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社会学批评的方法,分析了庄子死亡观的社会黑暗、疫灾频发和人性异化等形成背景;讨论了庄子死亡观的死乃必然、死乃自然和死乃释然等基本内涵;探讨了庄子死亡观的完善死亡哲学、培养人生智慧和推进死亡教育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庄子对技的态度具有两面性:就人占有物之层面持否定态度;就技通往艺之层面则持肯定态度。对庄子的这种态度需做具体分析,就后者而言,庄子强调的乃是个体独特的"身体知识",是人与物的相互交融,在人与物的相互交涉下,人则进入道的境界。道的境界乃是顺从自然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3.
庄子对技的态度具有两面性:就人占有物之层面持否定态度;就技通往艺之层面则持肯定态度.对庄子的这种态度需做具体分析,就后者而言,庄子强调的乃是个体独特的"身体知识",是人与物的相互交融,在人与物的相互交涉下,人则进入道的境界.道的境界乃是顺从自然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4.
庄子与叔本华之死亡智慧,源于人类的生命意志,人类在此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大限。人在彼岸世界,凭藉着"灵魂"与"气"之氤氲,导引出庄子生死轮回观的真谛;叔本华则用自然不灭原理来证明人类的不灭性(轮回)。世界作为个体有生有死,但是我们人这个类、这个物种、这个理念却是永远不灭的。文章讨论了庄子与叔本华以不同的方式和跨越时空的死亡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和《庄子》用较大篇幅书写"死亡",贾宝玉惊心动魄的死亡言说是对《庄子》中死亡意识的接受。贾宝玉和庄子的生命哲学逻辑都是死亡焦虑下的应对机制,他们的死亡观都体现出对"崇高死"和"伦理死"的消解。贾宝玉在生存应对和意义追溯上与庄子存在差异,这凸显了该人物形象的超越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中并不缺乏关于死亡的研究,庄子就是其中一个,他对于生死有更为详尽的论述.庄子死亡哲学具有生死自然、生死齐同、生死超然的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死亡哲学的研究,寻找庄子死亡哲学的现实意义,并获得直面消解困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死亡,庄子以其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方向来解读死亡。庄子在对死亡本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体认、关于死后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待死亡的人生态度等方面,都给予我们一个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全新视域,让我们看到了死对于生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庄子在死亡问题上是具有对生的超越性的,表现在用死后归于永恒的道来解构有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融合进无限的道中,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坦然地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8.
死亡问题源于人的自我意识与时间意识,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开启者,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建构也离不开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在霍布斯自然状态假说、社会契约理论以及自然权利理论中的死亡观点,探讨死亡在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传统的死亡观 ,是建立在自然宗教的基础上 ,具有神秘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特点 ,整体的文化意义高于生命的个体价值。中国人把生命看做一种自然现象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不必那样痛苦。到了汉代 ,随着佛教的传入 ,死亡也变得阴森恐怖起来。到隋唐时代 ,死亡观有了相对确定的含义。新中国成立后 ,出现民间的死亡观与马克思主义死亡观并行存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那里,主体是社会化的结果.婴儿在其成长过程中,只有认同社会法规(道德、惯例以及法律等)的制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种对社会法规的认同是主体向社会整体的皈依,同时也造成自我个体的死亡.中国先秦思想家庄子对人性的关怀是从关注生死问题入手的.和生存一样,死亡只是"气"的一种形态,是时空存在中的一种状态,没有必要乐生忧死.庄子指出人因追求政治生命而忽视自然生命的存在是一种更大的错误.是对人自然本性的极大的伤害.因此,庄子不仅仅是要齐一世人肉体观念的生死观,更是要齐一世人社会功利观念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