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古以来,公务员数量就很庞大,历朝历代各有各的管理模式。本文试简要列举北宋、明、唐三个朝代管理公务员的主要做法,以期对当今有所借鉴。北宋:抓小官放大官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庙号称宋太祖。他在军中多用文官,文臣充武将,武将调离军职。赵匡胤曾对谋臣赵普说:"我现在用儒  相似文献   

2.
<正>刘安世(1048~1125),今河北馆陶刘齐固村人,是北宋后期著名谏官,因为敢于向皇帝谏言而被称为"殿上虎"。刘安世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刘航官至太仆卿。1073年,刘安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进士。当时,读书人只要考上进士就会被朝廷授官,顺利走上仕途。但刘安世却拒绝了朝廷的任免,拜当时退居洛阳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为师,潜心修学。"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刘安世亦有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凡被授官的人,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唐朝,直至五代、宋朝  相似文献   

4.
用人术是韩非术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是一整套的用人授官的措施,韩非将之称为"因任而授官"。用人可以说是政治上的关键问题之一,韩非把能否  相似文献   

5.
北宋制度的精致程度是惊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分权制衡。用宋人自己的话来说,"上下相维,内外相制",目的就是让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个人、群体或机构都没有可能大权独揽,动摇赵氏江山。其实,就连皇帝也是在这"相维相制"里面的——纵然大权在握,但也做不到为所欲为,还是有东西可以约束他的。为防范军人,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军人、禁军高级将领。因此,宋朝建立之后,首要的防范对象就是军人。对于武装力量,宋朝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如何  相似文献   

6.
河之洲     
宋太祖“以愚困智”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铉,宋朝照例要派官员做押运使,接受贡品。当时,南唐有“三徐”,名声卓著,都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闻名于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铉的声望最高。因此,北宋的文武大臣自认学识不及徐铉,怕丢面子,无人敢做押运使。要在北宋朝廷找一个口才、智慧与徐铉相当的文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找一个差一点的文官,势必败在徐铉手下,被南唐耻笑。宋太祖突发奇想,让宦官传旨招殿前司写了10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并随手圈了一个人的名字。满朝文武见状,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解其中奥妙…  相似文献   

7.
做官与做人     
我信守的格言是:“只有做好一个人,才能做好一个官。”这点很重要。照理说,做好一个“官”的标准,应该比做好一个普通人高得多;但是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官位在  相似文献   

8.
官瘾     
古老的中国,素有“官国”之称,官国者,官本位之国也。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猪、八民、九儒、十丐”之说,颇能反映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尊贵地位。清谚云,“升官发财”,道出了官与财的关系:要想发财,就要做官,官做得越大,财也就越多。清代法律中,官是享有特权的,官可以不与平民在公堂上对质,可以不亲自在法官面前答辩。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09,(23):18-18
从2002年开始,大连市纪委、监察局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廉洁从政标兵”典型选树工作,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连续评选了四届,共有28位干部当选“廉洁从政标兵”。为体现“好官”就该得“好报”,大连市在褒奖的同时重用这些“标兵”干部,让“好官”得“好报”。  相似文献   

10.
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宋朝也是大放异彩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成就卓著的文学家。然而宋朝也是非常动荡不安的年代,北宋中叶以后,王朝内部的各种危机逐渐明显起来,各种政治斗争不断,统治阶级内部奢侈腐朽,外族人不断入侵。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许多文人也经历了人生的剧烈沉浮。  相似文献   

11.
央视兔年春晚办得怎么样?官方——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结果是:全国有93.88%的家庭看了,其中81.92%的受访者认为办得好;民间——腾讯网调查示,38.47%的网友给春晚打出了60~80分,有43%的人认为今年春晚表现不及格,在1万多人  相似文献   

12.
官袍     
《敝竹斋丛谈》里有一则关于官袍的故事,可能很多人耳熟能详。说的是明朝嘉庆年间,有个官员命仆人让裁缝为他做一件官袍。裁缝问仆人,你家老爷当了多长时间官了?仆人奇怪,叫你做官袍你就做,问人家当了几年官干啥?裁缝答曰,这里面可是大有讲究的。初为官者趾高气扬,必然挺胸凸肚,官袍须前长后短;官当稳了,世故多了,骄、傲二气少了,官袍前后一般长即可;官当得时间长了,亏心事做得多了,知道官途凶险,老怕别人参自己一本,于是逢人便俯首鞠躬,官袍前短后长方宜。做官袍还得问当官时间之长短,乍一听很是可笑,但经裁缝如此这般一侃,还真觉得有几分…  相似文献   

13.
和苗苗 《决策探索》2009,(18):78-78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宋朝也是大放异彩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成就卓著的文学家。然而宋朝也是非常动荡不安的年代,北宋中叶以后,王朝内部的各种危机逐渐明显起来,各种政治斗争不断,统治阶级内部奢侈腐朽,外族人不断入侵。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许多文人也经历了人生的剧烈沉浮。  相似文献   

14.
舒泰峰 《领导文萃》2009,(23):132-137
很多官场中人心中都有这么一条约定俗成的定律:官做得越大就越成功。从这个逻辑上讲,天底下的官员全部是失意之人,官做到哪一级才算大?  相似文献   

15.
身在官场     
妻子到一个县挂职当副县长,我便和县官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们得知我写小说,便有了许多话题和看法。提到目前反映官场的小说,他们颇为不满,说要么把官写得很坏,要么把官写得很好,非要分出个好官坏官,分出两条路线斗争。按他们的观点,人就是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当了领导,只是职务不同、要求不同罢了。作为领导,哪个都想把事办好,把官当好,但由于种种原因,就有了成功者,就有了失败者,就有了不成功也不失败者。至于官场的矛盾和争斗,那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官场是个焦点,处在这样一个焦点上,没有一点波浪也不现实。我理解他们的话,意思是说要写…  相似文献   

16.
江华 《领导文萃》2022,(1):40-42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当代.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时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相似文献   

17.
一些基层群众在谈及当今的物质生活与道德追求时不无感慨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确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很多家庭实现了有余钱存银行、炒股票、买基金,可以说啥都不缺,但不少人就是缺个“德”。最近,中央选树了300多名全国道德模范,号召国民学习,这真是敲锣敲到了点子上,问题抓到了要害处啊!  相似文献   

18.
“无赖”一词,字典上有两种解释:一为放刁撒泼,蛮不讲理;二为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也叫无赖汉、无赖子。而现今有一种无赖,可以说是介于地痞流氓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既有地痞流氓的无理与蛮横,又有小人的奸诈和狡猾。对于这样的无赖,你真是无可奈何,既不能与之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不能使用党纪国法,让其受到制裁。这种无赖之人,过去多在民间,现今又在官场出现。所以,我们把官场上的这种无赖之人,简称为“官无赖”。遇到这种无赖之人,可以说是为官者的不幸。无赖之人的无理与蛮横、奸诈与狡猾,足以让你头疼、束手无策。面对“官…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选出来”加“考出来”的官员产生制度是最为公正的。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即负责任的主官,靠“选出来”,其他公务员则是靠“考出来”的。这种模式必须建立在民主与法治的制度之下,其公权力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没有任何人或一个社团能垄断公权力。如此,一则为官的含金量远不如专制时期,官员在社会各种监督下,有时候甚至“官不聊生”,  相似文献   

20.
马可以貌相,人不可貌相。马看看外貌就可定品级,人看看相又能定出个什么来呢?况且人重在人品,一个人的品格如何,更不能从外貌上定夺。但对于人品,又似乎确有某种“相法”。比如一个人当了官,人品似乎也自然地不受怀疑,越是官大,越让人想到他应该是一个有品行、有操守、有人格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