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人词从兴起到词体的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词与唐诗、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并峙的三峰。宋词是有宋一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宋代是词最灿烂辉煌的时代,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词这种文学样式并非到宋代才出现的,文人词早在隋代便已兴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路程,到晚唐才达到成熟,至宋代则大放异彩。本大试图探讨一下文人词的起源和词从兴起到成熟过程中内部特征的演变问题。一般认为,词兴起于隋代,最初称曲子词,是为配合当时新兴的音乐——燕乐的演唱而作的歌词。歌词的作者起初主要是下层士子、民间艺人和歌妓,后来,文人逐渐依照词调模仿民间词来作新词,于是…  相似文献   

2.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文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交游、应酬、雅集等官场及日常生活的情事。同时 ,苏轼并没有忽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 ,他并未完全将诗歌的题材用于词体文学的写作 ,而是在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有选择的将诗歌的部分题材用于词中 ,既突破了词尚俗的传统 ,在内容上使之归雅 ,为南宋以后的雅词提供了借鉴 ,又使诗词各自的表现特征得以保持。因此 ,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词体文学的贡献 ,应该是使词的归雅 ,并且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词与传奇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文学样式,但是温庭筠的词和传奇却表现了相同的肯定个体情感和欲望的反传统倾向,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就其外因而言是由于商业文化的发展,就其内因而言是由于文人人性的进一步自觉。同时,因传奇的兴盛早于文人词,所以,传奇和词不仅是生长在同一文化土壤上的两朵奇葩,而且还具有前后相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温词是对齐梁时代美学精神的隔代传承。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是一种介于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并逐步向雅文学转化的过渡性文学样式。《花间集》中的词人围绕温、韦分为两派:一派以温庭筠为代表,可称为"伶工之词";另一派以韦庄为代表,可称为士大夫之词。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在文学自身以及历史发展的双重指向下,开拓了全新的诗歌之路。伶工之词在晚唐五代词稀⒗的发展期是不断进步的,由温庭筠到欧阳炯、顾,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纯熟而自由,为词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考察宋词在当时的传播状况,将传统的版本目录学纳入到文学传播视野之内,使词集的版本目录文献变为词集的传播史料,或能盘活词学研究的资源,扩大词学研究的视域。通过考察宋代词人苏庠、毛滂、吴礼之、赵鼎、黄大舆、李弥逊、潘良贵、冯时行、欧阳澈、曾惇等十家词集在南宋时期的版本传刻情形,即可管窥宋词在当时的书册传播状况。南宋人的词集,大多有诗文集外单行本和诗文合刻本二种。词与诗文合刻,表明南宋文人已将词视为可与诗并称传世的诗体。不再像北宋文人那样,词作不能入诗文集,只能作为另册集外别行。虽然南宋尚有少数文人坚持认为词不宜与诗并刊,诗集不收词作,但大多数人已改变了这种重诗轻词的观念。词作结集刊行,成为南宋词传播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人词诞生于文化娱乐畸形繁荣的环境中,词文本以描摹女色、刻画闺闱之事,感发艳情为主,可以说从晚唐到苏轼以前,女性在词文化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正统文学观却拒绝词这一新型文学样态,论词者称词也必以贬斥为主,词为"艳科"、"作词为末技"、词为"小道"是唐宋文人达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基于趋于一致的深层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而其支点则在于女性在私有制中的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唐以后,除了民间广为流行的长短句外,还出现了文人亲自创作的长短句。文人的长短句到底起源于哪里?假定文人的词是受民间词的影响而产生的,那么什么原因使文人对长短句保持持续不变的关心,并给予了词的地位?民间词的内容和风格是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到文人那里?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间词文人化过程中文人词的形成原因,同时可以对定论词的性质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就在南宋文人词脱离音乐,逐渐转化为新型格律诗的同时,民间词却依然沿着音乐文学的道路发展,并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向"曲"过渡的趋势。词体曲化,使本脱胎于民间伎艺的曲子词重新回到了民间,又赋予它以更加生动、更加通俗的方式,这无论在音乐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仙道艳情词指受道教影响的艳情词作。在唐五代文人曲词和敦煌曲词中,有许多曲牌、词牌暗含仙道艳情本事,许多艳情词作通篇或有意象与道教相关,本文就此种文学现象的成因、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作了探讨,以期充分发掘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词体发生问题研究的深入,民间词在文人词兴起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然观今日词学界对文人词体兴起原因的探讨,一方面,虽承认民间词对文人歌词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词是如何影响文人层,以及文人如何吸收民间新的歌辞样式进行歌词创作的,有关论述却显得苍白。本文通过对词调本事及运用情况的考察,说明民间词向文人层扩散,从而促进文人词体兴起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金克己是朝鲜高丽朝著名文人,也是朝鲜高丽朝词史上有特殊意义的词人。从保存下来的他的四篇作品来看,他不但是把词从朝鲜宫廷引入到文人圈的第一人,还是朝鲜词山水传统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词作,反映了朝鲜文人初学作词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花间集》对民间曲子词过渡到文人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花间词”既有文人“长短句之诗”的文学性,又具有民间曲子词的娱乐性,欧阳炯提出“诗客曲子词”这一称谓正好揭示了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词体文学产生于盛唐宫廷文化氛围中,无论从音乐角度还是从词作者角度来看,只有盛唐宫廷文化为词体发生提供了条件。唐代乐人主要围绕宫廷和官府而存在,乐人与文人合作的酒筵游戏环境更是围绕宫廷和官府展开。民间既不存在孕育词的音乐系统,也不存在有能力依调填词的词作者,近百年来流行的词体起源于民间说是没有根据的。词体文学的兴起与成立,与安史之乱造成的唐代社会动荡密切相关。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衰微,方镇势力崛起,唐宫廷数次遣散乐人,乐人散落幕府,原本熟悉宫廷文化的文人士大夫将词体创作带入地方。安史之乱后的宫廷音乐文化凋敝,实际上是宫廷音乐文化传播不断下移的过程,而这正是词体兴起的重要机缘。  相似文献   

14.
两宋被贬海南的文人多为党争失败者。其中留下词作的有苏轼、李光、赵鼎、胡铨等人。他们的海南词反映了不同的心态,体现出不同的贬谪文学模式:苏轼的海南词摆脱了穷苦悲愁的窠臼,突破了古代的贬谪文学模式;赵鼎的海南词偏离苏轼模式,承袭秦观的悲苦哀怨;李光、胡铨的海南词则继承、发展了苏轼模式,其乐生精神较之东坡更强,理学意味更重。  相似文献   

15.
词最初具有鲜明的娱乐性,政治动荡的晚唐五代却是文人词兴起的时期,后人或称为"词代诗兴".其间文人心态的变化是造成此文学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中唐以后政局的不稳定导致文人的人生追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功业之心的淡化,二是享乐意识的加剧,三是情爱意识的张扬.这些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内容及情趣渐趋世俗化,但正统的诗歌观念对此是否定的,而此时的词还处于文学的边缘地位,用词的形式来表达世俗的享乐、不经的儿女情长尚不会引起观念领域的批判,因此晚唐五代艳情诗兴起一时又复归雅正.而大量写男女之情的词却蔚然而起.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船山)是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中唯一有词作传世的学者型文人,故其在时代乱离之际接受稼轩更具文学上的优势.<潇湘怨词>代表了船山词的最高成就,分<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与<潇湘十景词>三组,其中<小八景词>与<大八景词>效法辛稼轩词体而境界更深广,故国之痛更深沉.在表达艺术上,船山词以用典写家国之悲且取材广泛同于稼轩.船山虽疏于音律,但其风格因受稼轩影响而对振兴词坛具有巨大的贡献,词史地位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17.
李白、苏轼与唐宋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在奠定词体特色与促成词体意识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参照作为词源的诗体、盛中唐文人词调与宋代流行词调,对“花间”词调作综合统计与对比分析,可知有两大类词调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一是基本律句主导类小令,包括纯奇字句式,从中唐起已占据文人词主流;奇偶句混合式,由《花间集》兴起,在南唐词中发扬光大。二是混合类小令,由《花间集》兴起,尤能彰显词体特色。“花间”词调特色由温庭筠奠基,主要表现为篇句短、韵密、偶字句增加,押换韵频率、句式长短、结构、声律更灵变。因此,“花间”词调以繁促著称,更擅写细美柔婉意境,能别于诗源,奠定词体本色,促成词体演进。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词在当时的传播有多种途径,如演唱、吟诵、题壁、书法作品、寄赠、唱和、品评、编集等。其词在当时的传播,蕴含着某些传播史、文学史意义,主要是:苏轼具有积极主动的传播意识;苏词传播途径多元化,但书面传播开始占主流地位;受众大众化,但逐渐趋向于文人士大夫;苏词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词的发展方向,使宋词走向文人化、典雅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词学流派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编纂郡邑词征是词学流派扩大影响力、建构地方词学传统的重要方式。民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传统文学观念备受冲击,当时新编出版的郡邑词征多是传统文人为保存文化而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晶。民国郡邑词征从展示地方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及其对地域词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广泛搜求地方词学资源以丰富地方词史的发展脉络,继承并发扬传统词学主张,反驳前人对当地词学的偏见并挖掘新生质素等方式为地方词学争取社会关注和认同。民国郡邑词征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资源,其中呈现出的编纂经验和词学批评方式也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