公卿大臣、有点身份的人家书写碑志,如果得不到柳公权的手笔,那就会被人认为是不孝.足见其受追捧的程度。不仅如此,他的书法还声名远播,外国前来进贡.都专门安排一笔资金.上面写着:“此购柳书”。  相似文献   

7.
所字结构历来是古汉语语法中较难理解的一种结构形式.仅是“所”字的词性就有一种叫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人称之为特殊的指示代词,有人称之为辅助性指示代词,还有人把它归人助词.所字结构的几种形式:所动结构、所动·名结构、所介·动结构,它们之间有无联系,流变若何,也颇为令人困惑.本文不揣浅陋,对所字结构进行了一番爬梳整理,探其源,溯其流,究其要旨,力求揭开所字结构之谜,露出其庐山真面目.一、所动·名结构中的“所”试比较下面几组句子(1)A荆王爱妾有郑袖者B荆王所爱妾有郑袖者(《韩非子·内储说下》)(2…  相似文献   

8.
对于“女”的字初始义,现有的解释存在许多问题。“女”字本义应为应像缚两手于前,是“奴”的本字。其去声有“出仕、做官”义,“作……婢妾”是其引申义。  相似文献   

9.
《广韵》“只读”中的假借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无字假借和音近而通的一些规律.无字假借包括专名借用和一般借用两种情况,其结果都改变了该借字的音读.这是“又读”形成的原因之一.音近而通与先秦古籍中的音近通假也有所不同,前者往往已经取利约定俗成的地位.而后者只是临时的借用,一般不会构成“又读”.  相似文献   

10.
说“赢”     
说“赢”胡新生周代金文赢、赢字所从的偏旁“”有多种写法.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构形为:方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十二释此字为赢(蜗牛),谓其“象赢出首负壳其纹重叠之形”。又有学者根据前一类构形将此字释为螺蠃的“赢”字初文,谓其象黑蜂之形。③按,两说均可...  相似文献   

11.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12.
说“转注”     
说“转注”蔡英杰“六书”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六书”之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五者,学界众口一辞,无甚异议.唯有转注,由于对许君的界说及例字理解不同,遂至众说纷纭,这无定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转注字的要义所在,并阐述其在整个文字...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是主张“字无定类”的。但是近60年来一直有学者认为《马氏文通》也主张“字有定类”,或者说《马氏文通》既主张“字无定类”又主张“字有定类”。其实.《马氏文通》中只有“字无定类”说,而根本没有“字有定类”说。《马氏文通》既然主张“字无定类”,它就不可能再主张“字有定类”。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但是.如何让学生“亲”自己呢?一个平素与学生有隔阂的老师,忽然一本正经把学生叫出来说:“咱俩现在谈谈心吧!”学生必然不肯把内心话说出来,简单一个“亲”字,是需要情感铺垫的。因此,和谐师生感情算得上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此课题隐藏在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句玩笑,一抹不快、  相似文献   

15.
“乙”字给人的印象.总是柔顺、谦卑,无意去争什么天下第一的,就像水中浮动的一只鸭子一样普通。可是后来却悄悄攀上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亿”字.成了亿万富翁,身价万倍了,于是就飘起来,  相似文献   

16.
0、本文试考释“相”字由本义动词假借为副词、由直指到偏指的演变轨迹。1.l从最早的文字史料看,“相”字义为用眼睛打量树木,是“察看”的意思。如(1)相田今允雨(甲骨、卜辞)。1.2《诗经》一书中“相”字共出现三十次,其中动词“察看”、“省视”义项占40%、“佐助”义项占66%,名词“助手”义项占10%、“质”义项占3.3%,副词“互相”义项占377%、偏指“代相”义项占3.3%。《孟子》一书中“相”字共出现四十七次,其中动词“佐助”义项占106%,名词“助手”义项占43%,副词“互相”义项占70.2%、偏指“代相”义项占6…  相似文献   

17.
风格翻译的原则问题一直是我国翻译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刘重德教授提出的以“切”代“雅”的风格翻译原则作了具体评介,论述了“切”字作为风格翻译原则的适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证了“切”字原则完全适宜于各种文体风格的翻译,不但适宜于小说、散文、剧本、诗歌等不同类型的文学翻译,而且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科技文献翻译.“切”宇原则,切合实际,恰如其分,是译者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将汉语虚字划分为介字、连字和助字三大类,建立起汉语虚字体系。其将助字的作用概括为“传信”、“传疑”两种是科学而允惬的。以“也”、“矣”二字为例,将《马氏文通》与前此的《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作比较,《马氏文通》之分析细致、后出转精显然可见。关于“也”、“矣”二字区别的论述、关于助字合用的论述,是马氏助字理论的突出成就。马氏继承了我国传统经小学讲文法而结合以文势及声音的研究方法,其关于助字运用之精蕴等等的论述精彩纷呈。马氏在分析汉语句子时,已经明确具有了层次的概念,这早于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层次分析,尤为可贵。马氏的缺陷,在于时有烦琐或者武断之处。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早向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学习的理论家.在《人间词话》中,他把西方的美学、哲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的文论思想相结合,从而建立起自己有独创性的文学艺术论.其核心是“境界论”,为词提出了最早的审美范畴,即能反映“真景物”、“真感情”的“境界”.这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观点.他曾自诩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事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拍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足见他的独创性.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他又进一步把“境界论”分出了两个审美范畴,即就“我”与“物”的关…  相似文献   

20.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这是一个有名的难句。古今注家都认为“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其说有三:1.引文说,2.俗语说,3.急读说。本文对以上三说加以驳正,认为《论语》原文的“得”字不误,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它的常用义。并通过三方面的分析,指出:“患得之”的字面义是“为要得到它而忧愁”,其隐含义是“为尚未得到它而忧愁”。“患得之”是《论语》时代一种特殊的句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