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早在五十年代中叶,我国哲学界就曾进行过讨论。但是,直到现在,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仍不尽一致。现行的一些哲学教科书或哲学辞典都称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理论”(参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196页;《哲学小辞典》第40页),并把哲学史上的一些不可知论者统统划归于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行列。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而且也不符合哲学史的实际情况。与上述观点相对立,《求是学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上发表的刘彦生同志的《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性质》(以下简称《性质》)一文,则称不可知…  相似文献   

2.
也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兼与关柏春同志商榷王运生编者按:编者在1995年第4期发表关柏春的《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时所加的编者按中,希望对关柏春的文章持有不同见解者进行商榷,也希望认为现实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品的人回答:现实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  相似文献   

3.
今天,无论是男农民流入城市无活可干,还是职业女性的职业失落,其实不是一个社会劳动力资源性别配置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劳动力存在与市场所需要的劳动力之间的配置问题。对此,仅以前智能时代的文化模式来进行解析或处理,显然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思维,平心静气地对女性的市场价值进行定位,其中最迫切的一项工作是对市场劳动力中性别分布及需求、家务劳动价值及婚姻中资源配置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贾元春研究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其命运结局关系着贾府盛衰与<红楼梦>后半部的故事走向,二是存有相当多的歧见.元春研究中的形象褒贬定位、谶语式判词解读、结局命运探研应充分考虑自传体小说的"原型情结"以及已经做出的具体描写.在此前提下的解读方可获取诸如"虎兔"、"虎兕"之孰是、"<长生殿>伏元春之死"之何解等疑难问题的正确答案以及对刘心武先生一系列元春研究、元春探佚小说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5.
良渚文化神像释义——兼与牟永抗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渚文化神像释义———兼与牟永抗先生商榷董楚平1986年与1987年分别在余杭的反山、瑶山出土大量玉质礼器,其中有几件刻有亦人亦兽的神像。这些神像,以反山出土的“琮王”(M12∶98)所刻的形象最为完整。神像头戴羽冠,人面,胸腹部饰有大眼、宽鼻、巨嘴...  相似文献   

6.
李健彪 《唐都学刊》2011,27(2):86-91
问永宁先生的论文《论常遇春的信仰与族属问题》没有拿出新的资料,其推测性的结论完全建立在一知半解的猜测之中,逻辑混乱、概念错误、缺乏回族常识是这篇文章不能令人信服的主要原因,较对原文中所有的论据一一反驳,并通过常遇春后裔、家谱等论据证明常遇春为回回人无疑。  相似文献   

7.
准确地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有助于我们掌握运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法。最近,阳祺同志发表的《“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别议》(载于《真理的追求》1998年第8期,以下简称阳文)一文,在责疑“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这一论点时(以下简称“就是论”),既肯定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性,又否定了两者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使自己的论述陷入了自身矛盾之中。与此同时,作者从“以解放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非实事求是的行为中,推论出解放思想并不是…  相似文献   

8.
分工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然而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搞清分工的本质,不但有助于经济科学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我们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 关于分工的本质问题,我国学术界没有专门对它进行过讨论;只是在涉及到分工问题的一些论著中,有的把它归结为生产力的范畴,有的把它归结为生产关系的范畴。苏联学术界过去曾有一种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分工是“生产力的形式”①,但也有些学者近几年提出“分工是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9.
《北方论丛》一九八○年第二期刊登的黎光同志《爱国抗俄的署黑龙江将军寿山》一文,对寿山在甲午战争及庚子年间的抗战活动作了介绍,明确地提出了一些看法,读后颇受启发。本文仅就寿山在康子年间提出抗俄主张的过程以及这些主张的演变谈些看法,凡与该文不同之处,恭与黎光同志商榷。 (一) 寿山,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一九○○年一月继恩泽为署黑龙江将军,八月自杀身亡,任职仅七个多月。 寿山就职后,首先面临的是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是时,不仅沙俄攫取了东北的路权,强占了旅大,极有一口吞并三省之势;在祖国东南部、西北部以及津、沽近畿一带,列…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与张竹坡:中国古代小说美学之日月合壁──兼与叶朗杜贵晨马成生先生商榷陈金泉在我国古代小说美学史上,学术界提得最多的是三个人:一是金圣叹,认为“由李赞、叶昼等人发端的中国小说美学,到了金圣叹,才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①;二是李贽,认为他是中国古典小...  相似文献   

11.
关于北京古燕京八景中琼华岛的位置,有学者认为在金元两朝处于不同的地方,其中金代琼华岛位于中都城内西园中,遗址为今广安门外一带,但人们长期将两个琼华岛混为一谈。本文利用金末元初的原始史料加以考辨,对这一观点提出商榷,认定金代琼华岛与元代琼华岛同处一地,均为今北海公园的前身。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传统的观点认为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近年来,随着对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的逐步深入,有些学者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其中尤以“南昌起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的观点引人注目。对此,我们不揣昌昧,略陈管见,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封建论》在我国古代的政论文中是一篇影响较大的重要文章。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把封建(分封)制和郡邑(郡县)制的利弊得失以及何者为优这一自秦汉以来在思想界一直引起争论的问题作了一个总结。文章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气势磅礴,议论宏肆,具有...  相似文献   

14.
读了刘森林同志《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求是学刊》1990年第4期)一文后,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略陈于后,与刘森林同志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1 何谓“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这是 对马克思哲学的主导倾向的断定,即认 为主体性象一种普照之光而掩盖马克 思哲学的其他色彩,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主体性的思想的阐述?综观刘森林同志的《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刘文),作者有时在论述前一种意义上的主题,有时又似乎把主题限制在后一种意义上。然而,在我看来,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刘文对其所论及的马克思哲学观点的把握都有失准确。 刘森…  相似文献   

15.
王富  欧宗启 《社科纵横》2009,24(11):82-84
后殖民国家为何在独立之后仍然使用西方殖民语言,罗世平认为主要是语言势差和文明势差在起着作用,而与权力无关。但实际情况却是权力是语言势差和文明势差起作用的先决条件,没有权力的帮助,语言势差和文明势差的作用都是潜在的因素而已。  相似文献   

16.
姜亮夫先生在《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见《浙江学刊》1963年第一期)一文中,把象形文字结构,总结为“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意识的反映。”如果这是说汉字表达人类的概念,这些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我是完全同意的。可是,姜先生在具体论述汉字字形结构的基本精神时,似乎并没有做到完全针对这—结论进行分析,并且在某些论断上,看来还存在不少可议之处。姜先生提到求“同声之应”,由于我在这—些问题上也同样感到兴趣,因此就把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了出来,以求教于姜先生以及其他关心于这些问题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7.
<正> 1990年第6期《近代史研究》发表的余绳武先生《殖民主义思想残余是中西关系史研究的障碍》一文,对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的殖民主义思想残余进行了清理,订正了一些史实上的舛误,拜读后受益匪浅.但其中有关中外礼仪方面的某些论点,似仍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从叙事现代化的角度就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陈平原先生商榷。陈先生提出西方小说的输入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的第一动力,以及所依据的挑战——回应模式的说法,都强调了西方肇始之功。现代性本是多元的,我们承认西方现代性重要,我们更要从中国文学自身来探寻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徐峰 《阅江学刊》2013,(5):39-43,57
代际气候正义概念是气候伦理命题证成的关键。在论证代际气候正义的时候,史军先生选择的是强调历史责任的历史主义研究进路,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是有问题的。历史责任很可能受到祖先过去的“可原谅的无知”的限制,采用的是集体主义的方法论,主张把国家当作研究的基本单位,却没有看到个人、组织以及国际制度和法律的影响。而且,强调发达国家的当代人为祖先的排放行为负责很可能导致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平等。只有以勘定责任承担的时间分割点为基础,采用个人主义的研究进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平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来有机会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的王季思先生校注的《西厢记》,在“重印说明”中说明王先生在这次重印中,又对校注文字作了一些修改。然而我感到在重印本中还存在些问题,需要与王先生商榷。 甲、标点方面: 一,在二本一折中有:“长老在法堂上高叫: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鸳鸯与他为妻”一句。在这里,我认为王先生的标法有失。原因在于王先生可能将“断送”视作动词来标点的。其实,“断送”一词在这里已成为名词,作“赠品”解,与“房奁”一词并列。这在元人杂剧中是个习用语,诸如关汉卿的《王闰香夜月回春园》杂剧第四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