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共调查了215万多人,其中重点调查对象为15—57岁的已婚妇女467,162人,全国抽样比为1.982‰。这次调查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已婚妇女的怀孕史、生育史,节育史以及婚姻、哺乳、计划生育等67个项目。为了分析利用这次调查资料,研究改革开放形势下我国妇女生育节育状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人口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对这次调查资料进行质量检验。  相似文献   

2.
论生育观念的城乡差异及其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国现阶段,城市与乡村之间人口出生率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般说来,乡村高于城镇,城镇高于城市。据1987年人口1%抽样调查资料,全国市镇县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5.05‰、20。68‰。、21.81‰,四川省分别为16.47‰2O.99‰、23.01‰。本文试从生育观念的角度分析我国城乡生育行为模式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海淀区属近郊区,共有人口965,191人,其中城市人口780,389人,农村人口184,802人。我们于1981年12月,采用整群机械随机抽样的办法,对我区14个街道和6个公社进行了生育史调查。共抽选11个居民委员会,3个家属委员会,6个生产大队。抽样单位总人口为60,34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3%。调查了其中67岁、61岁、51岁、41岁和35岁的全部妇女  相似文献   

4.
<正> 婚姻家庭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婚姻家庭问题与人们的生育行为密切相关。生育行为归根结蒂由妇女承担。全国约有2亿育龄妇女,在农村的则有1.6亿多,可见控制人口的重点在农村。因此,搞清农村婚姻、家庭与生育的现状,将为掌握农村婚姻家庭生育的规律、指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制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所必需。为了搞清这些问题,我门于1983年9月深入到鄂东北大别山区的红安县进行了一次5.61%的抽样调查。这次抽样调查共分两个层次:简表的调查对象为全县已婚有龄妇女的5.22%,共4,265人,叫大样本;长表的调查对象为大样本的12.31%,共525人,叫小样本。本文拟根据这次调查的材料,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理论和定量分析的方  相似文献   

5.
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对待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发展状况。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中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了,生育模式发生了变化。生育观念转变可以说是中国人口生育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关于城市人口的生育意愿,80年代对北京等城市的调查发现,平均理想子女数超过2人,如北京市年平均理想子女数为2.10人,希望有2个孩子者占77.0%,天津市1985年平均理想子女数为2.10,理想2个孩子者占80.0%;上海市1984年平均理想子女数为2.49,理想2个孩子者占50.0%,3个孩子者占36.0%(辜胜阻,1989)。进入90年代,中国城市人口生育模式已达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程度,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生育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但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自身生育观念的转变。关于城市生育意愿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1970-1990年15-19岁育龄妇女婚姻生育状况研究杨子慧近些年来,我国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状况发生了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本文即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查100%数据和1988年全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  相似文献   

7.
贫困地区农户经济收入水平与生育意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根据辽宁省风城满族自治县农村千户抽样问卷调查资料来分析不同农户经济收入水平与生育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制约与影响当今贫困地区农户生育意愿的各种因素,并对贫困地区如何在脱贫致富中解决人口控制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1988年上半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与Population Council联合对陕西省农村1000名已婚妇女和150户进行了生育经济史调查,以研究社会经济变化与生育的关系。现引用其中部分资料以分析生育要求,主要内容是将生育需求定量地分解为养老需求与其它需求,并讨论这些需求与社会经济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育龄妇女年龄队列中,15—19岁尚处于准婚姻和准生育年龄段。她们的婚姻、生育状况如何,对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长具有直接的影响。近些年来,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本文以1988年全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其它有关的社会学调查,对1970—1987年18年间中国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和生育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变化的基本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以城镇区域人口为重点,定量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对城镇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以及农村流入城镇人口子女性别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未流动人口、农村流入城镇人口和城镇非农村流入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均偏离了出生性别比的正常水平,农村人口流动影响了城镇地区生育性别,农村流入城镇人口相对较强的男孩偏好观念加剧了城镇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 1996年社区发展与人口控制的 2 4个试点的调查资料 ,通过试点村与对照村的比较 ,探讨拓展社区公共生活空间与生育意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公共生活与社区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关系。其意义表现为不仅有利于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的人口控制 ,而且也有利于稳定现已取得的成效及未来人口控制 ,并为人口控制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0%抽样)提供的资料,对黑龙江省育龄妇女生育状况作一简要分析。 一、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对比 (一)一般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下降较快。黑龙江省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1981年为72.81‰,1989年为62.53‰,较1981年下降10.28个千分点;总和生  相似文献   

13.
曹锐 《西北人口》2012,33(2):103-107,113
本文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历史与流动人口主体的转变为背景,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新生代流动人口。根据实证调查资料,提出新生代流动人口生育期望的理论假设,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从期望生育数量、生育时间、生育目的、性别偏好等4个方面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生育期望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与传统流动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村人口生育期望的异同。以生育期望的四个方面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回归模型,解释个人背景、婚育状况以及流动经历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生育期望的影响,最后提出改善新生代流动人口生育期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这篇学术论文,以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以我国的人口控制实践为依据、在评述已有各种生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一胎比率(一胎比率=一胎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作为按龄生育率模式的控制变量,建立了与初婚状况相关联的标准化初胎按龄生育率模式。模型较准确地反映了32年来我国妇女的婚育状况,沟通了生育模式与实际计划生育指标的联系,使得生育模式在人口规划、人口预测中更便于应用。由于本刊篇幅所限,只刊载了论文的第一章,并以第一章的标题作为论文的题目,原文题目《中国女性生育模式研究》作为副标题。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86年6月,在该州进行了一次占总人口5%的人口婚姻、生育状况抽样调查。调查以现行的区划地址作为统一编码,按分层、系统、整群的方法,农村以村民小组,城镇以居民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了1555个样本单位,共调查39019户,172547人,占被调查总人口的99.56%,其中土家族为89275人。现将手工汇总的土家族人口中的妇女婚姻、生育状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是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之一.1953年为146万人,1990年已达480万人,人口数量增加了2倍多,尤其是1982到1990年的八年中,人口净增139万,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4.36%.在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的形势下,分析蒙古族妇女生育率的变化及其对人口增长的作用至为重要.本文利用1988年2‰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妇女的生育和节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这完全符合我们广东省顺德市基层的实际情况。 顺德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十年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各项任务。近几年来,顺德的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基本分别稳定在11‰、6‰、90%左右,2000年度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1‰,计划生育率为90.8%,人口的总和生育率维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但…  相似文献   

18.
生育指标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作生育指标的动态分析或者比较不同地方的生育指标时要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一、人口年龄结构对出生率的影响 出生率说明人口出生水平,结合死亡率可分析人口自然变动情况,但用出生率说明生育水平时要考虑年龄结构的影响。出生率=育龄妇女(普通)生育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出生率受普通生育率和育龄妇女比例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用出生率分析生育水平时要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以上海市卢湾区资料为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1960年最低(21.37%),1980年高达29.76%。用1951年人口构成算得的1960年校正出生率为28.63‰,比1960年实际出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城乡人口生育意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在生育上的愿望、追求。由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其间要受诸多变量的影响,从而使生育的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产生不同的组合。但生育意愿对人们生育行为,从而对生育率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人所共知的。我们通过1992年5月对浙江省1215名城、乡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对比,对该省城乡人口生育意愿的差异;产生的原因与对农村人口控制的影响和启示进行初步探讨。一、浙江省城乡人D生育意愿的差异l.生育目的上的差异城市人口(不包括镇,下同)的生育目的,占有重要地位的是精神寄托,其次是养老保障,第三是传宗接代。而在农…  相似文献   

20.
一、资料来源及分析内容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1988年进行的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包括了十几年的婴儿死亡率变化情况。本文分析所用的资料是这次调查全部资料的10%再抽样数据,但覆盖面包括了除西藏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婴儿死亡率的分析是根据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