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卓炯《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文集)一书,最近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比较集中地反映近年来卓炯商品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它对开拓经济理论研究者、探索者与爱好者的思维领域,将有所帮助。 一 卓炯《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下简称《再论》)一书共收集论文46篇,约30多万字。它所阐明的新观点,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关于卓炯经济理论贡献的评价问题──兼答胡培兆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于1990年发表的《卓炯: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一文中,从 四个方面评价了卓炯的理论贡献,其中指出:卓炯于1961年率先提出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 济理论。胡培兆于1991年发表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是谁最先提出来的?》一文,指名批评 李炳炎,认为卓炯并没有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认为是胡本人在1979年无锡会议上最 先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对卓炯的理论贡献作 了全面中肯的评价,详尽回答了对作者的质疑;论证了卓炯在60年代初率先提出并严密论 证了计划商品经济;指出卓炯在1979年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论文,进一步阐发了社会主义商 品经济思想,并率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命题,并对应如何对待剩余价值的问题表示了 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 1988年10月17日,董辅乃同志为卓炯的《<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扩大商品经济论》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卓炯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功不可没.李炳炎同志写了一篇阐发董辅乃观点的文章,题为《卓炯;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发表在《江海学刊》1990年第3期上.李炳炎从四个方面对卓炯的先驱作用进行论证:较早奠定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根据;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一贯强调计划必须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的最早探索者.李炳炎在第一节里提到了卓炯第一个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并作了说明,李炳炎的文章是符合事实的,当然个别问题表述上不够清楚.  相似文献   

4.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永华教授的《卓炯传》,最近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这部传记记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先驱卓炯的杰出贡献。(一)《卓炯传》首先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杨永华在写作中能够准确完整地介绍了卓炯关于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述卓炯关于商品经济的主要观点,并且放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框架内,与其他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作比较,进行科学的评论。《卓炯传》介绍了卓炯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广东德庆县凤村公社发表的署名“于凤村”的一系列重要论文。卓炯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惟一…  相似文献   

5.
卓炯同志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书,收集了1961年以后他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和未发表的三十篇论文,多方面论述了他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见解。卓炯同志早在一九六一年就明确指出:“现在的事实很明显,在公有制度下,不论是全民所有制的产品也好,集体所有制的产品也好,只要有社会分工存在,产品就要进入交换过程,就要成为商品……这种商品经济的特点就是计划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6.
<正> 卓炯同志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之一。他率先提出的商品经济理论繁荣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我国现在正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当前理论界认真学习研究卓炯思想,发扬卓炯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卓炯思想研究者杨永华教授,历时十五年,终于完成了《卓炯传》的写作。该书已于2003年4月由广东经  相似文献   

7.
<正> 经济学术界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有生之年,对他的经济理论进行全面的评论,这在国外,是一件司空见惯之事;但是,在中国,却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今天,我们在卓炯同志的创造力仍相当旺盛之年,来研讨卓炯的商品经济理论,这就既能使我们直接与卓炯同志商榷,又能使他全面地听取各方面的不同见解,使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深入进行下去.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评论卓炯的商品经济理论:卓炯的重大贡献;与卓炯商榷的两个问题;如何深入探讨现代商品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8.
卓炯先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他不仅最早提出和论证了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而且最早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资本理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指导理论。卓炯从1962年起到1987年6月逝世,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探索。本文用详尽的文献资料回顾了卓炯的这一长期艰辛探索过程,阐明了其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 经济学家卓炯的新著《政治经济学新探》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十四题,共十八万字.这是继论文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之后,作者研究和发掘《资本论》的思想及其体系,探索商品经济理论的新作,也是卓炯同志二十多年来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总结.书中反映了卓炯同志对《资本论》的深入系统研究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细致考察,是他坚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二十年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卓炯在商品经济理论中运用一般与特殊辩证关系原理的探讨———卓炯经济思想研究之三何国文我在《卓炯的生产形式学说初探》一文(载《南方经济》杂志1995年第4期)中说:“在方法论上,卓炯运用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原理来研究商品经济,方向正确,也有成果,...  相似文献   

11.
卓炯同志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新中国一位有影响的著名经济家,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上卓有建树。本文阐述了卓炯同志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杨永华《卓炯传》之出版、发行,是广东学术界之盛事,值得引起社会之重视。  相似文献   

12.
卓炯传略     
1985年4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董辅礽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这一论点的,在我国,可能是卓炯同志,那是在文化大革命前。黑龙江大学熊映梧教授在上海《社会科学》第七期发表的文章中说,卓炯同志和孙冶方、于光远同志是我国经济学界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1985年6月下旬在广州,召开了“卓炯商品经济理论研讨会”,全国经济理论界充分肯定了卓炯的商  相似文献   

13.
争鸣与信息     
“商品万岁论”是重大创新杨承训在《南方经济》1985年第5期撰文(《评卓炯同志的理论贡献》),肯定卓炯的“商品万岁论”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大的创新。作者同意卓炯关于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永久存在的观点,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消费水平非常高,消费的选择性特别强,商品和货币可以作为实现按需分配的手段和工具,可以让人们手持“万能”的证券(货币),到各地市场上去自由选择。在生产领域,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全面回顾了卓炯一生的重大理论贡献,主张将卓炯经济理论概括为"卓炯学说",认为该学说完成了一场由产品经济论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理论革命,推动了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而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时代.卓炯学说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上,都是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卓炯先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理论解放的先驱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命题。本文对卓炯先生的创新理论和精神进行了概括和评价,指出在当前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要学习和继承卓炯先生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卓炯,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1908-1987).2008年1月是卓炯诞辰100周年.为纪念卓炯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和可贵的探索精神,2007年12月18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主办,广东经济学会、广东省委党校承办的"岭南学术论坛"2007年第10期--"缅怀卓炯,畅谈改革--广东经济学人纪念卓炯诞辰100周年"研讨会在广东省委党校学术交流中心举办.  相似文献   

17.
杨永华 《学术研究》2008,1(1):44-49
卓炯运用斯密定理成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论证了经济改革市场取向的基本思路.舒尔茨运用斯密定理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型.杨小凯把斯密定理放进超边际分析的现代经济学躯体里,使新兴古典经济学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卓炯与舒尔茨、杨小凯的理论研究成功的深刻的理论原因在于掌握了斯密定理.卓炯的重要贡献是引入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法,引入分工理论,回归马克思,回归优秀的经济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关于卓炯的经济思想和学术地位的评价问题杨永华卓炯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最有争议的经济学家之一。卓炯虽然离开我们十年了,然而他好象仍然生活在我们中间,不论赞成他的经济理论的学者,还是反对他的经济理论的学者,都没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2010-2012年6份CSSCI新闻传播类期刊127篇"微博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分析,试图从研究主题、使用理论、引用文献、研究方法等层面描述国内微博研究的现状。研究发现:在研究主题层面,"微博使用与效果"的论文最多,其次是"微博传播机制及模式","微博与新闻生产"和"传播伦理与法规"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理论应用层面,意见领袖、社会网络、媒介环境学等理论采用较多,研究较少使用把关人、第三人效果、知识沟等理论;在研究方法层面,思辨性论文近7成。实证研究方法中,内容分析和混合研究方法使用较多,而采纳控制实验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偏少。最后,在127篇论文中,85%的研究论文没有进行文献回顾,每篇论文平均引用5.21篇理论文献。  相似文献   

20.
“美究竟是什么”最后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究竟是什么”最后谈常谢枫编者按:本刊九○年第六期、九三年第五期和九四年第六期,先后发表了常谢枫先生的三篇美学论文:《论美即对象的功利价值》、《美与用的同一性与分异性》和《冲破美学研究中的传统禁锢》。这三篇论文在吸取前人合理思想的基础上,以前人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