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文章讨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一、阴声韵尾问题。没有韵尾保护的韵腹元音容易变易,阴阳入相承的韵部元音演变不同步证明了阴声韵没有辅音韵尾;开音节和闭音节的差异不是押韵和谐声的障碍;韵尾与-k配对,在音理上完全是合理的。二、复辅音问题。必须跳出《广韵》模式,用顾炎武"离析唐韵"的思路离析上古声母;同一个谐声符的汉字在异时异地的不同读音应该是在用发音原理可解释的范围之内,构拟复辅音是最简洁明快的解释。三、上古汉语声调的性质。《诗经》同调押韵并非一定要用超音段的声调来解释,用韵尾音缀也一样可以解释。我们愿意采纳上古押韵是韵尾音缀和谐的说法。超音段的韵律特征在那个阶段可能还是伴随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上古汉语韵母的研究中,人们从介音,元音和韵尾诸方面作了许多探索,这对最后廓清上古韵母系统的面貌,统一对韵母部类的认识是有益的。上古韵部中的阴声韵部是否有辅音韵尾存在,学术界还有较大分歧。高本汉、董同和、李方桂等认为阴声韵母有-b、-d,-g,-r等浊辅音韵尾存在。这些  相似文献   

3.
1 引言1.1 上古汉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上古前期以《说文》谐声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上古后期以《诗经》、屈宋赋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之前3世纪间。在上古汉语之前还有个原始汉语时期,由原始汉语分化出上古汉语的北方音系(即《诗经》音系)和南方音系来,南方音系有原始闽语、原始粤语、原始吴语等等。1.2 本文讨论上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问题,入声问题既是调类问题又是韵类问题。与平声、上声、去声相对为入声调,与阴声韵、阳声韵相对为入声韵。我们主要讨论入声韵,当然不可能不牵涉其他方面。1.3 中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韵与阳声韵  相似文献   

4.
阴阳对转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清代学者孔广森提出来的。他在谈到上古韵部之间的关系时说:“此九部者(指阳声九部、阴声九部),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①但是他对此并没有作多少理论上的说明。接着,严可均著《说文声类》,运用阴阳对转理论分析《说文解字》中形声字阴阳互谐的现象。后来,章太炎著《文始》、《国故论衡》,编制《成均图》,发展了孔、严的学说,以此阐明文字转注假借及孳乳的道理。近代语言学家杨树达著《古音对转疏证》一文,用实例对上古六组阴、阳、入韵部的对转关系加以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有的学者的观点,指出《切韵》去声的“祭,泰,夬、废”四韵无平上声相配是上古音发展到中古的结果,并不能暗示它们至《切韵》仍带辅音韵尾;相反,各种材料都证明它们在《切韵》中乃至《切韵》以前已是-i尾韵。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对上古汉语去声字带-S韵尾以及汉语声调发生、发展问题的一些不同看法,然后从中国古籍中举出许多例证,说明古代的许多叠韵联绵词(如“促速”ts‘oksok等)可能是带-S的复韵尾的一种衍音形式。又从现代一些保留古音特点较多的汉语方言(如闽南方言)中存在的某些单音词衍化为双音词(如“搭”ta(?)→ta(?)sa(?)等)的现象,来证明在上古汉语的入声韵字中,可能存在带-S尾的复韵尾-ps、-ts、-ks等。稍后,它们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ps等失去S成了-p、-t、-k,变为古代的入声的;一是-ps等中的塞音受到S的影响,塞音产生变化,全变为-(?)s,后又进一步失去S,变为-(?),这就成了《诗经》时代的“次入韵”。魏晋以后,-(?)尾进一步丢失,它们成了元音收尾韵,声调上也从入声变为去声。  相似文献   

7.
藏文~*-r、~*-l韵尾跟上古汉语-r、-n、-d和-t韵尾对应,上古汉语跟藏文-r、-l对应的-r、-n、-d和-t韵尾很可能是前上古汉语-nd、-rd、-ld等复辅音韵尾遗留下来的痕迹,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汉语方言和汉字的谐声偏旁为这种假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
闽南方言白读系统的层次性,已受到学者的关注。其白读音的发展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若能考虑到与文读系统的联系,以及整个汉语方言的源流关系,那么就能够找出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对阳声与入声韵摄的梳理,可以发现闽南方言阳声与入声韵尾的脱落具有相当的同步性,无论是脱落演变的方向、最后保留或形成的主元音,阳声与入声韵尾的演变基本一致。并且参照汉语其他方言,类似的韵尾脱落同样都主要发生在咸、山、宕、江、梗五摄,而深、臻、曾、通四摄则较少或基本没有。于是即上溯到汉语方言的源头,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原因,也由此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即闽南语韵尾脱落与主元音发音时舌面的高低相关,从而避免推测原因时缺乏可靠证据的弊端,以及能够在汉语方言的源流关系上给出较为全面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将现代吴、闽方言的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音进行历时比较,分析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问题。现代汉语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部分中古阳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阴声韵;其二,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阳声韵;其三,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鼻化韵。现代汉语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两种典型情况: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变。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里没有次清音声母。根据汉语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材料,能证明上古尚未分化出次清音。汉语声母跟壮语借词对音的比较,能证明上古汉语本无次清音,越歌可提供佐证。汉语声母跟佛经梵语辅音的比较,能证明汉语次清音起于近古,梵书可提供佐证。“古无次清音”说能对一些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语音史上,入声的消变是一个颇能引起人们注目的课题。一般说来,入声消变在宋代反映比较突出。从《七音略》(1162年)把入声铎、药兼承阳唐和豪肴之后,就被看作是入声消变的开始。之后,《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起数诀》等宋中晚期韵图,均以入声字兼与阴、阳声韵字相匹配,表明了此时的入声韵尾已经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时可能原来的韵尾[t]与[k]已经混为[?],只有[p]尾尚保存着(李新魁著《汉语等韵学》);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语音实验,可以得出粤东闽语不仅单元音系统偏央,-n、-耷尾韵母中主要元音同样也偏央。粤东闽语这种偏央的元音格局导致-耷韵尾的发音部位靠前,从而使得-耷韵尾比-n韵尾更适应与元音结合,粤东闽语的阳声韵尾最终由-n韵尾向-耷韵尾合并。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方言中的韵尾分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音变现象,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以辅音韵尾的音值为务件分调","以辅音韵尾的存失为条件分调"和"以有无鼻音、元音韵尾为条件分调"三大类型.其中,"以有无鼻音、元音韵尾为条件分调"包括"鼻尾与非鼻尾分调"、"开尾与非开尾分调"两种,零星分布在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的赣语、湘语、客家话和闽语中.其演变方式除了岳阳君山方言和保靖方言为"鼻尾成调"以外,其他地点均为"无尾成调".  相似文献   

14.
从汉语押韵的实际中提炼出正确的理论原则对研究上古汉语的元音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张尚芳以语音层面上同韵尾不同元音可以押韵的现象为出发点,推导出音位层面上同韵尾不同元音可以押韵的错误理论原则,并将此原则运用到上古音研究中,认为收舌收唇诸部"一部多元音".郑张尚芳这一作法不符合音位分析的基本原则,因此其所谓收舌收唇诸部"一部多元音"说在理论上是没有依据的.  相似文献   

15.
《上古汉语词根》(The Roots of Old Chinese)是法国学者沙加尔(Laurent Sagart)先生于1999年完成,并由我国学者龚群虎先生2004年译成汉文后在我国国内出版发行的关于我国上古汉语形态研究的重要著作。本文作者在文中通过对《上古汉语词根》一书的内容结构与理论方法的初步介绍和简单评析,指出了这一著作在当前和今后我国上古汉语乃至整个汉藏语系诸语言形态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敦煌写本《春秋经传集解》 (残卷 )较阮元本更接近于《左传》及杜注原貌 ,是校正阮本的重要版本 ;残卷中保存的许多古文、异体字、异文是研究上古文化、汉字构形、汉语词义和语法的宝贵材料 ,在儒学学术史的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缅甸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个重要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约有二千五百万。它是缅甸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通用语。它的书面语从公元1058年镌刻的缅文“雷德榭碑”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九百多年历史。缅文是拼音文字,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记载。从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缅甸语言在近一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各方面都起了不少变化。其中,辅音韵尾的变化就是一个重要的语音变化现象。近年来,我们对缅甸语中的辅音韵尾变化作了一些研究,发现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与汉语以及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变化规律极为相似。对缅甸语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找出缅甸语言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研究亲属语言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本文拟就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来源、历史演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息”词义的历史演变,是汉语词汇史上的一个“公开问题” (open problem)。 已往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 “消息”在西汉前的上古和唐代后的近代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单义词,前作“消长”义,后作“音信”义(王力《汉语史稿》),(2)“消息”在东汉至隋的中古汉语中,曾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词义系统。已知的有:  相似文献   

19.
入声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方言中是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对入声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汉语史和汉语方言研究成果的价值。入声的研究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广韵》处于汉语语音史“上推古音、下启今音”的重要地位,所以《广韵》入声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对《广韵》入声的认识,语言学界还不够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分歧就是《广韵》的入声是不足一个独立的声调这一问题。有的人认为《广韵》入声不但在韵尾上有一套清口塞音的韵尾,而且在声调上也有自己独立的调值,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声调;有的人认  相似文献   

20.
合江音系中存在的鼻辅音有“m、n、(ηo)、(η)”四种,其中可以作为声母的有“m、n、(ηo)、(η)”,可作为韵尾的有“n、(η)”。文章通过与中古音的对比,对合江音系中的鼻音声母和鼻音韵尾进行分析,探求鼻辅音在合江方言中的分布 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