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字 ,常作“新鲜”解。但《说文·斤部》云 :“新 ,取木也。”段注 :“取木者 ,新之本义。”然则“新”之新鲜义从何而来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页 6 6提及“新”的新鲜义来自“汛” ,然未考证。今试证之 :《说文假借义证》 :“新 ,取木也…借信。”“新”、“信”音同 ,“信”是“新”的假借字 ,“新”的新鲜义可从“信”中寻。《说文通训定声》 :“讯 ,又为之误字。泛滥之义或借为信亦通。”《汉语大词典》中“”有“洒”和“浸溢”等义。“”又作“汜” ,即泛滥的泛字。“汛”与“”形似 ,许多经籍传抄过程中常误为…  相似文献   

2.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群冰从西下 ,极目高兀。”句中“兀”之“”(“危高”义 )音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 6 1页注为“c敶”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 4 0 7页此字“按”云 :“当依《广韵》读慈切” ,不为无据。然而查阅现行各大辞书 ,并无此音。一、《说文·山部》(中华书局 196 3年版 190页下 ) :“ ,危高也。从山 ,卒声。”二、《康熙字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 2 13页 :“《广韵》慈切 ,《集韵》《韵会》《正韵》昨律切 ,并音谇(z挷)。”三、《中文…  相似文献   

3.
辨“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发表斯维至同志《说德》一文,训“德”之本义为“生”,为“姓”,为“性”,其说似新。然深考之,则实与古义不合。因作此文以辨之。 欲探求文字之古义,非从训诂学——即考察古文字的形、音、义入手不可。因此本文探求“德”字的古义,自当首先从训诂入手。 《说文》释德:“德,升也。从彳,声。”又释“:“外得于人,内得  相似文献   

4.
拨乱     
《尔雅·释诂》:“乱,治也。”古时,乱和治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统一于一个乱字之中;有乱才须治,古人是深明辨证法的。许慎也说:“(?),治也,幺子相乱,(?)治之也。”郭沫若诠释说:“按(?)本象缫丝之形,许氏所谓‘幺子’似指蚕茧;缫丝时其声嚣骚,故字复从(?)。……(?)声读如乱。而与虢字义近……”清阮元编《积古斋钟鼎款识》中,颂壶、颂敦、卯敦均有此字,从(?)或从寺。这个字篆作(?)是由(?)与(?)构成。(?)是两只手的形象,说文解为:“物落上下相付也。”意即口语的“手替手”,是治丝时两手的动作。(?)是两手所持的工具,上绕一束丝。H与《说文》的(竹互)字相类:“(竹互),可以收绳也,从竹,象形。中象人所推握也。”许说不确,所推握的不是中间,而是上下二横画。儿童放风筝用以收绳绕线的工具造型恰如互字,两端为推握的把柄,中间是收绳处。这个器具名曰:线拐子、线桄子。郭说“声读如乱,而与虢字  相似文献   

5.
反切是我国古代用两个字来拼合出另一字音的注音方法。唐以前称“反”,也写作“翻”,宋以后多称“切”。“反”、“切”是同义词,是拼合的意思。反切的原理和方法,前人均有说解。陈澧《切韵考》:“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平上去入。”  相似文献   

6.
谭赤子 《学术研究》2005,(6):145-146
粤东客家话表示“思”、“想”义常用“缅”字。如口语中说:“亻厓(我)缅出一只好办法。”“难为你总系缅等(着)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普通话的“想”。平时问对方想不想念自己:“你缅晤缅亻厓呀?”客家山歌也常用“缅”字来表达相思之情:“郎就缅妹妹缅哥,两人交情受奔波。”除非是读书音,否则,离开了“缅”字,客家话很难自然表达“思”、“想”义。“缅”字不像汉语中有关思维意义的字普遍有“心”作偏旁,却是客家人表示“思”、“想”义的常用字。“缅”的“思”、“想”义从何而来呢?《说文》的解释是:“缅,微丝也。从糸,面声。”古书中…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3期《反切中的现代化拼音原理》一文指出:汉字中有60几个引导字(前、后音字),凡与引导字不同音的字,可用前后音字各一个快读拼出。前音字五十个字如“一四五七十”等,后音字10几个如“偶叶袄”等。如“有、友”音,可由  相似文献   

8.
字小篆作。《说文·部》:“,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读若集。” 徐铉说:“此疑只象形,非从入一也。”段玉裁也以为许慎的说解“似会意而实象形。”但是说就的字形看,如说“从入一”为非,总觉没大根据,而说为“象形”,却又所象不明。下面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查甲骨文未见字,但有从的字,如今字从,(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今字作,或作,或迳作,其所从作。又如合字从,(也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作,其所从  相似文献   

9.
汉字多音多义现象十分普遍。正因为这样,教学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颤”字就是一例。笔者在几所中学听课,不同老师对初一语文课本《老山界》中的“打颤”一词的“颤”字,注音各不相同;初二语文《飞向太平洋》中“震颤”的“颤”字,读音也同样如此,这就是没弄清多音多义字的区别发生的混乱。多音多义字人们历来都十分注意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第一部多音多义字手册《群经音辨》就是前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本很有价值的工具书(宋·贾昌朝撰),本书在音义注释上非常讲究音异而义殊的原则,该看书序说:“一字之文,音诂殊别者  相似文献   

10.
唐代长安与祆教文化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袄教是中国古代对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称谓。‘袄”字是汉代以后创造的一个汉字。“袄”字在《说文解字》中未见,大致在南北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后,至迟在隋末唐初才出现的。《说文新附》(宋·徐本《说文解字》第9页,中华书局影印本)对“祆”字作这样解释:“袄,胡神也。从示,无声。”这是全面对“祆”字的说明,有形有音,十分清楚。徐的弟弟徐锴,在其《说文系传》中,又作了补充:“祆,胡神也。从示从天。”(《汉语大字典)第4卷第2388页。)值得注意的是王玉树(清·陕西安康人,其事迹见李慈…  相似文献   

11.
“倩”读“qi劋n” ,作“美好”解 ,这是一般读者都知道的。这个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频率也相当高 ,如“倩女”、“倩影”、“倩魂”等等。但“倩”字还有一种读音 ,知道的人并不多。“倩”作“请 ,恳求”或解释为“女婿”时 ,读“q尙ng”?端滴慕庾帧と瞬俊方馐汀百弧痹?:“倩 ,人美字也 ,从人青声。东齐婿谓之倩。”段玉裁注 :“方言曰青齐之间婿谓之倩。按此盖亦以美称加之耳。郭云 :言可借倩也。借倩读七政七见二切。盖方俗语谓请人为之。”又《广韵》 :“倩 ,七政切 ,去劲清。耕部。”“倩”解释为女婿时 ,主要在青齐方言中出现 ,…  相似文献   

12.
释“崦”     
崦,有的字书只注明读阴平声,音烟(yān)。意义是“日没处的山名‘崦嵫’”,作为地名特有名词,并不单用。有些比较详细的字书、辞书才注明这字有两种读音,除上举的阴平声外,还读上声,音眼(yǎn)。意义则注明“义同”二字,仍指“崦嵫”,这就发生了问题。在唐、宋人的诗中也碰到过这个“崦”字,虽然不太常见,但还是客观存在的。在诗中多是单用。不与“嵫”字相连,均读上声,意义并不指“崦嵫”山名,而是泛指山中的某一地形而言,系作为一般名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存在的表意文字。汉字的构形是随字义而来的,特别是早期的汉字更是如此。汉字的形离开了字义就失去了指向,其字形也就失去了理据。“笑”字的构形何以体现字义?“尼”字的构形指称何义?知者甚少,历来说解各异,本文略述拙见如下。壹、 释“笑”“笑”字的本义目前一些字词典解释不一,我们认为,因内心喜悦而开颜的一种外部表情状态,这种释义较为恰当。“笑”的构形何以体现这种字义,历来说法不同。《说文》:“此字本阙,臣铉等案孙忄面 《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案李…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对《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笔者曾在二十年前发表过意见,认为《切韵》的重要意义在于审音,所谓审音,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对当时的各种反切进行一番整理。六朝反切的作用,应该说,是在当时音韵学家(即韵书的编者)手中才得到充分表现。当时一般注音虽用反切,但一般读反切的人未必都能读得准确;即便制反切的人也不一定都精于音理。有些字反切分明是有分别的,而读的人往往会“清浊难分”;有些字反切本身就有问题,本来就是“不切”,或者是古读不可行于“今”。所以韵书的编者要将各种  相似文献   

15.
罗常培教授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导论》中曾提出搞音韵学研究要注意的事项有四点:即“审音”、“明变”、“旁征”和“祛妄”。在“旁征”中说:“民间俗语,每存右音,异族方言,可证旧读。苟欲旁征博校,窥见音韵精微,则外宜博学殊域言文,内须多明方音系统。”现在仅就日语音读和隋唐古音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首先,从“见”母谈起。《切韵》、《广韵》和“守温三十六字母”的“见”母,在隋唐时代是相当于国际音标的“k”,换成汉语拼音字母就是“g”。但是,语音也是发展变化的,据赵荫棠先生在《中原音韵研究》中说,大概到了元朝周德清写《中原  相似文献   

16.
(一)所收的字是呼和浩特(包括所属旗、县)汉语方言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或词素,但有些字现在只有年纪较大的人才在口语里用。 (二)方言中未考的字仍使用通用字形;个别实在写不出来的字,在“”号内用同音字代替。需要注解的,加了括号。 (三)文中以“~”代替本字 鐾[Pi~(55)] 在发涩的物体上蹭磨刀,使刀更加锋利,~刀。在盔子(盆子)上~~刀。把剃头刀~一~。这刀~几下就好使了。  相似文献   

17.
“开元通宝”(下称“开币”)多认为是唐玄宗铸钱,其实不然。清代纪昀在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此钱唐初所铸,欧阳询所书。其旁微偃月形,乃进腊样时,文德皇后误掐一痕,因而未改也。其字当回环读之,俗读为‘开元通宝’,以为玄宗之钱,误之甚矣。” 纪文有两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左传》一书,晋杜予之旧注由于望文生义,多有失笔之解,如不知“伯、子、男”为三族之亲对“郑伯男也”及“伯姬来朝其子”之失解是一类;由于断句之误,如“单公、子愆期”读为“单公子、愆期”,又是一类。还有其他之误,笔者已各有专题的考释,论证过,不在本篇里一一列举了。本篇主要的是择出录笔志音之字,对此旧多以“同声假借”为解,而注释者杜予氏有时却有所疏忽,为这种录笔所误,在这里举出几例,说明读古代典籍不能尽信古解,读者须独立思考,始能求其古旨真义。  相似文献   

19.
“古音”,音韵学上一般指上古音。在音韵学的应用中,上古音知识所占的分量比较重,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通假字的识别和同源词的推求。下面就谈谈这两个问题。一、通假字的识别通仅又叫通借,是指在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不用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下》中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就是说,除了无本字的…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的朱谋(土韦)在他的《骈雅》自序中,对联绵字作了比较恰当的解释:“联二为一,骈异而同;析之则秦越,合之则肝胆。”得到这一认识,是有个历史过程的。汉代人解释联绵字,就不知联绵字的特点,仍然把上下字当作两个词素来分析。如《诗·豳风·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滌场。”传曰:“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滌扫也,场工毕入也。”王国维作《肃霜滌场说》云:“肃霜、滌场皆互为双声,乃古之联绵字,不容分别释之。”又如《礼记·乐记》:“煦妪覆育万物。”煦妪也是联绵字,写法多样,有温恤、喜悦义。但郑玄注曰:“气曰煦,体曰妪。”相差如秦越矣。又如“扶摇”,旋风也,急读为“飙”。但《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扶,攀也;摇,动也。”皆望字而妄生意,不知联绵字义不在形而在音,音肖则字形可不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