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识解理论关照下的等效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效是译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明确翻译活动的本质及翻译中所传递的意义,是在认知的视阈内探讨等效的前提.翻译过程的本质是认知的,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向译文读者所传递的是识解后的概念化意义,寻求译文中识解维度与原文中识解维度的最大关联或最佳关联是实现认知等效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即概念化,概念化过程即识解操作.意义识解观的好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而一致的方法来对意义构建和翻译过程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识解的维度不仅为解构意义、重构意义指明了路径,并且使译者对隐含意义更加敏感,帮助他们发现细节的重要性,从而为"译文是否忠实"提供分析和评价的标准.意义识解观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应该强调视觉化翻译,寻求译文中识解维度与原文中识解维度的最大关联或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3.
基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意义观与翻译观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在译文表达时的识解操作应该在考虑目的语读者辖域背景的基础上,保持或调整原文表征的详略度、突显和扫描方式等识解维度,使译文流畅,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最终实现成功的交际。  相似文献   

4.
双关语词是双关话语解读的认知焦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是一个动态的心智加工过程。认知框架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概念系统,是词义识解所必需的认知操作工具。在框架理论基础上,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指出认知框架的激活是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关键。双关语词意义的识解主要是一个利用认知框架激活以及概念联想来完成的实时在线操作过程。双关语词双重意义的提取依赖于两个不同认知框架的先后激活。  相似文献   

5.
英语让步构式“Just Because X Doesn’t Mean Y”(简称JBX-DMY)的研究一直未能解决认知识解的问题。文章一方面将识解操作视为认知基础,通过COCA语料观察,描述了JBX-DMY的识解方式、识解视点和识解方向,并提出在识解过程中存在“隐喻-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1)该构式的认知识解方式主要为顺序识解和同时识解;(2)该构式允准各种识解视点,但对识解方向有所限制,体现出部分能产性;(3)该构式的认知识解涉及“隐喻-转喻”机制。另一方面还将JBX-DMY与汉语让步构式“即使X,也Y”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类似的识解方式,但识解特点存在差异①。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的 “主观性识解”——反思中国传统译论意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有关意义的"识解"观和"主观性/主观化"理论为框架,首先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意义观进行了反思,然后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意义的"识解"观和"主观性/主观化"的研究,提出了"主观性识解"这一概念,旨在对原语文本的理解和译语文本的检验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体系及标准,以避免随想式、经验式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识解解读:翻译中原文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即通过意义的语际转换而实现的交际活动。在以理解与表达为基本环节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契合原文作者的思想,对于意义的语际转换及交际目的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客观主义语言学影响下的原文理解方法的不足:译者基于文本本身即可获得对原文的理解。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论述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即语言表达的意义是说话者对情景的识解/概念化、语言结构体现说话者对情景的识解/概念化方式,文章认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本质上应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基于情景的识解的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8.
语篇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交际行为,其过程蕴含着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读者与作者在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语篇分析过程不能仅囿于词、短语、句子等语言结构划分,更要将文本作者的认知方式考虑在内。"突显"作为人类典型的识解方式之一,可以用于语篇认知分析的各个层面:"突显"思想可以用来体会作者在语词选择时的心理倾向及描述事物时所持的态度;从句子分析看,句法构成也可反映出作者对读者理解文本的心理期待;"突显"思想还可以进一步运用于挖掘作者在构建语篇时为凸显某些语义内容而选取的非常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9.
意义是翻译任务的核心 ,认知语言学十分重视意义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研究。其中 ,语言编码的识解概念对翻译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影响不同识解的因素有三个 :视角、前景化和框架 ,这些因素对诗歌语篇的识解与翻译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的框架下,以Fauconnier概念复合理论为视角,探讨了隐喻的动态识解过程,认为隐喻是在特定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多个心智空间映射和概念复合的过程。隐喻识解过程中,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突出心智空间的相似关系特杠,最终完成隐喻的识解。  相似文献   

11.
识解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识解阶段,以Langacker为代表;2000年以后的的动态识解阶段,以Croft&Cruse为代表。不论是Langacker的认知识解还是Croft&Cruse的动态识解,都重视对外界观察的详略程度、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其他表达式的意义结构、描述事物的认知参照点、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确定等内容。这对于翻译中默认值的识解研究很有启发。根据Croft&Cruse的语境约束和默认识解理论,可以对古典小说进行默认值分类研究,并对其英译策略和英译原则作出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语义识解是涉及知觉、记忆、推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内的认知行为。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中,话语交际者需要运用语言基本知识及由生活体验而来的各种概念框架对相关内容的语义进行动态地分析识解。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理论,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识解有着重要作用:①概念整合理论反映了概念和心智活动之间的关系;②两个或多个心智空间的信息映射是激活词汇语境意义的预设条件;⑧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能够合理解释隐喻、习语等语言现象的形成,为隐含义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概念整合在语义识解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二语习得者在整合模式的形成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联想能力的培养,以此扩展延伸词汇认识;其次要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用文化与语言的关联性指导二语学习;再次,还需要构建全面的学科框架并积累百科常识,为语义理解提供认知库。  相似文献   

13.
"x球"类复合名词的认知造词模式包括静态识解模式和动态识解模式,静态识解模式为本体属性模式和邻接模式。动态识解模式包括"场景-角色互动"模式、行为角色模式、行为界性模式和动感取像模式。该类词造词的三大原则为指类原则、指别原则和可及性原则。"球"的物性结构为造词提供了特征识解的认知基础,而心理打包机制则为主体用语言形式表征命名结果提供了现实的心理基础。汉语中球类运动类词的造词倾向于自指范畴化,而英语倾向于转指范畴化。非球类运动类词的造词在汉、英语中的认知模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被动语态的实质、生成以及其语法标记的意义很有必要。研究表明:(1)被动语态是认知的产物,被动语态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2)被动语态反映说话人从受动者的视角出发识解事件过程,其生成受受动者认知凸显度和认知者视角选择的制约;(3)英语被动语态的语法标记都有自己的语法意义,"be"表示受动者被动地承受使动者对它施加的动作;在被动语态中图形与背景发生颠倒,"-ed"表示力的方向的改变;"by"则用来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相似文献   

15.
以类型学为代表的前期及物性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视角和研究内容上存在局限性。已有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静态视角,仅从语言内部出发,关注小句及物性的高低不等问题,忽略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加工对小句及物性高低及意义的影响。对于同一情景事件,由于语言使用者认知加工不同,编码的小句及物性的高低和意义都可能不同。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认知识解理论为分析工具,可以探讨相同情景事件下影响不同小句及物性编码的识解维度、识解受制因素及制约关系,提炼为影响小句及物性的识解机制,从理论上为小句及物性差异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具身认知本质上是大脑对多模态信息的加工过程,因而图像等异质模态与语言一样,可直接参与隐喻的认知表征。重新检视隐喻的表征过程,发现多模态隐喻的具身表征涉及形式表达、概念及认知情境三个不同的维度,因此"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感官"体验可在形式表达层产生知觉仿拟效果,影响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方向;依托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身体结构"通过"取象赋形"的认知操作偏离其原有意义而成为另有所指的表征符号;"场景"则在与身体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进而赋予符号新的所指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译者感知体验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译者的识解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产生翻译不确定性的主要理据。识解方式主要包括详略度、背景知识、视角和突显。详略程度的高低、背景知识的差异、视角的差异和突显焦点不同,译者对原文的识解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翻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心理扫描方式为揭示汉语中AABB和ABAB这两种动词重叠形式的差异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ABAB式动词重叠反映出一个完全动态的过程,而一些AABB式动词重叠表现出去动词化的趋势,体现出非时间范畴关系。人们通过序列扫描识解ABAB式动词重叠,动词的动态过程得到突显,而通过综合扫描识解的AABB式动词重叠,将相关事件或状态的整体性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19.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验主义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将翻译看作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活动。其显观认为,语言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来决定的。由于不同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识解方式不同,便使得原文与译文在传递信息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侧重点。各种识解方式的转变都会对翻译过程中信息的重组带来巨大的影响。以认知语言学为背景,以Langacker的识解理论为基础,从详略度、主客观性和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其识解方式选择与转换上的差异给译文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