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华 《社科纵横》2008,23(12):11-1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共十七大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邓小平同志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到江泽民同志的"先进生产力",再到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以及怎样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生产力发展在不同阶段所遇到的不同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生产力认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的生产力理论体系,推进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尽管三者之间有所区别,解决的问题有所侧重,但存在着根本思想和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理论来源的科学性、实践基础的坚实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得益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使之不断产生新的飞跃:提出"三个有利于"并作为评价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为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第一次飞跃;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提出为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第二次飞跃;以"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阐释为标志,从六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支点,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第三次飞跃.新时期以来,三次飞跃的历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兴"是源于以祭坛为中心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类型,因此它具有原型的历史意义.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表现出中国文化思、诗交融的特点.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是礼乐背景下的一种用诗方式,是"感发志意"和"引譬连类"的思想拓展方式,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延伸路线.古典诗学是建立在"兴于诗"的理论基础上的,从文学发生的感兴出发,到艺术表现的兴象思想反映的兴寄和审美欣赏的兴味,都反映着兴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即生产方式的物质形式生产力与其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同时,由于生产关系又决定于生产力,所以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阶段的发展与演进,都验证了这一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同时也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发展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即其社会发展方向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2):97-10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思想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绝不会"思想,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逻辑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类社会发展最高理想与现实目标的辩证统一。新形势下深刻理解这两个思想的辩证意义,是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关系,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思想理论的主题曹晋东在《知与行》1993年第6期撰文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贯穿邓小平整个思想理论的主线,-一是其思想理论的起点和归宿,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此构筑并围绕其展开的。1.从国情出发──发展生产力的出...  相似文献   

7.
杨颖 《社科纵横》2003,18(4):12-12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生产力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他细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生产力理论,我们会发现,邓小平同志不仅把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且还根据中国的实际,进一步对我国发展生产力的道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思想.本文拟就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探索进行分析.邓小平问志总结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发展生产力呢?从方法论上看,邓小平同志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内因,利用外因.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发展我国生产力的五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传统中,对劳动问题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荷马到黑格尔之前,劳动一直被看作源自人类有限性的低贱的劳作,人必须辛苦劳作才能在自然面前生存,这说明了人是不自由的、有罪的;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人类本质特征的外化,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当代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提出了质疑和修正.  相似文献   

10.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有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生产力三要素乃是生产力的载体,过去都把生产力与其载体混同了,作为生产过程的要素还应该考虑软要素如科学技术、信息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多种模式的认识问题,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内生式发展"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政治经济学的数理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数学与政治经济学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因此,必须坚持经济理论是第一性、数学是第二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探求》2017,(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新常态下解决我国经济运行矛盾的必然选择。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针对性和整体性。习近平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有本质区别,他们在研究范式、经济背景、政策主张方面都有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解决当前问题的具体对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产力理论、市场均衡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生产力概念嬗变的不同语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焦坤 《求是学刊》2003,30(6):47-53
生产力概念是古典经济学家以"财富"为核心首次提出的,它由经济学语境向哲学语境转换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以新的哲学范式结束了人们在黑暗中对历史之谜的求解。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展开,体现的是"为我关系"和"为他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依附论"、"征服论"、"协同论"三个阶段。以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需要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建立新的语境,解构附加在马克思名下的"传统"生产力概念。  相似文献   

13.
妇女观是指社会对妇女的看法.人类的妇女观经历了从"文化人"、"经济人"、"政治人"到普遍人权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演变;考察妇女问题有三个维度,即分别以男人、人和妇女自身作为参照系,并对应于平等、博爱、自由三层面内涵;从总体上看,妇女问题的症结在于生理基础-分工选择-环境强化综合因素的作用,其解决需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文明三个层次着手.妇女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人类异化生产的结果,其解决在于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与社会总异化的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14.
陈亮与浙江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复 《浙江学刊》2005,(2):170-175
人类的文化精神,也是一种生产力.与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生产力不同,它一方面满足人类的人文、情趣、道德、心灵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决定和引导人类物质需求潜力和方向,并且使人类的文明发展呈现多样的色彩.人类的文化自起源以来一直是以多元的形式向前发展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精神.因此,弘扬自身的文化精神,对于本土经济、学术、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浙江文化的历史发展出发,围绕浙江文化的特色,着重探讨了陈亮的基本思想特点、浙学的基本思想精神,以及由悠久的特色文明所孕育、因厚重的学术历史传承所熏陶而形成的浙江文化精神,并尝试阐述了陈亮、浙学、浙江精神这三个主题词之间内在逻辑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成城  吴宏政 《学术交流》2012,(12):21-23
马克思的社会正义理论是建立在历史辩证法原理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表现为从"物的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辩证逻辑发展过程。马克思实现了从天国道路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扬弃了社会契约论并提出了共产主义公有制,从而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开辟了历史辩证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技术理性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它的理论来源是韦伯的技术合理性思想和对西方社会科学技术崇拜的忧虑,面临着理性的崩塌和解体、人类精神的分化,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从不同的理论路径提出了技术理性批判思想,但是都有着相似的理论困境,主要表现为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抽象性、局限性,以及理论上的决定论色彩和简单化思维。为了克服上述理论误区,必须扬弃简单的决定论思维方式,理解人类实践中的二元对立的深层根源,既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也要对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批判。不能进行抽象批判,而要深入历史;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不能进行简单化的处理;不能对技术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进行简单化的理解,不能片面地褒奖一方而贬低另一方,要清楚二者各有各的优缺点,都不是绝对的。技术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重新融合,一定要在人类实践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伦理的开端与公共伦理的理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兴 《浙江学刊》2004,(6):161-165
每个人都是首先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保存自我是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因此"我是我"是个体生存的最初原则.然而,由于这一原则的主观性和非社会性,使得它与人类的现实本质--社会性相悖谬.因此,它必然要上升为"我是人".正是由于"我是人",使人类开始了伦理的生活,也使公共伦理有了现实基础和基本原则.本文通过"我是我"到"我是人"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推演,从"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从个体理性"到"公共理性",从"抽象理性"到"现实理性",揭示了伦理的内在原点和公共伦理的理性实质,彰显了埋藏在人类公共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逻辑线索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5):36-4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应对世界问题的理论构想。理论构想只有具备现实基础,才能不断掌握群众,转化为现实。本文从哲学三大元理论存在论、意识论和价值论角度,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人类水平上的"类存在物"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基础。"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结果正逐步成为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方法符合思维变革趋势。在价值论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了共同价值理念,坚持尊重融合共同建构的价值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郑春燕 《浙江学刊》2004,1(4):121-126
合法性问题是人类进入政治社会以来的一个基本命题,现代法治国家就是合法性问题研究的产物.施米特的理论中,合法性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架设起沟通宪政思想与政治学说的桥梁:他从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出发,提出"正当性对抗合法性"的理论,突破了形式合法性的束缚;但在追问正当性的实质时,为迎合当局需要却又陷入个人决断的巢穴,为纳粹的上台裁制"嫁衣".中国的法治进程,同样呈现出正当性与合法性的两难,就让我们以施密特"正当性对抗合法性"理论的利与弊,作为反思自身和中国宪政建设的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20.
王景云 《学术交流》2008,42(4):179-181
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文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并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互动的过程中,文化力作为区别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这样一些"硬实力"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并逐渐取代资本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力.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建构和强化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路是:提升文化凝聚力是其根本路径;增强文化创新力是其关键因素;扩大文化传播力是其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